美国施压成功,泽连斯基妥协赴美签字,乌克兰将被合法抽干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2-28 19:52:49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根据媒体报道泽连斯基已经在昨天抵达美国,就特朗普进行开发矿产和稀土协议会谈。

这份协议以“重建投资基金”为名,表面上宣称推动乌克兰战后复苏,实则折射出大国博弈残酷逻辑与小国战略困境。

根据协议文本,美乌双方将共同设立专项基金,乌克兰需将未来新开采矿产收益的50%注入其中,美国则承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尽管乌方反复强调“资源所有权未被剥夺”“不涉及债务抵押”,但实际操作中,美国通过注资比例和技术壁垒,已悄然掌握基金的主导权。

一名不愿具名的欧洲外交官透露,协议中关于“共同管理”的条款缺乏细则约束,美方在项目审批、资金流向等关键环节拥有实际否决权。

值得注意的是,协议刻意避开乌克兰已开发的矿产项目,转而瞄准尚未开采的锂、稀土、页岩气等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是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原料,更是军工产业链的“血液”。2023年,乌克兰东部发现的锂矿储量被评估为欧洲第二。

而美国本土的锂矿开发因环保法规长期受限。通过锁定乌克兰未来的资源增量,美国既缓解了自身供应链焦虑,又为控制欧洲新能源产业埋下伏笔。

对泽连斯基政府而言,签署协议是一场绝望的赌博。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经济已萎缩逾40%,2024年底的外汇储备仅能支撑三个月进口。

美国承诺的3500亿美元援助实际到位不足35%,而欧盟的战后重建基金因内部分歧迟迟未能启动。

2024年11月,乌克兰财政部一份泄露文件显示,政府每月需支付20亿美元维持军队运转,财政赤字已达GDP的28%。

在基辅街头,民众对协议的愤怒与无奈交织。一名曾参与东部作战的老兵直言:“我们流了三年血,最后却要把土地下的财富交给美国人。”

这种情绪的背后,是乌克兰精英阶层对未来的集体焦虑——即便战争结束,国家也可能因资源收益被长期分割而丧失复苏能力。

而美国打的算盘远比协议文本更复杂。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以“减少纳税人负担”为由,将协议与对乌援助绑定。

2025年1月,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公开表示:“美国不能再当世界的ATM机,乌克兰人必须学会用他们的资源买单。”这种“投资——回报”逻辑,将美国和乌克兰之间的传统盟友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资源交易。

另一方面,美国还试图通过模糊的安全承诺来规避美俄之间的战略风险。根据协议第10条美国“仅支持乌克兰和平努力”的内容,五角大楼在同期发布的《欧洲安全评估报告》中,直接将乌克兰排除出“核心防御伙伴”行列。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在协议签署前三天就宣布向波兰增派5000名士兵,此举既能安抚东欧盟友,又将乌克兰置于“安全缓冲区”的次要地位。

当然对于美国的意思乌克兰也是心知肚明,但三年的战争已掏空乌克兰财政,如今面对着俄军再次发起攻势,哪怕泽连斯基知道此举就是饮鸩止渴也不得不选择以资源换援助。

毕竟相较于当场暴毙,饮鸩止渴似乎还能看到那么一丝曙光。

而在欧洲这份协议的签署也掀起了惊天巨浪。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闭门会议中批评“美国正在单方面重塑欧洲经济版图”,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加速推进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试图通过立法抢占非洲资源开发权。

这种博弈暴露除了欧盟各国之间的裂痕——当美国将乌克兰资源纳入囊中后,欧洲各国正在沉默中被迫在“安全依赖”与“战略自主”之间艰难摇摆。

而对乌克兰而言,欧盟的这种沉默尤为致命。

2024年6月,乌克兰与贝莱德集团签署的“国家重建信托协议”已经让出了电网、农业等核心资产经营权,而此次矿产协议的签署,则意味着乌克兰在加入已经丧失经济自主权。

那面对这样一个连资源开发都无法自主的国家,欧盟还会选择接受他么?

而乌克兰的遭遇也绝非孤例。2024年8月,刚果(金)被迫与西方财团重新谈判钴矿分成比例;同年12月,阿根廷锂矿国有化法案在美国压力下流产。

这些事件勾勒出后冲突时代的新型殖民图景:大国以“重建”“投资”“环保”为名,通过法律协议和金融工具系统性收割资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30%的矿产开发协议包含“强制收益分成”条款,较2010年上升17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一份未公开报告警告,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因类似协议损失的资源收益可能超过2万亿美元。

这种“合法抽干”模式的蔓延,正在重塑21世纪的霸权逻辑——枪炮开路之后,合同与印章成为更高效的掠夺工具。

当泽连斯基在协议上签下名字时,乌克兰的命运已被刻上双重枷锁:眼前的战争泥潭与未来的资源流失。

而对美国而言,这场“胜利”同样代价高昂——盟友体系因利益争夺加速瓦解,而“美国优先”的短期收益,正透支其作为全球领导者的道德信用。

而在更宏大视角下,这种以资源控制为核心博弈,正在将世界推向“新冷战”边缘。当大国以“重建”之名行“掠夺”之实,和平与发展愿景恐将愈发遥远。

历史总会重复相似的剧情: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用债务锁链催生了复仇主义,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用强权交易埋葬了殖民帝国。

如今,在基辅与华盛顿的签字台上,人类是否又在书写新的悲剧脚本?当资源成为比领土更诱人的战利品,弱国的生存之道,是否只剩下“选择被谁剥削”的自由?

如果您有什么不同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另外还请多多点赞、收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更新的最大动力。

参考资料: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