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从“留学品牌”,走向“留学经济”

琅琅阅览世界 2025-02-26 08:40:37

文︱邓飞

在香港面临巨额财赤之际,如何推动经济多元化,成为本港亟需解决的课题。

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打造“留学香港”品牌,拓展“留学经济”,不仅有助于特区政府节省教育开支和提升大学收入,更重要的是透过教育产业化,为本港经济注入动力,从而惠及经济民生。

巨大经济利益海外前车可鉴

参考欧美国家发展留学产业的成功经验,他们透过吸引国际留学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例如,2021/22学年,美国的100万名国际留学生为当地经济贡献了约338亿美元(约2,626亿港元),支持了335万个就业岗位;英国在2018/19年度的27.2万名国际留学生,为该国带来了259亿英镑(约2,542亿港元)的净经济效益;2022年法国的国际留学生,产生了13.5亿欧元(约110亿港元)的净正余额;2020/21年瑞典国际留学生的经济影响,估计在35亿至40亿瑞典克朗(约25亿至29亿港元)之间——即使瑞典的留学生绝大部分以短期交换生为主。

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印证了教育产业的经济潜力,这些经验为香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事实上,为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2009年施政报告已提出发展6大优势产业,其中一项就是教育产业。教育产业非仅指专上教育范畴,还包括探讨增加在基础教育范畴收取非本地生的可行性,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未有落实,如今香港完全有能力达致。针对具体做法,笔者有以下建议:

1.增加非本地生学费:早前教育局局长蔡若莲表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未来3年将调整对8间大学的拨款,并相信香港的学费仍然有竞争力。笔者赞成在不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下,逐步调升大学非本地生的学费,在资助与吸引学生之间求取平衡。虽然香港提供了“一带一路”奖学金吸引学生,但此举旨在“搞旺个场”,最终还是希望能够在“一带一路”地区形成“留学香港”的风潮,从而自负盈亏来港留学。

香港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与国际接轨之外,同时亦与大湾区以至整个中国大陆接轨。正如国家公布自去年7月起,非中国籍的港澳永久性居民也可申请回乡证,以便利他们往来内地营商、旅游和探亲等。本港应该乘国家对外开放之大势,积极吸引留学生来港读书,让他们看到毕业后留港也好,或前赴内地拓展事业人生也好,都大有可为。

2.带动地产市场:不少人都关注大学宿位不足问题,笔者认为毋须过虑。首先,如果宿舍是以公帑兴建,则应优先留给本地学生。以笔者当年留学英国的经验为例,当地将较便宜好住的宿舍留给当地学生,而最旧和最贵的、以商业化运作的宿位,则给予留学生租住,而非由纳税人补贴,这种做法香港也可借鉴。其次,大学可联同私人发展商兴建或改建宿舍予留学生租住,而大学附近的屋苑也会吸引留学生的注意,香港实在不需要以宿舍去吸引留学生,优质教育和未来面向中国的发展前景,才是关键。

3.带动消费市场:留学生在港居住,总得生活和消费,因而也可带动零售、饮食等一系列服务的增长。与此同时,学生家长也会来港探望子女,留港过夜,从而带旺酒店、旅游、餐饮、零售等市场,为本港经济注入动力。

星锐意抢学生推“陪读政策”

4.拓展基础教育非本地生市场:笔者建议在中学阶段尝试收取非本地生,并以直资学校做试点,然后检讨成效。容许直资学校收取一定比例的非本地生付费入读,目前不论中学或小学,每名学生的单位成本不足10万元。10万元1年的学费,对于有能力让子女到外地升学的家长来说,绝对是一个可以负担的数字。向非本生收取学费,一来可以增加学费收入,二来可免除纳税人的负担,更何况是家长可能一起来港陪读,从而带旺本地经济发展。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收取非本地生,真正要理顺的是陪读签证问题。新加坡早已推出陪读政策,容许留学生的母亲、外婆或奶奶中的一人可以申请陪读准证,在当地合法长期居留。申请陪读签证的学生年龄需符合3至16周岁,一年后母亲更可在新加坡合法工作。正当邻近的地区和国家都非常锐意地抢学生,香港也应赶上。

金融地产待振兴须觅新动力

综上所述,发展留学经济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更能为香港经济开拓新的增长点。香港长期以金融和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但目前经济环境低迷,两大龙头产业有待振兴。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应积极寻求突破,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教育方面,通过建设国际教育枢纽、打造留学品牌,发展留学经济,不仅能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还能带动本地经济,改善民生,绝对是双赢之策。

0 阅读:9

琅琅阅览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