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不畅苦不堪言?崇文中方陪您一起“打赢肠道保卫战”!

薨新北 2025-04-29 13:27:12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大便不畅作为临床常见病症,归属于“便秘”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变,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等诸多层面。传统中医辨证多从八纲、脏腑等角度切入,将便秘细分为热结肠胃、气机郁滞、阴寒积滞、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证型,针对各证型施以相应的治法,以恢复人体脏腑气机的正常运转。然而,若从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能量学说的深邃视角去审视,大便不畅这一病症背后,实则蕴含着更为根本的能量失衡之理。

大阴阳理论着重强调人体能量的整体性与动态平衡,将人体视作一个有机的能量场,其中肾所主宰的命门之火,犹如能量场的核心枢纽,是维持人体能量平衡的关键所在。大阴阳之“大”,在于其统摄全身阴阳气血,主宰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而小阴阳之“小”,则体现在各个脏腑经络的局部阴阳变化。当某个器官出现功能失调,即小阴阳出现问题时,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大阴阳的整体能量状态出现了偏差。

在大便不畅的发病过程中,肾之能量不足是导致诸多证型产生的根源性因素。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命门之火为人体阳气之根,具有温煦脏腑、推动气血运行、促进津液代谢等重要作用。若肾中能量匮乏,命门之火衰微,无法正常发挥其温煦蒸腾之功,则气机运行失常,津液输布障碍,肠道失于濡润与推动,进而引发大便不畅之症。

具体而言,肾气亏虚,命门火衰,气失温煦与推动,大肠传导无力,糟粕内停,此为气虚便秘证之病机基础。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阴亦虚,肠道失于濡润,大便干结难下,此乃阴虚便秘证之内在根源。肾阳虚弱,不能蒸化津液以润肠道,寒自内生,凝滞肠胃,传导失司,形成阳虚便秘证。由此可见,无论何种证型的大便不畅,皆与肾之能量不足、命门火衰密切相关,皆是大阴阳能量失衡在肠道局部的具体表现。

当肾没有足够的能量打开命门时,气便如同游离的日光,四处游荡,形成浮阳。浮阳在体内无序游走,犹如脱缰之马,所到之处肆意烘烤津液。津液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滋养濡润脏腑、滑利肠道等重要作用,浮阳烘烤津液,导致津液亏损,肠道失于濡润,大便干结难下。同时,浮阳扰乱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大肠传导功能进一步受阻,从而加重大便不畅的症状。

以热结肠胃证为例,表面上看是外感热邪、过食辛辣厚味导致胃肠积热,热盛伤津,肠道失润所致。但从大阴阳理论分析,其本质仍是肾中能量不足,命门火衰,无法制约浮阳,浮阳上炎与外感热邪、饮食积热相互勾结,聚于胃肠,灼伤津液,形成热结之象。气机郁滞证中,情志失调、肝郁气滞固然是重要诱因,但肾气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肾气亏虚,气机运行的动力不足,更易导致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职。阴寒积滞证虽因过食生冷、外感寒邪或过服寒凉药物所致,但肾阳虚弱,不能温煦肠道,抵御外寒,使得阴寒之邪易于侵袭肠胃,凝滞气机,糟粕不行。

血虚便秘证与阴虚便秘证同样与肾之能量密切相关。肾藏精,精生血,肾精不足,则血液生化乏源,肠道失于血液濡养,大便干结。肾阴亏虚,肠道失于濡润,亦是阴虚便秘证的重要病机。而肾中能量充沛,命门火旺,则能促进精血生化,使肠道得到充足的濡养,从而预防和改善血虚、阴虚所致的便秘。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便不畅的问题,必须从大阴阳的视角出发,着眼于恢复肾的能量充沛状态。具体而言,需通过调理肾之阴阳,使肾中能量充足,打开命门,引火归元,引导气归其位。如此,气机得以正常升降出入,津液得以正常输布代谢,肠道得以濡润与推动,精化气、气化精的循环恢复正常,肝肾同补,生精生血,人体阴阳气血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大便不畅之症自然得以消除。

在临床实践中,强调个体化辨证施治的同时,应注重对患者整体能量状态的评估与调整。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体质、舌脉等信息,判断其大阴阳能量失衡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调理方案。同时,引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亦是促进身体能量平衡、改善大便不畅症状的重要环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传导功能,犹如为肠道注入活力之泉;适量运动能激发人体阳气,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肾的能量代谢,如同为身体能量场注入动力;规律作息有助于调整人体生物钟,使脏腑气机顺应自然规律,维护能量平衡;保持良好心态则能避免情志失调对气机的影响,防止浮阳内生,维护人体能量场的稳定。

综上所述,大便不畅虽为肠道局部病症,但其本质是人体大阴阳能量失衡的体现。只有从大阴阳的高度,恢复肾的能量充沛,打开命门,引火归元,引导气归其位,并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便不畅的问题,恢复人体健康平衡的生理状态,实现中医“治病求本”的崇高理念。

1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