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初次与孙子乾隆见面时,惊讶到放下了手中的杯子,是真的吗?

文山聊武器 2024-11-22 05:42:39

康熙与乾隆的第一次相遇

1721年,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圆明园的花朵盛开,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康熙皇帝年事已高,身体逐渐感到疲惫,于是选择在圆明园避暑休息。此时,雍正帝陪伴在侧,父子之间的关系愈发和谐。一次闲谈中,雍正向康熙提起,他有两个年满十一岁的儿子,因平日忙于政务,一直未有机会让他们拜见皇祖父。康熙闻言,停下手中的茶盏,抬眼看向雍正,笑着表示希望见见这两位曾孙。

雍正接到父亲的指示,立刻命人去传唤弘历和弘昼。不久,两位少年在随从的引领下步入殿中。康熙端坐在榻上,仔细打量眼前的两个孙儿。弘历身穿一袭素色长袍,举止端庄,神情间透出几分稳重。与他同行的弟弟弘昼则显得稍显拘谨,站在哥哥身旁,时不时低头注视着自己的靴尖。

见到皇祖父,弘历和弘昼按礼规跪下磕头行礼。康熙微微点头,示意他们起身。他的目光更多停留在弘历身上,见这位孙儿神态自若,举手投足之间颇具大家风范,便颇有兴趣地与他攀谈。康熙问起弘历的日常学业,弘历从容应答,说自己最近正在研读《四书》,尤其喜欢《大学》中的教诲。康熙听了后,随口问起其中几段经典的解释,弘历毫不迟疑,站在一旁,声音清晰地背诵起来,言辞之间无一字差错。

康熙闻之,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随后,他又提了几个问题,涉及经义和治国理念。弘历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康熙再次点头称好,忍不住将手中的茶盏轻轻放在几案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一番交谈下来,康熙心情愉悦,令侍从取来几盘糕点,命弘历与弘昼一同品尝。弘历虽年幼,但行事颇为得体,吃用之时举止斯文,毫无半点慌乱。康熙暗自点头,笑着对雍正说道:“这个孙儿,倒是有几分朕当年的模样。”

王牌再现

第二年,夏日将至,康熙皇帝再度移驾圆明园避暑。时值花木繁茂,园内一片生机盎然。雍正帝再次陪同康熙赏景散步,趁机提起自己的儿子弘历,说他自从去年得见皇祖父后,愈发勤奋好学。康熙听后心中甚是欢喜,随即表示有意再见见这个孙儿。于是,雍正立刻命人将弘历召来。

不久,弘历匆忙赶来。康熙见他身姿挺拔,面容清秀,依旧如往年那般恭敬有礼。弘历在康熙面前规规矩矩地行礼,随后站到一旁,神态自若。康熙轻声询问他的学业进展,弘历从容作答,说最近研读《周易》,深感其中奥妙。

随后,康熙又提起去年所谈及的弓马技艺。弘历向康熙汇报说自己在这一年中多次练习,已能在骑射中保持稳定的命中率。康熙听后颇感兴趣,当即决定安排一次园中小试,以检验弘历的进步。弘历在场上稳稳拉弓,接连射出数箭,箭箭中靶,引得康熙眉开眼笑。他走近弘历,拍了拍他的肩膀,称赞其技艺大有长进。

康熙随即带着弘历一同漫步于园中,边走边指点园中奇花异草。康熙忽然停步,指向前方一处雅致的景观,说道:“这是朕最喜爱的镂月开云,景致宜人,正是读书修身的好地方。”他当即下令将此处赐予弘历,作为读书修行之所。雍正在一旁闻言,连连称谢,弘历亦是恭敬行礼表示感激。

几日后,弘历果然搬入镂月开云,开始在此地早晚攻读经典。康熙得知后,特意安排内侍送来几卷珍贵书籍,鼓励弘历勤奋用功。弘历每日在园中书房读书,时而抄录经文,时而研习字帖,日复一日。康熙时常派人询问弘历的学习情况,偶尔会亲自前来探望,见他埋头苦读,便轻轻点头,以示满意。

乾隆的学习与狩猎

秋天狩猎季节到了,康熙决定带弘历前往南苑狩猎场。弘历穿上狩猎装束,神情庄重地跟随在康熙身后。

狩猎场上,康熙带着众多随从驰骋原野,弘历紧随其后。康熙一声令下,猎场上的弓箭手们纷纷张弓搭箭。弘历跃马上前,稳稳拉弓,瞄准前方飞奔的猎物。只见他冷静出手,第一箭便正中靶心,随即接连发出四箭,五箭全部命中。康熙见状,脸上露出笑容,高声称赞道:“好箭法!”他特意停下马匹,亲自上前查看弘历的箭靶,再次称赞其射术精湛。

康熙对此十分高兴,当即决定赐予弘历一件黄马褂,以示嘉奖。康熙随即邀请弘历与他同乘一辆马车返程,沿途亲切地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并鼓励他继续勤勉。

回到北京后,康熙并未停下对弘历的栽培,反而愈加用心。康熙每日清晨都召弘历至乾清宫,亲自指导他研习经典书籍,并传授治国理政的经验。康熙会让弘历阅读奏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弘历则认真听取康熙的教诲,勤奋记录要点。

雍正立储密旨

1723年,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帝顺利登上皇位。新帝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一方面着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另一方面也开始考虑未来皇位的传承问题。雍正帝对弘历格外器重。

不久,雍正帝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密立储君。他命人亲笔书写立储密旨,将弘历确定为继承人。这道密旨被秘密封存,放入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的铁匣中。雍正帝在朝臣面前对此事只字未提,仅有几位亲近的心腹知晓。

与此同时,雍正帝更加严格地培养弘历。他安排弘历每日进宫听讲,让他旁观朝会,以便更深入了解朝廷事务。弘历虽然年纪尚轻,却显得十分用功,总是早早到乾清宫,向父皇请安,然后认真聆听大臣们的奏对。雍正常常会在朝会结束后,留弘历单独谈话,询问他对各项政务的看法。有时,雍正会特意拿出奏折,命弘历先行批阅,再与自己的批示对比,并就其中的不同见解加以讲解。

时光飞逝,雍正朝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国库充盈,民生逐渐改善。而弘历也在这期间不断成长,逐渐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年轻储君。十三年后,即1735年,雍正帝染疾去世。内侍打开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铁匣,取出密立储君的谕旨,宣布弘历即将继承大统。

乾隆帝的政治和文化政策

乾隆帝即位后,延续了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治国方针,着力推动农业发展。他下令各地官员督促百姓耕种,同时鼓励农民引入更为高效的种植方法。在各地视察时,乾隆常常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此外,乾隆帝还大力发展桑蚕业和棉花种植。各地商人纷纷响应皇帝号召,扩大栽种面积,推动丝绸和棉布生产。在他的鼓励下,北方的棉花种植逐渐普及,南方的茶叶种植也迅速扩大。乾隆还特别注重边疆地区的开发,派遣官员前往新疆、甘肃等地视察,并组织移民开垦荒地,使得边远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尽管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乾隆在文化思想上的政策却十分严格。他认为维护国家稳定需要思想上的统一,因此严厉打击一切可能威胁皇权的思想言论。在他统治期间,文字狱频频发生。他命令内阁大臣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审查,一旦发现有违背朝廷尊严的内容,立即下令查封,甚至对作者和相关抄写者严加惩处。

这种政策使得文人、士子人人自危,纷纷销毁手中的书籍,以免惹祸上身。乾隆多次下令查抄私人藏书,并命令地方官员定期上报地方士人的动向。由于文字狱的威胁,许多学者选择缄默,不再敢自由发表见解,许多珍贵的古籍被迫焚毁。

许多学者为了自保,转而研究古籍注释和考据之学,而避开敏感的时政话题。乾隆本人虽热衷于编纂《四库全书》,试图通过收集整理古籍来巩固文化基础,但在编纂过程中,对许多被视为有“妄议”的书籍和内容进行了严厉删改。

在乾隆帝去世后,他所推动的经济和文化政策依旧对清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经济繁荣一时,人口增长迅速,但由于文字狱的长久影响,思想界的创新被严重压制,这为清朝日后的衰落埋下了隐患。在清朝后期,当西方国家的科技与思想不断传入时,中国社会却在封闭的文化环境中显得步履维艰,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参考资料:[1]于多珠,赵艳玲.从戒得堂到四知书屋——康熙乾隆为政之道[J].北京档案,2008(12):43-44

1 阅读:217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