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说说从商鞅到王阳明

寻雁谈历史 2023-06-11 03:39:00

公元前356年冬天的一个下午,25岁的秦孝公嬴渠梁找来商鞅聊天,嬴渠梁问商鞅,如何才能富国强兵、长治久安?商鞅回答中有这样的内容:实行连坐法。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商鞅是要把人民关进笼子。秦孝公和他的继任子孙都认为商鞅说得有道理,因此在秦国实行这个办法。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灭了赵、韩、齐、楚、燕、魏六国,成为大秦帝国的第一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雄心勃勃、志得意满的嬴政认为,凭借朝廷的坚兵锐甲,他嬴家就可以万世而为君,于是他自称始皇帝。只是,仅仅是14年后,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建立的大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围攻下土崩瓦解,秦朝二世而亡。当时,不知躺在地下的始皇嬴政作何感想?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202年,小混混出身的刘邦建立汉朝。刘邦即位之时,长安城里连四匹颜色一样的马都凑不齐。商鞅已降,秦朝练气功一样的军国体制坚持了150年,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国家,也耗尽了最后一点元气。刘邦认识到,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在汉朝实行严刑峻法绝不可取,更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从他开始,汉王朝走上了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道路。到了文、景二帝,汉朝经过60多年的积累,人民富足了,但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矛盾却凸显起来。公元前141年,15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当时武帝年少,继位早期受制于太皇太后,但他已经在思考解决方案。

刘彻认为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找到了董仲舒,董仲舒游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新理论,进一步神化皇权,董仲舒要把人民的思想关进笼子。汉武帝对此深以为然,一一照办。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对内实施推恩令,天才般地削弱了皇族诸侯的势力,除却一大隐患。刚愎自用、骄傲自满的刘彻以为汉朝从此将长治久安,传至亿万年。只是,刘彻没有想到,西汉很快就衰落了,而且西、东两汉的末世都成为历史的大笑料。

唐太宗李世民

东汉结束,中国进入了大分裂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经短隋,好不容易迎来了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649年)。李世民也在思考,如何永保天下太平、李唐江山稳固?魏征告诉他,要以德治国,虚心纳谏、爱惜民力。魏征是要把皇权关进笼子。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也按照魏征说的做了,唐朝出现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唐朝辉煌了一段时期,但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一直处在藩镇割据的局面,直至灭亡。在封建社会,皇权长期衰落,必然会有牛鬼蛇神四处出没,皇权旁落就不可避免。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公元960年正月,后周大将赵匡胤借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建立宋朝。一开始,赵匡胤就和弟弟赵光义谋划,如何才能实现宋朝长治久安?对这个问题,虽然前人进行了无数思考,但赵氏兄弟认为前人思考不足,他们认为这个事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已经乱了200多年,百业待兴,民心思治。两兄弟谈论来讨论去,觉得历朝历代闹事的、威胁最大的主要是带兵的武将,要把武将关进笼子。

宋太祖赵匡胤

于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启“以文御武”的军政体制改革,大量招考文人进士充当各地的知府、知州、知县,用文官指挥武将,武将没有军事决策权,军队后勤保障由文官政府负责。此后,宋朝武将的地位和素质大大降低。赵氏兄弟以为这样就安全了,国内是安全了,但宋朝的军事实力被大大削弱,所以宋朝被称为“弱宋”。公元1127年发生“靖康之变”,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破,北宋亡于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

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建立南宋后,并没有解决军事实力不强的问题。国家到底向何处去?如何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天下太平?朱熹出现了,他继承了“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的思想,尤其是程颢、程颐的思想,对孔孟以来的儒家思想做了新的解释,核心思想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人人都要循规蹈矩,摈弃享乐主义,不得胡说八道。总之,朱熹是要把人的欲望关进笼子。

朱熹曾经被宋宁宗赵扩时期的宰相韩侂胄列为奸党,韩侂胄被害死后,朱熹从此逐步坐稳了封建社会政治理论的神坛。公元1200年4月,朱熹病逝。朱熹的理论并没有挽救南宋,此后南宋不思进取了76年,公元1276年3月,南宋太皇太后谢道清抱着只有5岁的宋恭帝赵㬎,带领南宋皇族和大臣走出南宋陪都临安,跪迎元军入城,南宋灭亡。

朱熹

元朝人入主中原不到百年,他们还没搞清楚汉人到底在关心什么,就被明太祖朱元璋赶出了中原,前后浑浑噩噩了共97年。公元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他一开始是很清醒的,知道国祚不可能传至永久,但人性的弱点让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朱元璋试图把一切危害皇权的力量关进笼子,包括皇帝的叔伯、兄弟、外戚、太监、文官、武将、豪族等等。但是,朱元璋的艰苦努力在自己驾崩(公元1398年)后即遭到历史无情的嘲笑,因为他的四子--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在父皇朱元璋去世第二年即起兵反抗朝廷削藩,推翻了父皇朱元璋钦定的皇位继承人朱允炆(建文帝,朱元璋的嫡长孙)的皇位,朱棣自己做了皇帝。朱棣和侄子建文帝进行的三年皇位之争,导致百姓和军队伤亡无数,朱家子孙也死了好几位,包括建文帝和他的皇后、太子等。既是国家不幸,也是朱家家门不幸。

1472年,一个叫王守仁的人出生了。王守仁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他于公元1499年中进士,随后步入仕途。他最先在朝廷机关任职,但这个时候的明朝已经破旧不堪。不久,王阳明因得罪权阉刘瑾,而被贬到贵阳修文县龙场驿栈当驿丞,期间差点被刘瑾派人暗算。直到刘瑾死后,王阳明才逐渐得到重用。后来,王阳明官至巡抚,先后平定了南赣四省的匪患和南昌宁王朱宸濠声势浩大的叛乱。

复杂的人生经历给天资聪颖的王阳明带来了许多思考。他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要想强大起来,要想长治久安,就是要摈弃人心中的邪念,“山中贼”是真土匪,而“心中贼”是人的邪念,没有“心中贼”,就不会有“山中贼”。王阳明要抵制的不是人的正常欲望,而是人的邪念,邪恶的欲望,王阳明要把邪念关进笼子。王阳明认为,人有正常欲望是正常现象;而有了邪念则容易愈演愈烈,最终将人带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王阳明

为此,王阳明提出了一套自己的办法,三个步骤: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邪念的克星,有了良知就能克服邪念。有良知,人就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过正能量的日子。王阳明认为,做人“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年轻时的王阳明天资极高,一心想做至善至美、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克的圣人。

在经历生死考验和种种挫折后,王阳明不再刻意追求做以往自己认为的那种圣人,而是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不是虚假的人。一个人再聪明敏捷,也不可能和一群人的智慧相比,双拳难敌四手,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久久为功、一生勤奋,说一是一、做人靠谱,心胸开阔、谦虚谨慎,自省自律、放下身段,这才是做一个真正人的至高境界。人人都做真实的人,大写的人,光明磊落,不做虚假的人,不做伪君子,那么长治久安就不是问题了。

王阳明的这套学说并没有得到明朝官方认可,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2-1620年),有大臣上书万历皇帝朱翊钧,说王阳明的学说是歪理邪说,请求朝廷禁止民间传播,懒惰的万历皇帝根本没有将此当一回事。王阳明的学说后来也没有得到清朝官方的认可,清朝君臣认可和赞美的是朱熹总结的程朱理学。英国人都快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了,清朝朝廷还在乐此不彼地表彰贞洁烈女,大臣还在一边养着小妾一边阻挠寡妇改嫁,举国上下还在嘲笑奇淫技巧······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道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839年,当英国人的军舰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海域时,57岁的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和他的大臣们还在纳闷,这一大堆铁为什么能浮在海水上,而且还能快速航行。不知不觉,中国已大大落后西方世界约200年。

0 阅读:19
评论列表
  • 2023-07-06 17:13

    照你说的,秦国实施商君法,应该等不到统一六国就该灭亡了呀!为啥他们还能把山东六国杀得片甲不留呢?不对,还没有做到斩草除根

寻雁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