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一妇人挑着2个小孩逃难,道士看到后惊呼:你挑的是两条龙

白晴聊历史 2025-02-22 10:44:4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在动荡的岁月里,命运常常以最难以预测的方式展现其戏剧性。

有时候,历史的脚步悄然掠过,却留下了令人难以忽视的奇遇。

比如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妇人挑着两个小孩,穿越瘟疫和战火的边缘,脚步匆匆,似乎在逃避什么无法言说的灾难。

直到她走到一位道士面前,道士愣住了,随即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她挑着的,似乎并非普通的孩子。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道士如此惊慌失措?

"香孩儿"初露锋芒

公元923年,五代十国正值战火纷飞、诸侯割据的乱世。

在这天下大乱的时期,一位瘦弱的妇人正带着一对儿子在人群中艰难前行,那便是后来赵氏兄弟的母亲杜氏。

杜氏的丈夫本是朝中命官,却因不愿臣服新朝而隐姓埋名,躲到民间做起了木匠。

眼下家中生计艰难,活路又少,杜氏只得挑着扁担,带着年幼的孩子到处谋生。

四处逃难的杜氏万万没想到,襁褓中的两个孩子有朝一日竟是帝王之才,日后竟成就一番盖世功业。

那一年,杜氏挑着担子途经襄阳。

初春料峭,杜氏身子单薄,却也风尘仆仆地赶路。

路遇一神仙模样的道人,自称陈抟。

陈抟目光凌厉地盯着杜氏肩上的两个孩子许久,忽而仰天大笑:"天下由此定矣!两条真龙,一担挑。

莫道当今无天子,他朝谁做真龙头!"

一席话说得玄之又玄,杜氏听得似懂非懂,当时也无心去想这番话的深意。

只道那人稀奇古怪,说的都是些胡话罢了。

直到赵匡胤呱呱坠地那一天,杜氏才隐隐觉得陈抟的预言并非痴人说梦。

赵匡胤出生那日,天降红光,异香缭绕,三日不散,乃是不祥之兆啊。

但杜氏却不以为然,反倒认定这是上天在显灵,昭示她的孩子将来必有一番大作为。

于是给孩子取名"香孩儿",冀望他一生都能有如此吉兆。

少年习武显身手

"香孩儿"长到七八岁时,杜氏便开始悉心教导,送他习文练武。

赵匡胤天资聪颖,三教九流无所不通。

武艺上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招一式都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混迹街头的赵匡胤好勇斗狠、我行我素,虽机敏聪慧,却也不得体统。

杜氏心中焦虑,生怕孩子误入歧途,于是一反常态地严厉管教。

但赵匡胤浑不在意,仍我行我素。

在母亲的威严面前,他也只是敷衍几句。

这一日,赵匡胤又和街上的混混厮混在一起,嬉笑怒骂,恶语相向。

路过的行人见了,无不掩面侧目。

杜氏闻讯赶来,当街就把赵匡胤狠狠训斥了一顿。

赵匡胤也自知理亏,听训时唯唯诺诺,不敢还嘴。

但事后转身就又故态复萌,依然我行我素。

杜氏一筹莫展,只能暗自祈祷,但求老天保佑,莫要让孩子误入歧途啊。

壮志未酬身先死

赵匡胤十六岁那年,终于良心发现,决心痛改前非。

他辞别母亲,背井离乡,投奔当时后周的统帅郭威。

郭威见他骁勇善战,便一力提拔,让他领兵征战沙场。

赵匡胤本就胸怀大志,得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是卯足了劲,誓要建功立业。

他出生入死,所向披靡,很快便平定了几处叛乱,让郭威刮目相看。

之后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禁军统领。

从此,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官位节节高升,权势日益膨胀。

原本低微的出身,如今也变成了仅次于皇帝的大人物。

就在赵匡胤得意之时,变故陡生。

郭威猝然驾崩,子柴荣继位。

年仅七岁的柴荣还不懂政事,只能任凭心腹摆布。

这个心腹,自然就是赵匡胤了。

柴荣虽幼,却也有股傲气。

即位后,他对这个位高权重的禁军统领十分不满。

一来,他担心赵匡胤会对他不利;二来,他也想让自己的心腹接管禁军,以便牢牢控制朝政。

就这样,柴荣对赵匡胤疑心顿起,想要除掉他的念头也与日俱增。

屡经波折终成王

就在柴荣对赵匡胤起了杀心的时候,北境忽然告急,契丹族和北汉合兵犯境,直扑幽云十六州。

朝廷大乱,百官惶恐,一筹莫展。

眼见大敌当前,柴荣也顾不得猜忌赵匡胤了,慌忙派他领兵北上,迎敌幽州。

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然而,兵至中途,赵匡胤的部下却纷纷劝他发动政变,夺取帝位。

理由无非是"军政要紧,容不得耽搁"云云。

赵匡胤何等聪明人,又怎会不懂这其中的关窍?他心知这是天赐良机,于是打定主意,装作推辞不过,这才勉强应允。

于是在陈桥驿,赵匡胤的心腹麾下将士黄袍加身,拥立他为天子。

"赵天子"的名号就此传遍四海。

赵天子回师南下,直扑开封,所向披靡。

眼见大势已去,柴荣只得让贤避祸。

他下诏禅位,束手就擒。

自此,百年未有的大一统王朝"宋",终于在这位出身寒微的寒门子弟手里建立。

治国有方开盛世

赵天子虽已君临天下,但也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他知百姓疾苦,体恤民情,励精图治。

为避免地方势力坐大,赵匡胤改革财政制度,将军队的赋税收归中央,这就是著名的"制钱谷法"。

同时,他还广开言路,任用贤臣,奖掖后进。

一时间,文治武功齐头并进,四方来朝,宋朝国力大盛。

十七年后,赵匡胤暴毙于宫中,其弟赵光义继位。

原来,在赵匡胤称帝之初,其母杜太后便与两个儿子订下"金匮之盟":赵氏兄弟轮流坐天下。

如今赵匡胤身故,赵光义自然也就继位称帝。

史称"太宗"。

赵光义即位后,广施仁政,实行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新政。

他高筑城墙,增强国防;发展农业,鼓励垦荒。

同时,他仿效汉唐,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还改革冗官积弊,使朝政焕然一新,终于迎来了北宋的全盛时期。

一代天骄成绝唱

自赵氏兄弟南征北战建立北宋王朝,直至赵光义去世,整整56年过去了。

这56年,是宋朝走向鼎盛的56年,是无数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56年,也注定成为千古传颂的56年。

或许是天道酬勤,或许是命里注定。

一对出身贫寒的兄弟,竟然就这样傲视群雄,问鼎天下。

试想,若非陈抟当年慧眼识珠,若非母亲杜氏呕心沥血,又怎能造就这两位千古一帝的盖世之才?

古语有云:文治天下,武功盖世。

赵氏兄弟文韬武略,雄才大略,可谓天下无双。

若非有他二人,宋朝又怎能基业长青,俎豆千载?

后人为纪念这对千古奇人,便将其出生的寒舍故址改名为"双龙巷"。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只为一睹当年"双龙"的风采。

一对兄弟,一个朝代。

这注定是一段佳话,一段传奇。

古往今来,不知凡几。

但在中原大地,却只此一家,再无分号。

宋朝的辉煌,早已载入史册;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逸事,也必将永远流传。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豪门开宴客如云,罗帐灯昏酒半酣,别有风味。

这盛世繁华的背后,又有多少骚人墨客、江湖豪杰?他们钟情宋朝,醉心山河,这其中,又有多少传奇故事?

信息来源:《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东都事略》《宋史》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