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天8月份,晋冀鲁豫那边的野战军,第四纵队、第九纵队,再加上西北的民主联军里的38军,一块儿组成了陈谢大军。他们往南过了黄河,直接冲进了豫西地区。这么做既能帮上刘邓大军,也能给西北野战军助一臂之力。
陈谢大军开展连串战斗后,为了帮西北野战军松口气,上面决定调4纵12旅的刘金轩队伍,还有38军的17师,由副军长陈先瑞领头,直接杀向陕南,开辟新的根据地。那时候,胡宗南的大头兵都去陕北打仗了,陕南那边人手不够。咱们这部队一去陕南,就能把胡宗南的兵力扯一扯,让西北野战军少担点担子。
这两个团队没有上下级关系,到了陕南地区后,他们打了好几仗,接着成立了陕南军区。
上级决定让12旅的旅长刘金轩升职为司令员,原本打算让陈先瑞当政委,但后来有变动,他变成了副司令。政委的位置呢,就改由汪锋来一并负责了。
说起来职位这事儿,陈先瑞是副军长,跟纵队的副司令是一个级别。照常理来讲,他当军区司令挺合适,刘金轩呢,当个副司令正正好,可为啥实际情况却是反过来的呢?
1949年以前,西北、中原还有华北的野战军,它们的组织架构跟东北和华东的野战军不太一样。像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部队,它们是由纵队管着旅,然后是团、营、连、排、班;但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呢,就是纵队下面直接管师,再往下才是团、营、连、排、班。
38军原本是杨虎城手下的起义队伍,抗战结束后他们举旗起义,后来这支队伍就变成了西北民主联军。虽说他们归在解放军里头,但他们的番号使用上有点特别讲究,这都是出于统战的需要。这支部队的军长是孔从洲,政委是汪锋,副军长则是陈先瑞。
进入豫西地区后,38军兵分两路,一路留守豫西,另一路则继续向陕南进发。陈先瑞这人,以前搞土地革命和中原突围时,就已经两次到过陕南,建立起革命根据地,他在那边既有人脉又有威望,对那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因此,他领着17师,跟12旅一起,联手上阵打仗。
12旅是四纵里头特别能拼的主力部队,上面把他们调到地方上,主要是为了开拓新地盘,拖住胡宗南的军队。17师呢,以前属于国军,打起仗来劲儿头没12旅那么足。这两支队伍凑一块儿,任务分配得很清楚,一个负责冲锋陷阵,另一个就负责协助配合。
刘金轩虽然是旅长,但他的背景可不简单,战斗经历相当丰富。陈先瑞呢,在抗战那会儿,他主要在后头负责警戒任务,一直到1944年才被调到豫西去,后来就成了中原军区的一员。
谈及军事领导能力,12旅起主导作用,17师则在一旁协助,这样的配置下,刘金轩作为军事领导更加贴切。
其实,上面一开始是想让他们两个人,一个领头管军事,一个领头管政治。陈先瑞他在土地革命那时候就搞过政治思想工作,让他去当政委也挺匹配的。这样既公平,对团队也好。但陈先瑞他自个儿说,他不想搞政治,就想专心管军事,那就只能让他当副司令员了。于是,上面就让汪锋也管上,兼任军区的政委。
陕南军区一成立,12旅就挑起了大梁,成了主要战斗力。那时候,中野在中原的战斗是越打越激烈,规模也越来越大。12旅就被调去跟野战纵队一起冲锋陷阵了,他们先是参与了襄樊战役,和6纵部队一起并肩作战,后来又加入了淮海战役,和中野的主力部队一起杀敌。等12旅走了以后,军区的军事工作就交给了陈先瑞,他带着17师挑起了这副担子。
1949年的时候,原来的军区部队变了样,成了19军,军长是刘金轩,副军长则是陈先瑞。没过多久,陈先瑞的工作有了变动,他去了陕西军区,当上了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