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税率由125%升至145%,显然针对中国。全球范围内,鲜有国家遭受如此对待。
英国媒体指出,美国意在非小规模报复,而是欲推翻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全面改变全球贸易规则。
这场关税争端,美国背后的意图究竟有多大?需追溯至事件起源以明其详。
中国工厂夜间灯火通明,沿海港口货轮络绎不绝,满载手机、衣物、芯片等货物,源源不断发往全球各地。
从非洲基建现场至欧洲超市货架,中国制造产品广泛存在,遍布各个角落。
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凭借众多生产线,逐步确立了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东盟工厂正忙于完成中国商品的最终工序,东南亚青年骑行中国电动车,南美小贩亦掌握通过中国电商平台采购商品的方法。
今日局势: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及全球贸易的核心所在。
中国雄厚的工业实力成为美国关注焦点,特朗普执政期间,采取多种措施遏制中国制造业发展。
4月10日,白宫发布公告,将中国商品关税由125%上调至145%。
2018年已发生过贸易战,此次仅是升级。外人困惑:中国商品质优价廉,买家满意,卖家获利,为何受阻?
英国报纸揭示真相:美国此番行动非情绪化或关税之争,其意在剥夺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全面重塑全球贸易规则。
要理解此事,需追溯中国与美国如何逐步发展至当前状况。
数十年前,中国初开国门时,工厂设施简陋,主打中低端制造业,如流水线组装。工人们勤勉加班,所产货物逐渐走向世界市场。
昔日,美国为制造业强国,底特律汽车与匹兹堡钢铁业支撑其经济。但美国未止步于制造,转而追求更大领域——金融业的发展。
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后,美国人意识到印钞比制造商品更赚钱。华尔街银行家热衷于炒股与投资,导致工厂陆续关闭,机器闲置生锈,工人面临失业。
美国将制造业转移至他国,自身则专注于资本运作。
中国与众不同,政府毅然投资修建铁路与港口,工厂数量激增,技术逐步积累提升。
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生产线效率极高,手机从零件组装至成品仅需数日,且售价比同类产品低一半。
中国货船所至国家,商店皆满物美价廉之商品。东盟国家受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工厂接手中国货组装包装,获利颇丰。
非洲公路、南美电站,众多由中国公司承建。中国的强盛,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广泛区域的繁荣。
美国人视此画面极为刺眼,因美国工厂多已空置,底特律变“锈带”,小镇青年普遍失业。
华尔街财富增长,而普通人生活艰难。同时,中国不愿持续作为西方企业的低成本劳力,正探索进入高端制造业领域。
凭借坚实的工业基础,中国生产速度快且质量高,现已涉足芯片、5G设备等高科技领域,与美国竞争市场份额。
昔日,美国掌控日本,严抑其半导体产业,日本受制于美国,难以发展。
中国独具主见,不容随意摆布。美国担忧:若中国持续此势,全球贸易规则的主导权,恐将不再由我们掌控。
因此,美国萌生了不正当的念头。
奥巴马时期提出“重返亚太”,后升级为“印太战略”,旨在围堵中国,意图明显。
2018年首启贸易战,关税屡次上调,意图抬升中国商品价格至无人问津。但中国供应链坚韧不拔,不仅挺过难关,还变得更加灵活。
当前145%的关税实为昔日延续,然而贸易紧张态势更为加剧。
英国旁观贸易战,洞察美国意图:非针对少数货品,旨在将中国逐出全球贸易中心,使供应链避开中国,重回美国可控轨道。
算盘虽精,现实却复杂。中国工厂非一日之功,全球供应链亦难轻易调整。
手机、电脑、衣物,皆离不开中国。东盟依赖中国订单,欧洲消费者偏爱低价品,美国超市八成商品含“中国制造”,彰显中国影响力。
加征关税导致货价上涨,最终由普通人承担。美国企业亦需考量:供应链混乱引发成本剧增,谁能承受?
中国近年持续进步,技术升级,效率提升,并与多国签署贸易协定,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朋友圈日益扩大。
美国金融业盈利颇丰,但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积重难返,非短期能弥补。
华尔街银行家不会投身工厂,锈带小镇亦难迅速复兴。
若美国强行排挤中国,其他国家未必赞同,毕竟各国皆愿与能带来利益的伙伴合作。
这场较量尚未结束,中国工厂持续运转,货轮穿梭不息,全球商店内,中国商品依旧琳琅满目,供应充足。
美国不断打出关税牌,意图将中国从世界工厂宝座拽下,但其愿望能否成真,尚无定论。
明确的是,在全球贸易的布局中,每一步棋都需谨慎行进,不容丝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