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天津大学成功举办“人工智能实践能力提升行动——DeepSeek 专题报告”活动。此次活动由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心联合主办,采用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开展。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斌出席活动并致辞,智算学部熊德意、王征、朱鹏飞三位教授分别作报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c84a18aa165f9dae54395c7d1d2febd.jpg)
李斌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自2024年天津大学成立研究生导师发展中心以来,已连续举办10场“研究生导师人工智能实践能力提升系列培训”。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重塑科研与教育范式。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不仅彰显了我国在AI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为高校科研与教学提供了全新工具。他呼吁师生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新动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706e7696fbc76d60556ce1f78f5893d.jpg)
熊德意教授以“深度解读DeepSeek:从原理到模型”为题,系统剖析了DeepSeek的技术架构与创新优势。他指出,DeepSeek系列模型围绕模型架构和推理能力,通过算法和技术创新,以极低的训练成本实现与全球顶尖模型的性能对齐,其开源生态与推理能力为科研智能化提供了坚实基础。熊德意教授进一步解读了DeepSeek技术创新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出0-1的创新突破需要大模型技术型人才与战略性人才紧密合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0daa0984e8abb3766f9ed6921f55023.jpg)
王征教授以“AI4Research:新的科研范式已经到来”为主题,聚焦大模型如何重构科研全流程。他结合团队实践经验,演示了DeepSeek在论文写作、文献分析、实验设计等环节的高效赋能,并介绍了基于大模型的“短视频翻转课堂”等教学创新模式。王征指出,人机协同将推动科研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驱动”,助力研究者聚焦核心科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2e02b6a5d262e573a5e476209cbe43.jpg)
朱鹏飞教授通过“大模型如何指导您做研究:案例与无限可能”报告,以“群体智能”研究为例,详细拆解了大模型在科学假设生成、代码开发、实验验证及论文撰写中的实践路径。他强调,AI工具的应用需以科研诚信为根基,研究者需深度参与理论验证与结果研判,实现人机优势互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5f9fb1ed550b6a00d6bc1edc060e289.jpg)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师生及管理人员围绕大模型技术伦理、学科交叉融合、算力资源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清华表示,DeepSeek是近几年继阿尔法狗、ChatGPT之后全球人工智能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是我国青年学者自主研发的低成本高性能的大模型,给我国AI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给全球人工智能研发人员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此次DeepSeek专题报告会既是天津大学大力推进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AI+X”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探索。学校未来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我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学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