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老李头第一次带我体验了贵州的“难民火锅”。
他是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和他的老朋友们凑在一起,一谈就是几小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参加什么风味美食研讨会。
大家每次约饭,总不会错过各式各样的火锅。
这次,他强烈推荐了一家在当地有四十年历史的老店,位置隐蔽得很,说是难民火锅的起源地,平时去晚了连座都没有。
听到“难民火锅”这个名字,我一开始还半信半疑,觉得这名字有些夸张,可当老李头说:“这火锅名字听着怪,但吃下去你才知道什么叫正宗贵州味!
”我就决定尝试一下。
这火锅,说白了就是用刨汤和豆豉做汤底,看似简简单单,但味道却出奇好,要是能在这种火锅里找到幸福感,那它绝对值得尝试。
难民火锅的起源及做法后来我才知道,难民火锅其实还是有点来头的。
据说,那时候天灾人祸不断,贵州的百姓们没什么吃的,就把家里仅剩的食材全部凑一块儿,放到一口锅里煮成一道菜。
这样的习惯传下来,就成了今天的“难民火锅”。
这道火锅的灵魂在于豆豉,听起来有点像臭豆腐,闻着臭,但吃起来特别香。
老板会提前把豆豉炒得入味,倒入清水,再加入五花肉炼出来的猪油,香味扑鼻。
等汤底煮开了,加入肉和各种菜,这一锅下来,整个空气里都是浓浓的豆豉香,说不上来有多让人馋涎欲滴。
那天我们到的还是挺早,但已经有人在等位了。
店子很不起眼,旧墙灰瓦,像是时光倒流到了过去。
厨房更是简陋,铁锅挂在蜂窝煤上,老板就坐在那儿不停地翻炒,动作干净利落。
我们坐在露天坝坝里,看着他忙活,看着老铁锅里热腾腾翻滚的猪油,就好像回到了上个世纪,真是有一种亲切感。
店里就三张桌子,大部分客人是附近的老邻居,见面就是一番嘘寒问暖。
这顿饭吃得有点像走亲戚,不仅吃的是菜,更是那份人情味。
我们四人围坐在桌旁,眼看着热腾腾的豆豉火锅端上桌,满眼都是诱人的油光,好像连胃口都打开了。
让人难以置信的实惠价位说真的,25块钱一位随便吃,真是让人怀疑现在的物价,何况还配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吃到嘴里肥而不腻,特别香。
再加上白米饭和包谷饭,两种味道各有千秋,真是叫人停不下来。
据说只需25块钱,不点其他菜也能吃饱。
而我们这次几个人吃得尽兴,最后结账算下来,人均也就五十块钱左右。
这样实惠的价格,让我们几个一时都没反应过来。
一路上,大家都沉浸在刚才的美味和热闹里,讨论着是不是贵州的食品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实惠和美味。
四位重庆人都感叹,这样的老店,不知道还能见几家。
总结与思考这次贵州之行,美食之旅让我见识到了不一样的火锅文化。
从名字奇特的“难民火锅”到低到让人目瞪口呆的价格,这一切都说明了美食不在于钱多钱少,而是食材的新鲜和传承的手艺。
其实,美味不一定非要华丽的餐厅,也不一定需要高价的奢侈,正如这家简陋的老店,它凭借着几十年的手艺,赢得了无数老顾客的心。
这个“难民火锅”不光带给我们味觉上的满足,更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了一些不同的体验,有一种吃了就忘不掉的味道,像极了老城里的那抹乡愁。
总之,贵州的这家老店用最简单的食材,最传统的手艺诠释了美食的真谛,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久违的质朴与实在。
这样的地方,这样的菜,才是真正的宝藏。
以后有机会,还真想再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