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大部队已经北上,这支游击队还在等归队命令。他们等了一年,两年,三年……直到12年后,解放战争的枪声在中国大地上响起,幸存者才意识到,他们被遗忘了。
1935年,中央红军为了掩护主力撤退,在川南组建了一支游击队,他们的任务是牵制敌军,为红军争取转移时间。
然而,由于战局变化,他们未能接到撤退命令,被迫在敌后苦战12年。孤军奋战、绝境求生、血战不屈,川南游击纵队的悲壮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云南扎西召开了军事会议,当时的形势极为严峻。蒋介石调集重兵封锁红军行动路线,意图在川滇黔边境围歼中央红军。
此时,红军主力刚刚完成遵义会议的调整,必须迅速突围北上。然而,要让主力部队顺利摆脱追击,必须有一支队伍在敌后吸引火力,制造混乱,掩护主力的战略撤退。
川南游击纵队由此诞生。会议决定,从主力部队中抽调一个干部连、一个基干连、一个运输排、一个警卫班和一部分修枪工人,再与叙永特区游击队合并,组建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这支队伍的主要任务包括:

牵制敌军,掩护中央红军转移,制造假象,使敌军误判红军主力的动向。发展游击根据地,在川南、滇东北、黔西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扩大党的影响力。安置和保护红军伤员,确保长征途中无法继续前进的战士能够得到妥善照顾。
2月12日,川南游击纵队随中央红军主力的后卫部队一起行动,2月14日进入叙永县树坪,与当地游击队合并,兵力扩充至600余人。
随后,纵队进入五龙山区,在这里召开誓师大会,正式成立司令部、政治部等机构,由王逸涛任司令员,徐策任政委,戴元怀任组织部长。

就在纵队组建完毕后不久,中央红军主力果断北上,迅速渡过赤水河,展开二渡赤水的战斗。而川南游击纵队,则留在了敌后,独自迎接即将到来的艰难战斗。
川南游击队的12年血战川南游击纵队留下的第一年,任务异常艰巨。他们不仅要应对川军、滇军、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围剿,还要克服补给短缺、通讯中断、人员伤亡等诸多困难。
1935年3月24日,游击纵队遭遇大规模围攻。在长宁大盘山区,敌军发现了游击队行踪,迅速调集重兵包围。纵队当即组织突围,但因敌众我寡,战斗极为惨烈。

戴元怀带领一部分战士掩护主力突围,不幸中弹牺牲。此战后,游击纵队伤亡过半,部队损失严重。
1935年12月,游击队在梅硐场再次遭遇重创。敌军动用大量兵力展开围剿,游击队被迫化整为零,进入山区隐蔽,部队规模骤减至200余人。面对弹药、粮食匮乏的状况,游击队依靠群众支持,坚持战斗。
1936年6月,游击队重组并发展壮大。川南游击纵队与贵州游击队合并,成立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人数回升至800余人。

此后,他们继续在川滇黔边区活动,以游击战术牵制敌军,破坏敌方补给线,袭击敌军据点,为革命事业积累力量。
1940年代,游击队遭遇更严峻的考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民党调整军事部署,开始更大规模地围剿川南游击纵队。
敌军不断增兵,试图彻底剿灭这支队伍。游击队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许多战士因长期战斗和艰难生存环境而牺牲。纵队被迫进一步分散,在川滇黔深山中坚持战斗,依靠机动战术与敌人周旋。

1947年,游击队仅剩少数幸存者仍在战斗。在经历无数次战斗后,这支游击队已经几乎全部牺牲,但仍有一部分战士坚持战斗,直至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战斗已经不再是孤军奋战了。
为何游击队未能撤退?红军主力北上后,川南游击队因战场环境复杂,也因此通讯中断,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由于敌军严密封锁,游击队无法获得外界情报,始终未能接到撤退或归队命令。他们只能依靠党的坚定信念,坚持游击战斗。

同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不断调集兵力,对川南游击队展开长期清剿。川军、滇军、地方武装等多方势力联手,将游击队围困在深山老林之中,使其难以脱离战区。即便部分战士希望突围归队,也缺乏必要的情报和指引。
在此种困境之中,川南地区的人民群众始终坚定不移的支持游击队。他们为游击队提供粮食、情报、掩护,使游击队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许多老百姓甚至主动加入游击队,与红军战士并肩作战。这种深厚的军民关系,是游击队能坚持12年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爆发,游击队在川南、滇东北、黔西北地区的用处越来越大,他们始终发挥着牵制敌军的作用。可由于战局不断变化,游击队始终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撤退时机,最终成为坚持战斗时间最长的红军部队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少数幸存的游击队员终于等来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之中,有的人回归人民解放军,有的人继续在地方政府工作,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诞生
方志四川-【红色文化】川南游击纵队的建立、发展和历史贡献‖王钦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