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印度的姑娘,远嫁中国三年,从未踏上回家的路。
她并非不想念故土,也并非没有思乡之情,只是现实的种种,让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置回家的计划。
一个看似简单的请求,却让她和丈夫之间产生了隔阂,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里莎,一个普通的印度姑娘,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为了争取婚姻的自主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中国的路。
那一年,她21岁。
在中国,她先是在工地做小工,搬砖扛水泥,用自己的汗水赚取微薄的收入。
后来,她学习了汉语,进入一家超市工作,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
在超市,里莎认识了崔利,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中国小伙。
崔利是超市的卸货员,两人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有机会聊天。
在异国他乡,里莎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委屈,而崔利总是耐心地安慰她,帮助她。
一来二去,两人之间产生了感情。
23岁那年,崔利向里莎求婚了。
结婚时,里莎象征性地通知了远在印度的家人,父亲虽然没有多说什么,但还是寄来了一些陪嫁物品,这让里莎感受到了一丝家的温暖。
婚后,里莎仍然坚持每个月寄一部分工资回家,补贴家用。
虽然只是自己工资的三分之一,但也足以让崔利心生不满。
里莎理解丈夫的想法,但她也有自己的苦衷。
她的父母养育了七个孩子,生活负担很重。
她向崔利解释,自己只是寄回自己赚的钱,而且以后也不会再增加,希望他能理解。
崔利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里莎能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家人有些排斥。
婚后第三年,里莎和崔利有了一个儿子。
因为两人都来自普通家庭,生活并不富裕,所以一直没有回印度探亲。
崔利也从未见过里莎的家人。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天气也越来越炎热,娘家唯一的冰箱也坏了。
里莎的弟弟妹妹们因为没有冰箱存放食物,食欲不振,这让里莎的父母非常担心。
在和父母通电话时,他们小心翼翼地询问里莎,能不能寄一些旧家电回去。
里莎想起家里换房子时留下的一台小冰箱和一台不用的空调,便答应了父母的请求。
她觉得这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而且娘家也说了,旧的就可以,只是想暂时用一下,省点钱。
当里莎把这件事告诉崔利时,他却断然拒绝了。
“里莎,你提出的事情,不管如何我都不会答应。”
崔利的态度让里莎非常意外和难过。
“崔利,仅是这一个小要求,你都不愿意吗?”
她不明白为什么丈夫会如此坚决地反对。
争吵中,崔利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他担心一旦开了这个头,以后就会更好,他不想让里莎的娘家成为自己家庭的负担。
他甚至说,他不愿意冒险,也不想轻易补贴印度家庭,到最后甩不掉,让里莎的娘家成为毁坏家里的噩梦。
听到这些话,里莎非常伤心和失望。
她哭着向崔利解释,结婚三年来,自己的娘家从未花过他一分钱,也没有提过任何过分的要求。
这一次,只是因为冰箱坏了,想让弟弟妹妹们能吃上新鲜的食物,才提出了这个请求。
她试图和崔利讲道理,但崔利始终不肯让步。
无奈之下,里莎提出自己出钱买下这些旧家电,然后再寄回去。
看到里莎如此坚持,崔利最终还是妥协了。
里莎把钱给了崔利,然后将旧家电寄回了印度。
虽然国际物流费用很高,但看到父母收到家电后高兴的样子,里莎觉得一切都值得。
这件小事,让里莎看清了丈夫内心深处的想法。
她也理解崔利的顾虑,但他对家人的不信任和偏见,还是让她感到一丝心寒。
她知道,崔利对她和孩子都很好,只是在对待她的家庭问题上,存在一些隔阂。
里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崔利对印度家庭的看法,让他明白自己的家人并非像他想的那样。
她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维护好自己的家庭,又能兼顾娘家的亲情。
这段跨国婚姻,将会走向何方?
里莎和崔利又该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这或许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