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场进入战略相持之后,日本战报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把自己的战略目标,宣布得非常低。
换句话说,赢不了里子,至少不能丢了面子。
大部分时间,日军宣布的战役目标都是——出击削弱重庆军——这个很薛定谔的目标——不管打死一个中国士兵还是打死一百个,反正都是削弱了。
更有甚者,日军气势汹汹发动的鄂西会战,在石牌大战多日,铩羽而归,结果,日军公布的战略目标是——宜昌缺船,影响和宜昌到武汉的运输,我们是去那边拖船的。
所以,被痛击之后,日本军队仍然“完全达到了战略目标”——因为打仗之余,他们确实掠夺了30多条大小民船,放到江边顺江而下到达宜昌。当然,因为宜昌和武汉之间江面日军没有完全控制,这30多条船拍上了多大用场,就无人知晓了。
同理,这个宣传套路,日军也用在了豫湘桂大战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5eaad1c8b154d6c54fbbac5765c0ebb.jpg)
豫湘桂会战中的日军坦克部队
要讲明白豫湘桂日军的真正目的,要花一点篇幅,先从当时整个大局势讲起——
时间进入了1943年的下半年,这一年的太平洋战场,相对比较沉寂。
日美两军经过42年的殊死搏杀之后,都在家里养伤口,摇新人(船)。
尤其是日本海军,在1942年损失惨重,数百舰载机飞行员,数千熟练精锐的舰员,6艘航空母舰被送到海底,整个43年,日本海军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缓慢而艰难增补战备。
但是留给日本人的时间并不太多,43年底开始,率先补血完毕的盟军,逐步逼近了日本所谓的绝对国防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0176ccc1fdbe3e6191296fe8fb6defb.png)
东条英机提出的“绝对国防圈”
东条英机提出的这个绝对国防圈,任谁看到,都会倒吸一口冷气,理由无他——太大了。
对于运输能力捉襟见肘的日本海军来说,根本无法维持这么大的守御范围。
但是日本也有自己的苦衷。
日本海军有个特点,就是典型的“底虚”,最典型的底虚之处,在于日本本土没有足够的石油,来支持海军打一场大型的海战。
最近的石油产地,在印尼的巨港一带。
可惜很不巧,印尼有石油,但是缺乏足够的工业基础,将石油炼成海军用的高标油,在印尼做不成,所以采出来油之后,还得千里迢迢运输到日本本土来二次提炼。
同时,修理,补充弹药,港口停泊等海军配套服务,海军还要回到本土来做。
一来一回,就形成了本土——印尼这一条海军的补给线。
这条补给线长大概多少呢??4900公里.......
这个绝对国防圈,就是为了海军的命脉,包了个大饺子。
但是,这个饺子的皮,太薄了。随着盟军逐步在马绍尔群岛,布干维尔群岛开始发动反攻,任谁都能看出来,日本别说维持这个绝对国防圈了,就是保住菲律宾,都是一种奢望。
菲律宾丢失,这条输血管一断,日本海军要么是蹲在本土有弹无油,要么是趴在印尼有油无弹,基本上就是个瘸腿的死老虎了,这就是为何莱特湾打完,日本海军直接哀叹“这就是结束”的原因。
在这个时候,冈村宁次为代表的陆军,提出来“打通大陆交通线”为目的的“一号作战”。看似就无比顺理成章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d7a7e4514b14cacd18020f2f7b64299.png)
冈村宁次,可以说是中国最硬的对手
但我要说的是,恰恰这是冈村宁次最大的聪明所在!
从常识都能看出——所谓打通交通线,跟忽悠傻瓜无异:
首先,所谓的大陆交通线,物资从日本本土坐船在釜山登陆,自釜山过朝鲜,进东北,再贯穿整个平汉路,粤汉路,进入越南的凭祥铁路,输运到印尼一带,距离也不小于5000公里。运输成本远大于海运。
其次,这一路山重水复,战略态势复杂,还时刻受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反复袭扰,同时受到中美联合航空队的空中威胁,运输成功率几乎是聊胜于无。(实际上后来事实证明,运输成功率,就是零)
第三,打通大陆交通线,并且进行守备,需要海量的兵力,对于兵力严重不足的日军来说,要抽调这么多人狗看骨头一样守着这个交通线,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四,日本陆海军的矛盾,陆军也不可能付出巨大代价,为海军供血。
那么精明的冈村宁次为何要提出这个战略呢?
冈村宁次之所以在中国战场战绩极佳,跟此人作战风格是分不开的,冈村此人,很少打无谓的烂仗,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总是讲求——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主力。
在南昌,他组织的日军装甲集团突击,几天内击破四个中国军的先头部队,奇袭夺取南昌(这个装甲集团突击的战术应用比德军还早半年),在中条山,他集中了比前十次扫荡多得多的兵力,半月内一举荡平中条山中国军队固守两年的根据地。中条山之后,解决了正面战事的他,立刻调回40个大队的兵力,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重创了冀中根据地...
可见,冈村宁次的真实目的,是在海军战局恶劣的情况下,以“打通交通线”这个通盘大局为幌子,实现解决中国战事的目的。
也只有这个考虑,才能体现冈村宁次一贯的作战思路和风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22e9c65db606a026eab2392233737d4.png)
日军进攻队形(来自电影《金陵十三钗》)
1943年日本大本营经虎号图上演习后,正式制定了1944年在中国战场如下作战目标——
一,夺取将成为美B-29轰炸机基地的桂林和柳州;
二,通过占领桂、柳地区以应付将来盟军由印度、缅甸和云南指向华南方面的进攻;
三,在海上交通日益不稳情况下,打通南北的铁路,以开辟经法属印支与南方军的联络;
四,通过摧毁重庆军的骨干力量以策划重庆政权的衰亡。
这四个目标中,可以说,前三个要么是无法实现,要么是无关大局,只有第四点,才是能实现战略翻盘级别的成果。
为此,1944年,日本军队开始了大规模的加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51741479bed8a9aa780e796f89d532f.jpg)
日军的装甲部队
关东军的物资储备和人员,被抽调一空,超过30万日军人员入关,中国派遣军兵力从65万猛增到了95万,多个治安师团补充了战术装备,升级为野战师团。
日军组建了超过50万兵力、装甲战车800辆,战马10万匹、火炮1500门、汽车1500辆的大型机械化打击兵团(当然这只是针对亚洲战场)并为此“拆东墙补西墙”般的新编成了14个独混旅团和独步旅团以及8个战场补充队。
这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略作战,日本国内媒体誉为——“百年大远征”。
为此,日本财政生生挤出来100亿日元的战费作为铺底资金,并且在未来,又逐步追加超过170亿的战费,一个一号作战的战费,够太平洋上的日本海军花两年。
说这种进攻,是为了“打通交通线”给海军当快递?谁信呢??
1944年4-12月,八个月的时间,日军在河南战场,湖南战场,广西战场,先后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进攻。
说的更加直白一些:
河南战场是北路——从河南打进陕西,从陕西南下四川(钟会灭蜀的故事不用多说了吧)
湖南战场是中路——歼灭第九战区之后,往西扫平石牌,从宜昌更进一步。
广西战场是南路——如果有强大军队进入贵州之后,威胁重庆是极有把握的(后来刘邓大军也是这样解放重庆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eb7659231147ee252bec1c79ab74fb.jpg)
豫湘桂中日军的集结
很多人说不理解日本人为什么要打豫湘桂,就是被日本人忽悠,陷入了——豫湘桂是为了打通交通线——这个伪前提中无法自拔。
而如果把这场战事的目标,提升到——解决中国战场——一切就都迎刃而解。
三路并进,彻底解决中国战事,腾出大量资金和兵力用于本土保卫战。这才是符合冈村宁次作战风格,也符合日本最急迫需求的决定。也正因为如此,日本才不惜压上了最后的家底,进行这次疯狂的尝试。
已经抵抗了七年的中国,已经几乎民穷财尽,军队颓废。
但面对新锐强大的日本军团,大部分的中国军队,仍然一如既往,舍生忘死。他们用八个月的血战让日本人寄予众望的目标,最终杳如黄鹤。
在灵宝,挡住了北路。
在衡阳,中国军队重创了日军,让日军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
在独山,中国军队也最终遏制了南路日军。
日本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疯狂的硝烟散尽,中国还在,它浑身上下血肉模糊,但是依然屹立。
日本人匆匆宣布,达到了打通交通线的目的——但是,这条交通线,从来没有给南洋的日军输送过一颗子弹。成了二战史上日本人最大的黑色幽默。
1945年,耗尽了心血的日军开始了全线收缩,中国的战事,有惊,但再无大险。
我们靠着我们自己的力量,最终活了下来,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158253d2660228279c6836c6066b03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