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欢看电视剧《天道》,一方面是因为王志文演绎的丁元英太传神,感觉他特别符合丁元英的形象,第二当然是因为《天道》这部电视剧本身的内容很精彩。
当然,在电视剧中,有一些不连贯的地方。所以,看完《天道》的电视剧,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看它的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而在我读完第一遍《遥远的救世主》之后,我觉得丁元英实在是太厉害了,他是按规矩办事的神。
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丁元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并且还把所有的事情都算计到了,这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
可是,当我再多读几遍《遥远的救世主》,然后看了很多关于豆豆的介绍之后,我会发现丁元英的王庙村神话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轻松。
它其实充满着变数,所以,丁元英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在整个王庙村扶贫神话里,最关键的一个节点就是格律诗低价出售音响,从而让乐圣公司起诉它。
这里面,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林雨峰没有起诉格律诗的话,丁元英的这一手就玩砸了。王庙村的扶贫神话也就成了一锤子买卖,从而变成了一个笑话。
那么,丁元英是如何判断林雨峰一定会起诉格律诗公司呢?他仅仅是凭借着乐圣公司的企业文化:只有矛没有盾。
丁元英和林雨峰没有什么交集,所以,他不可能十分了解林雨峰的为人。
但是,用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作风,能靠谱吗?
如果每个公司都像他们口号喊得那么好,那基本就没有公司会倒闭了,是不是?所以,我们都知道公司的口号,只不过是给员工打气的方式,没有人会当真的。
但是,在《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就是凭着林雨峰这句口号,找到了他的弱点。丁元英说自己是无盾可守,他要用乐圣自己的矛去攻击它自己的盾。
作者豆豆曾经在采访中说道:书中的思想、案例都不是她原创的,而是她拿来的,比如格律诗大战乐圣就是借鉴《大染坊》中宏巨与虞美人的战斗,私募基金这件事参考“蓝田事件”,格律诗农户加公司的机制是借鉴某洗衣厂的原型,而剧中那些璀璨的思想则来源于已经发生过思想之争。
在《大染坊》中,陈寿亭就是用更加低价的虞美人去打败了林祥荣。这和丁元英用更低价的乐圣旗舰来打击林雨峰如出一辙。
就连两个人的应对方式都是一模一样。林雨峰起诉格律诗不正当竞争,在面对记者时说:如果公理都不在了,我就从这儿跳下去。
但是,当得知官司赢不了以后,林雨峰去找了道上的大哥周剑华。
如果熟悉《大染坊》的朋友肯定会记得,林祥荣被陈寿亭打的焦头烂额的时候,也想告陈寿亭扰乱市场,但是,被他父亲否决了。
之后,他还建议去找黄金荣、杜月笙他们来解决。结果,被他的父亲林伯清骂了一顿。
通过正经途径就是打官司起诉,通过其他途径就是找人捣乱,这是林祥荣和林雨峰所能想到的策略。
当然,幸亏林祥荣还有他父亲林伯清坐镇,帮他把局面挽回来了。而林雨峰本来也有这个机会,周剑华给他仔细分析过形势,如果他听从任何一种,那么他都不会落到那个下场。
如果,林雨峰完全舍弃音响这一块市场,然后再通过舆论来控诉丁元英的这招杀富济贫。相信过不了多久,丁元英和王庙村就都会臭名远扬。
因为这一招,让一个民族品牌倒下了,仅仅是因为一个贫困村的发展,估计,当音响发烧友再也没有办法更新换代自己民族品牌的时候,大家就又会记起乐圣,以及那个讨厌的格律诗。
丁元英说过,生存空间就是能别人所不能,忍别人所不忍。在能和忍之间,能比别人多一口气就可以,两败俱伤之后,你比别人多一口气你就赢了。
而林雨峰这么强势的一个人,最终却没有多撑一口气,所以他失败了。
《遥远的救世主》带给我们的是觉悟,是思想上的启迪。它里面的案例是小概率事件,只可以用来思考而不能照搬。
豆豆在《天幕红尘》里,通过叶子农送给罗家明的“见路不走”来详细解释了,前人的经验只可以用来参考,不可以完全照搬。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条件,去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