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媒体访谈中直接表达立场,认为台湾地区若欲获得美国更坚实的保护伞,需承担更高的代价,增加保护费用。他同时提出批评,认为台湾地区在芯片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存在某种程度的“掠夺”性质。
特朗普此番关于提升保护成本的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风暴,尤其是在台湾本土,激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反响与广泛讨论。
近期,台湾媒体公布了一份涵盖了2万名受访者的网络民意调查结论,结果显示,惊人的85%台湾民众倾向于接受“特朗普所言反映美台关系需经济加固”的观点。这一数据不仅映射出台湾民众对美台关系的深层理解,也侧面反映了特朗普言论在台湾社会中的高渗透力与共鸣。
特朗普的此番言论无疑给台湾当局增添了额外的国际压力。
针对特朗普的强硬态度,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卓荣泰虽表态愿承担更多责任,但这一回应背后,民进党当局显然需策划并实施更为积极、全面的战略来有效应对当前局势。
资深政治评论员郭正亮分析称,特朗普作为谈判桌上的老手,其手法在过往历史中多有先例,如美国在越南撤军前也有类似言论。
这被视为特朗普的一种策略布局,他早在一年前就流露出类似观点,预示着对台湾的潜在态度变化。其手法往往先是通过负面标签削弱对方,为未来可能的疏远或放弃减少道德负担,这种策略在越南、阿富汗等地已有先例。
然而,继特朗普提出“台湾需支付更多保护费用”的言论之后,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赖恩进一步施压,他呼吁台湾当局将防务开支提升至GDP的至少5%。
此举立即在台湾岛内招致强烈批判,舆论普遍认为,民进党若持续沉迷于“亲美疏中”的策略,恐将沦为美国战略棋盘上的棋子,甚至被无情抛弃。
显然,常规的军事销售似乎已难以满足美国日益膨胀的需求,如今更欲借“保护费”之名,从台湾的经济资源中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通过的军售形式,台湾每年的防务开支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流向了美国。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所谓的“军售”中,有超过半数的武器装备至今未能兑现交付承诺,部分订单甚至拖延近十年之久。
这不禁让人质疑,台湾地区每年支付的究竟是军购款项,还是变相的“保护费”,且这笔费用还在逐年攀升,愈发加重了台湾的经济负担。
依据台湾当局防务管理部门的汇总数据,蔡英文当局执政的五年间(即自2019年至2023年),整体的防务经费体系,涵盖年度核心预算、专项预算及基金拨款,已从初始的3815亿新台币显著增长至5803亿新台币,其在GDP中的占比亦由2%攀升至2.5%。
面对岛内社会福祉、文化教育及科研等领域的财政分配压力,蔡当局已深感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2.5%所带来的重负。
若再依奥布莱恩所提的不切实际之议,将防务预算骤增至GDP的5%,这将是现有水平的翻倍,几乎占据了台湾当局总预算的半壁江山,意味着每两元公共支出中就有一元流向防务,这无异于将台湾推向穷兵黩武的边缘,民众对此深感忧虑。
台湾媒体进一步分析指出,鉴于特朗普近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有所回升,奥布莱恩的言论被解读为对台湾的一种战略施压,试图通过设定不切实际的高额防务开支目标来操控局势。
然而,对于台湾地区而言,这些宏大的数字与承诺,无异于海市蜃楼,既难以企及,也难以承受其重。针对特朗普政府幕僚的这类过分索求,台湾媒体直接而犀利地揭露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蓝营立法委员赖士葆指出,防务预算的膨胀必然挤压其他民生与发展领域的资源,世界上鲜有国家在和平时期将半数预算用于军事,此举无疑要求全岛民众紧缩开支以支撑防务,其社会接受度值得商榷。
然而,“台独”强硬派人士王定宇却认为奥布莱恩的建议系出于友好立场,旨在强化自我防卫意志,而非军备竞赛,台湾应以此为契机,展现领先姿态。
国民党立法机构成员马文君则强调,特朗普政府对于“保护费”的具体要求尚不明朗,且即便支付,其保护承诺亦属未知。她明确指出,特朗普的决策出发点在于美国利益,而非台湾的安全福祉。
台湾地区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聚焦于优化两岸关系,通过和平稳定的两岸互动,为台湾地区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环境与安全保障。即便两岸不寻求统一,只要维持和谐现状,台湾地区亦无需向外寻求“保护伞”。
标题很大,专炒冷饭,无耻的
特朗晋打败哈里斯再说,或者特朗晋败选呢?那不是空谈
文不对题。
川普能不能整上还不一定呢?他说什么并不重要!不要对美国的任何人抱有任何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