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晴
近日,德州市爱心善举频传,尽显“大德之州”风范。
4月11日,德州市武城县的安振全、乐陵市的王寿月相继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令人动容。同时,来自禹城市的董林、平原县的宋云凯,在进行了一系列捐献前的准备工作后,也在4月14日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他们共同诠释了德州人的大爱精神。

4月14日上午10点,记者联系上董林时,他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零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凌晨5点我就起来了,7点10分正式开始的,预计将采集到12点半。”董林解释,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个精细且耗时的过程,为满足患者用量,后续可能还需再次采集。
董林是禹城市发改局农业农村股股长,也是禹城市第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24年11月,接到初次配型成功通知后,他积极配合高分辨配型、体检,为让身体达到最佳状态,他严格遵医嘱,加强营养,作息也变得格外规律,然后毅然踏上了这场生命接力之旅。
时间回溯到4月9日,董林住进医院,开始接受一系列医学检查,并注射动员剂,为14日的捐献做足准备。而他的爱心之举,早在多年前就已种下种子。自2004年起,董林每年主动坚持2——3次无偿献血,至今已捐献21次,累计达到8200ml,他回忆道:“20岁过生日时,想做点有意义的事,看到报纸上和新闻里别人献血,就决定自己也去试试。” 2018年6月的一个周六,董林路过献血车时,了解到留存造血干细胞血样能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后,毫不犹豫地选择留样入库。
其实,这是董林第三次接到初次匹配成功的电话,他表示,此前两次,第一次因为患者身体原因终止,第二次因为他的匹配排序是第六名,根据优先选择的规则未能捐献。而此次,他是唯一供者,在300多万入库者中,仅有他与患者成功匹配。“因为前两次没有成功,并且因年龄增长,我一开始并没有报太大希望,而且也有点犹豫和压力。”董林坦言,但想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挽救一条鲜活生命,若不捐献可能会终身懊悔,那份挽救生命的责任感让他坚定信心,便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也期盼患者能早日康复。
在采访过程中,董林接到了家中长辈的电话,关心他的情况。“其实我一直瞒着家里人,如果不是小区里有人刷到了有关我的视频,家里人还不知道这件事情呢,他们很着急和激动,担心我的身体。”董林表示,未来他将在这条爱心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当天,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同样进行着造血干细胞采集还有来自德州市平原县腰站镇卫生院的宋云凯,他也是平原县第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据了解,今年35岁的宋云凯,有着多年献血经历,自2014年起便坚持一年献血两次,用热血传递温暖。2022年7月15日,在献血车开展的宣传活动影响下,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主动选择留样入库,成为了一名志愿捐献者。
2023年,宋云凯首次接到初次匹配成功的通知。“当时很激动,但因为患者身体原因没有成功。”宋云凯说。2025年3月下旬,他再次接到电话,成为患者的唯一供者。此后,他积极调整生活状态,健康饮食、运动锻炼、戒烟戒酒,以最佳状态迎接捐献。

4月9号,宋云凯住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过程中虽有动员剂带来的酸痛,但他始终保持平静,于4月14日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今天上午6点起床做准备,8点半开始采集,12点10分结束。”当天下午,宋云凯便能出院。
“这既是一次爱心救助,也是我和患者特别的缘分,我也希望能通过我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行列,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宋云凯表示,此次捐献,他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未来还将继续参加献血,若有需要,会毫不犹豫地再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让爱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