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小国——霸国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7-03 18:06:46

霸国,发现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村,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但霸国的具体位置不详。

霸国比较特殊,它不是姬姓封国,更可能是华夏化后的戎人。而且霸国靠着煮盐的技能,一直深受商周二朝的青睐,即便是“商周鼎革”之际,周朝也没动霸国分毫,保留其国君,臣民等一切旧俗,甚至连“监察者”也没派,每年只要求上贡“盐”即可。

西周灭亡,东周迁洛,关于霸国的地下文物就不见了。比较合理的猜测是霸国被戎狄攻陷了,或者“霸”这个名称被改变,变成其它“国”号。

霸国盐业

山西翼成大河口墓地出土的二件霸伯簋,其上铭文几近相同,都记录了周王室大臣丼叔来晋南地区盐,奖赏、勉励霸伯的事。

唯十又一月,丼叔来(桒)盐,蔑霸伯历,使伐用畴二百、丹二(粮)、虎皮一,霸伯拜稽首,对扬井叔休,用作宝 ,其万年子子孙其永宝用。

丼叔是周朝大臣,刑国的分支。他来霸国取上贡的“盐”,并向霸伯送上周王给霸国的东西,“畴二百、丹二(粮)、虎皮一”,霸伯为纪念这件事,作了这个鼎。

古人解释,“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大意是未经人加工的盐,称为卤,经过人加工的盐才称盐。

以产盐的性质推测,这个霸国大概在河东盐池一带,也就是运城盐池。大概在下图的红框一带,但发现霸国地址却在山西翼城一带。

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必不可缺的自然资源。古代以盐为国之大宝,古盐池具有的经济价值足以影响王朝的稳定,所以历代帝王都对盐池重视有加,并亲临巡视。

比如商朝,“癸未王卜,在海贞:旬亡祸?王占曰:‘吉。’在十月。唯王卤,雨。”

内容是商王武丁巡盐之事,里面的“卤”,大概指的是地名,即河东盐池。还有。《山海经·北山经》:“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 “盐贩之泽”所指即为河东盐池。

也就是说河东盐池至少在商朝就已被人利用,用来产盐。类似“霸国”的诸侯国在商朝时就已存在,周代商后,因这项技艺,周朝也将霸国全部保留下来,并做为周朝的盐产区,加发保护与开发。

关于河东盐池的管理和利用,最早见于《周礼·天官·盐人》:“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

周朝在河东圤池设置盐官(盐人),产出的盐有做为祭祀的。

古代产盐在古代是一项技术活,属于“百工”独有的,周朝保留霸国,不迁移不遣散,大概率霸国就是一个以“盐”见长的氏族国家。

霸国因制盐的功劳,还享有参与王的祭典的权利。

唯正月王祭于氐,大奏,王赐霸伯贝十朋,霸伯用作宝 ,其万年孙子子其永宝。

上铭文是霸伯参与祭典并受到赏赐的过程。正月王在氐祭祀,大成,王赏赐铭文十朋贝,说明霸伯在王的祭典为王服务有功,所以给予他赏赐。

“霸国”还是“潞国”

进入春秋时期,霸国便不见文献记载,后人猜测霸国可能随西周灭亡,戎狄入侵,选择外迁,并重新戎狄化,也为“潞国”。

因”“潞国”之 “潞”,文献或作“路”、“露”、“(上雨下各)”等,皆从“各”得声。而《集成》著录有一件西周早期的人守鬲 ,铭文为:“雯()人守作宝。”此可能就是霸国之器。

如果霸国果真是“潞国”,后面的事就很好解释了。

春秋时期的“潞国”,《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注:“潞,赤狄之别种。潞氏,国,故称 氏。子,爵也。”

潞国,为赤狄之一,有姬 、隗、云(女字旁)、姜姓等不同的说法。

公元前594年,酆舒不满潞君亲近晋国,发动内乱,杀了晋景公的妹妹伯姬,这位伯姬是晋景公的妹妹。又弄瞎了潞子婴的一只眼睛,潞子婴急派人去向晋国求救。

晋国出大军灭了潞子国,为不落人口实,晋国将潞国原来吞并黎国的土地划出来,并从卫国请回黎国的后人,重新扶立黎国的后人,为黎国,只不过此黎国为晋国的傀儡,只具象征意义。

至于潞子国,其国君潞子婴被带回晋国,其国都改为晋县,潞子国国灭。

如果说霸国变成了潞子国,那么霸国原有的青铜器,大概率就被晋国夺了回去。

若潞子国还保留相当数量的制盐工人,晋国极可能将这批人打包带回晋都,划定一片区域供他们制盐。毕竟晋国初成立时,是有类似经验的,周王就给过唐(晋)国“怀姓六宗”,即商朝遗民中拥有手工技术的氏族。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