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诉网暴者案在徐州经开区法院一审开庭。被告女子当庭认罪认罚,却称“骂人只因一时头脑发热”。面对对方反复的“对不起”,朱之文哽咽道:“我不认识她,她却辱骂我和家人四年,甚至P图造谣我的孙子!法律该怎么判就怎么判!”这场庭审,不仅揭开了网络暴力的血腥面纱,更让公众看到一位草根明星的隐忍与反击。

1. “黑粉头子”的疯狂行径
自2020年4月起,一名女子持续发布290余条恶意视频,内容涉及对朱之文及其家人的侮辱、诽谤。包括将朱之文的头像P到他人身体上、捏造其与儿媳的“私生子”谣言,甚至用标题直接辱骂。律师杨安明指出,其中29条视频播放量超5000次,已构成刑事犯罪,最高可判三年。
2. “被流量吞噬”的乡村生活
朱之文成名后坚持住在山东朱楼村,却成为直播时代的“公共景点”。村民和网友以拍摄他为生,甚至有人踹门索财、借钱不还。他曾无奈表示:“我像一块石头,被磨得没了棱角。”
3. 维权之路的艰难
朱之文团队历时两年取证,经历三次法院管辖权变更,最终在徐州立案。代理律师坦言:“互联网犯罪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但我们必须为正义发声!”

1. 家庭隐私的全面失守
网暴者将矛头对准朱之文的子女:儿子被造谣“靠爹吸血”,儿媳被污蔑“借子谋财”,未满周岁的孙子更成P图素材。朱之文痛心道:“孩子不敢出门,一出门就被镜头怼脸!”
2. “吸血式”围观的经济链
朱楼村常年聚集数百名直播者,靠拍摄朱之文日赚上千元。春节期间,朱家被要钱上百次,甚至残疾人、出家人也加入“乞讨大军”。网友调侃:“大衣哥的家成了全网最热打卡地,只是门票是道德。”
3. 法律与同情的博弈
尽管被告当庭认罪,但面对法官询问时含糊其词,仅以“一时冲动”搪塞。朱之文虽心软,却坚持“依法处理”:“她道歉是因为法律,而不是真心悔过。”
【行业镜像】网络暴力的“癌变”与法律“手术刀”1. 流量至下的伦理崩塌
从翟欣欣敲诈案到朱之文被网暴,网络暴力已成社会顽疾。翟欣欣案中,被告以婚姻为工具实施勒索,最终认罪认罚;而朱之文案则暴露了“流量经济”对普通人尊严的践踏。
2. 维权困局:99%的沉默与1%的反击
数据显示,仅5%的网暴受害者选择起诉。朱之文代理律师杨安明指出:“取证难、立案难、执行难,让大多数人选择忍气吞声。”此案若能胜诉,将为同类案件树立标杆。
3. 公众人物的“透明人生”
朱之文拒绝直播带货,坚持种地、喂鸡,却仍被卷入流量漩涡。他的遭遇折射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脆弱性——即使是最朴素的农民,也可能因名气沦为“透明人”。
【结语】当法律之光照亮乡土:一场迟到的尊严保卫战朱之文的胜诉,不仅是个人尊严的回归,更是法治社会对网络暴力的重拳出击。他用14年证明:草根明星可以拒绝流量裹挟,农民歌手亦能举起法律之剑。
这场审判的意义,早已超越个案。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贪婪与法律的威严;更是一盏灯,为所有在黑暗中挣扎的受害者点亮希望。

——————————互动话题——————————
如果你是朱之文,会如何应对无休止的网络暴力?
你认为平台是否应为网暴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转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