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代谋士群体智慧超群,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为各方势力出谋划策,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尽管他们足智多谋,却极少有人选择自立门户、创业称帝。隋末的李密,堪称谋士试图创业的典型代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深刻揭示了谋士迈向主公之位所面临的重重困境。
李密早期追随杨玄感,彼时他身为首席谋士,尽显智谋。适逢杨广东征高句丽,国内局势动荡,杨玄感趁机举兵造反。在此关键时刻,李密向杨玄感献上三条颇具远见的战略计策:上策乃是进军幽州,即现今的北京、天津一带。幽州乃军事要地,是杨广东征大军补给线的关键枢纽。倘若能成功截断这条补给线,不仅可使杨广的大军陷入后援断绝的绝境,还能与高句丽形成里应外合之势,极有可能一举扭转局势,奠定胜局。然而,此计虽高瞻远瞩,却也存在明显弊端 —— 需正面硬刚杨广麾下的精锐之师,势必会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
中策为西进长安,关中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能抢先占据长安,便可坐观杨广与高句丽相互厮杀,两败俱伤。与此同时,凭借关中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积聚自身实力,待时机成熟,再逐鹿中原,不失为一条稳健的发展之路。
下策则是进攻洛阳,意图夺取洛阳的粮仓。洛阳作为中原重镇,粮仓储备丰富,短期内能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补给。然而,从长远战略眼光来看,洛阳的地理位置使其四面受敌,战略回旋空间有限,相较于前两策,收益相对较小,并非上乘之选。
杨玄感听后,虽对上策和中策的精妙之处表示认可,却无奈地指出,其手下军士骨干大多为洛阳本地人,他们的家眷皆在洛阳。在乡土亲情的羁绊下,众人一心想要先攻克洛阳,与家人团聚,实现衣锦还乡的心愿,否则难以全力支持造反大业。最终,杨玄感选择了进攻洛阳这一下策。果不其然,战事进展极不顺利,面对洛阳坚固的城防和隋朝的顽强抵抗,杨玄感屡战屡败,最终全军覆没,自己也身死道消。
后来,李密历经辗转,加入瓦岗势力,并成为瓦岗共主。此时,他同样面临着艰难的战略抉择:上计为进军关中,夺取长安;下计则是继续攻打洛阳,获取粮仓以补充物资。李密内心深知,西进长安才是正确的战略方向,可现实却让他陷入两难。他的手下多为山东响马、盗匪山贼之流,这些人纪律散漫,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只贪图眼前的利益,一心想着打进洛阳,大肆抢掠钱财、粮食和女人。在这种情况下,李密虽明知攻打洛阳并非最佳选择,却因无法有效约束和调动手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攻打洛阳。这一战,李密的军队与宇文化及率领的隋朝精锐军队展开了激烈火拼,双方损失惨重。李密的精锐部队在这场消耗战中死伤殆尽,最终被王世充坐收渔翁之利,瓦岗势力也随之土崩瓦解。
对比李渊、李世民父子,他们以太原为根基,迅速挥师西进,成功占据了距离太原约 500 公里之外的长安。值得注意的是,洛阳与长安之间的距离更近,不到 400 公里,比太原到长安的距离还要短一些。然而,李密和杨玄感却始终无法像李渊父子那样,果断实施西进长安的战略。李渊之所以能够顺利达成目标,得益于其强大的实力和高效的领导力,手下士兵和将领皆对其忠心耿耿,令行禁止。而李密和杨玄感,即便清晰地认识到西进长安是最正确的战略选择,却因手下不听号令,空有谋略,却无力付诸实践,最终功败垂成。
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战略选择困境,恰似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你指明道路:上策是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前途一片光明;中策同样是考上清华,开启锦绣前程;下策则是考取大专或二三本院校,毕业后就业艰难。绝大多数人在理智上都明白上策和中策的优势,然而,由于自身实力、努力程度、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最终往往只能无奈地选择下策。这生动地诠释了思想、选择与实干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也深刻揭示了古代谋士在试图从幕后走向台前、创业称帝过程中所面临的难以逾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