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节目《非你莫属》前几年走进大家的视野,节目中频频被爆出的各种奇葩求职者一直都是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
前段时间,关于该节目的一个往期嘉宾年薪1.2亿美元,赴美搞科研,可在节目中求职要求月薪5000却被拒的消息被爆出,引得网友议论纷纷,这个人就是刘本良。到底是“谎话连篇”还是“有真本事”?点个关注,咱们好好聊一聊。
一、刘本良是怎么走进大家视野的?
刘本良确实是一名博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攻材料与工程。2012年,刘本良顺利进入北斗导航公司任职,研究传感器材料。这样的履历,绝对学霸一枚。
可学霸在工作上就不是那么顺利了,单位是好,但是他在工作上负责的内容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导致在工作上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难题。后来无奈之下,刘本良离开了这家公司。在今后的几年时间里,刘本良四处投递简历,可都石沉大海,始终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向他抛出橄榄枝。
直到2018年,《非你莫属》横空出世,刘本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这档节目,就这样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节目中,刘本良的表现可谓是让人“惊掉下巴”。在自我介绍中,刘本良展示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在场的BOSS们第一时间都投出赞许的目光。
接着刘本良就开始“吹牛”了,他声称自己在研究冷核聚变这种能源方式,目标月薪是5000元人民币。还“吹嘘”自己想发明一种电池,能够支撑一个家庭十年的用电。
话音刚落,现场观众一片哗然,老板们纷纷提出质疑:博士的身份,研究的领域也如此高深,目标薪资却是5000元。不得不让大家质疑他的学历到底是否真的属实。
当时的现场嘉宾向他提出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问题,简单的问题刘本良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还说道:“新能源汽车不在我研究的范围,我甚至根本看不上。”可既然研究的是电池,新能源领域不应该是热门首选吗?面对刘本良的惊人语录,现场老板们纷纷灭灯,求职之旅也以失败告终。
前段时间,刘本良冷核聚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造出了充一次电能用2.8万年的超级电池的消息登上热搜。并且据说刘本良已经赴美开展科研工作,目前在纽约冷核聚变研究所,年薪1.2亿美元。
这样的消息,让不少网友开始了一场“回忆杀”,当年的求职视频也在网络上再次火爆。一些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刘本良,可刘本良本人表示,这个消息是假的。目前他本人在北斗导航公司任职,月薪一万左右,但是研究目标一致没有改变,目前仍在努力。
在谈及当年自己在《非你莫属》上的表现时,刘本良也表示:“确实是吹牛了,大家不用全信,既然是求职怎么能不把自己说得好一些?但是我的学历确实属实。”
刘本良似乎给广大网友都开了一个“大玩笑”,但是不得不承认,刘本良的确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学历已经不容置疑。大家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像刘本良这样的科研人才,将来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二、“刘本良”类人才的未来在哪里?
回忆刘本良的求职经历,我们惊叹于他执着的追求,对于自己一心想研究的领域,他从未放弃。有网友称自己是刘本良的同事,日常刘本良经常骑着电动车接送女儿。可见,高薪待遇并不是刘本良的追求,他所追求的应该就是自己能够始终研究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但是为了生活,他还是回到了老东家,这也许就是现实。
其实,社会上“刘本良”类的人才比比皆是,所学的专业并不是今后自己从事的领域,学了似乎是“白学”,对未来充满了迷茫。这样的现状也反映了如今我国的科研环境,在科技研发领域虽然我们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所以人才就业问题是科技发展的关键。
所谓“术业有专攻”,人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那么才能真正发挥专业的力量。当然在就业的过程中各科研人才也要保持一颗谦卑心,切勿眼高手低,更不能随意吹嘘,这样才能算是“真人才”。
结语
刘本良的经历值得我们深思。在工作与所学专业不一致时,是应该“把鸡蛋丢进一个菜篮子”,耐心等待那个合适自己的岗位,还是要“先就业再择业”?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不作商业用途,无意侵犯任何人的权益,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信息错误、侵权事由请私信作者修正、删除。
职业与经历不匹配,搁谁家单位谁要?打个比方说,公司就想招个打螺丝的,结果来了一个博士,说我是造航母的,打螺丝我看不上,哪个公司能要?这里面谁也没有问题,只是职位不匹配罢了
国内还有个比博士生更高的学历叫关系生
我都不知道这样下去,中国凭什么打败美国? 也要凭关系吗[笑着哭]
他要是来热处理厂月工资怎么样也有2万+以上吧
要是成功了,现世就不会有道德伦理的攻击。当然我相信我活着时这技术连材质关都过不了。
胡编还得是UC
中国什么都靠人情关系,逼走很多真正有本事的人。希望国家严厉打击人情社会
好
研发冷核聚变,有点脑子啊,这也信
博士争点气,搞个科研成果
这就是人才流失的原因,个个都想用低价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