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丈夫牺牲在老山,妻子为撑家改嫁大伯哥,30年后祭拜爱人痛哭

历史的古今故事 2023-01-14 18:37:49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84年,家住河南平顶山的王长献迎来了一件大喜事。

再过几天,他就可以娶新娘子,组建一个自己的小家庭了。

因为家境贫寒,他一直找不到对象。

原本都已经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可他没想到自己竟然还能遇到那样一个善良体贴的姑娘。

姑娘名叫谢玉花,也是当地人。

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婚礼不可能很隆重,但是王长献还是尽量把该有的礼数都顾及到了。

可是结婚第三天,他却突然收到了一封从部队上传来的电报。

前方突发战事,他们这些回老家休假的士兵必须马上归队。

事出紧急,王长献来不及多做解释,所幸谢玉花了解事情的轻重。

就这样,新嫁娘送走了她的丈夫。

之后她独自一人,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

老山战役,凶险异常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越南就一直在我国的边境线上多次做出挑衅行为。

而越南之所以如此猖狂,是因为他们早已经自封为军事强国,甚至以赶超苏联和美国为目标。

此前,越南方面得到了不少苏联的援助,这些年也积累了一些军事基础。

再加上先前中国曾经对越南军队进行过援助培训,这就让他们在军队实力方面更具信心。

国家一旦慢慢强大,某些心怀不轨之人,便想着利用国家实力来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而进入到80年代,越南首先想要做的便是称霸周边国家。

如果能够吞下中国的部分领土,那么越南的国力将会实现关键性的上升。

所以,忘恩负义的越南人把矛头对准了曾经的伙伴。

一开始我国并不想在两国边境线上大动干戈,毕竟国内的经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一个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对我们来说是更加有利的。

可是,中国在两国争端之时做出的百般礼让的行为,却被越南误会为了胆小怕事。

因此越南更加肆无忌惮,一次又一次的试图触碰我国的红线。

保证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这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底线。

当越南触及到红线之后,我国也决定不再一味忍让,而是要用军队实力捍卫自己的尊严。

于是,中央军委向各个军区发出了战时命令,所有还在休假的战士全部都被召回了部队当中。

诸位将士整装待发,誓要给越南一个深刻的教训。

在将越南侵略者赶出边境线之后,中央军委决定乘胜追击,收复老山。

于是1984年4月,轰轰烈烈的老山战役便拉开了序幕。

同年5月,在收复八里河作战任务中,担任主攻的是35211部队,这支队伍也算得上是当时陆军的王牌部队。

这支部队有着经验丰富的指战员,有着敢冲敢闯的战士,有着不怕牺牲、不惧困难的战斗精神。

前方的道路即使再艰险,我军也有信心拿下来。

但这场战役并不好打,因为越南军队在该区域扎根很深。

他们在这儿有着多年的积淀,建设了不少装备精良的防御工事,人员部署也十分周密。

再加上周边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这毫无疑问更加为收复任务增添了困难。

以王长献为代表的突击小组,在战斗过程当中主动向上级请命,申请担任突击力量,率先为后续主力部队扫清障碍。

在前方开路的危险系数极高,也极有可能受伤和牺牲。

但如果牺牲自己一个人,能够守护更多的人,那这份牺牲也是值得的。

5月14日战斗正式打响后,王长献和突击小组冲在最前面,加紧火力攻击,一点一点地开道。

他们是最前方的力量,所以受到的反击必然也是最猛烈的。

不幸的是,在队伍推进的过程当中,敌人向我军投掷了大量的炮弹。

冲在最前方的王长献,首当其冲,变成了敌人的“靶子”。

在“轰隆”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之后,前方突击小组全部牺牲在了战斗当中。

这一年的王长献仅仅22岁,他还停留在最好的年华里,却因为保家卫国而牺牲在了战场之上。

不过突击小组的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确实为后面的主力部队扫清了不少障碍。

战斗继续进行的过程当中,主力部队遇到的攻击显然小了很多。不久之后,我军便取得了这场战役的全面胜利。

这场战役是成功的,因为我军俘虏了大批敌军,缴获了不少物资。

但这场战役也是惨烈的,因为我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牺牲了众多意志品质坚定的好战士。

战斗结束后,王长献烈士被追记三等功。

而他牺牲的消息,也被送到了远在河南的家乡。

毅然改嫁,守护小家

王长献的家里有父母、有兄长和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只接触了三天的妻子。

他的妻子名叫谢玉花,是河南平顶山一位勤劳善良的姑娘。

谢玉花从小就十分崇拜军人,所以在经人介绍认识王长献之后,她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照顾对方和他的家人。

此事对于王长献来说,实在是让他觉得有些受宠若惊。

这么多年来,他的家庭没少受到本地姑娘的嫌弃。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当中,父母的身体都不好,有个大哥患有精神疾病,完全没有办法参加劳动。

他在家中排行老三,还有一个二哥,因为不堪忍受落魄的生活环境,到女方家中当了上门女婿。

而他的弟弟妹妹年纪还小,需要照顾,家庭负担是极其沉重的。

大哥已经快30岁了,但是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自己的年纪虽然不大,但在农村也是可以谈婚论嫁的年纪了。

不过,同龄的女孩儿们都嫌弃他家穷,没人愿意跟他深入接触。

王长献以为自己成家无望,索性也没有把心思花在这件事情上。

他报名参军,在军队当中刻苦努力地训练、学习。

虽然当时他的工资不算太高,但是对于那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基本上是能够支付一家人的基本开销的。

而谢玉花的出现,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惊喜。

两个人在1984年结婚,共同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可在刚刚新婚三天的时候,王长献就接到了部队的消息。

紧急情况突然发生,他必须要马上赶回部队当中。

才结婚三天就要把妻子抛下,他的心中充满了愧疚。

可谢玉花却安慰他说:“你有更伟大的事情要做,我都理解。你放心去吧,我会为你守好我们这个家。”

这句话是谢玉花对丈夫的承诺,她也践行了一辈子。

在得到丈夫牺牲的消息之后,谢玉花痛不欲生。

她本想跟着丈夫一走了之,甚至吞下了安眠药,可对于家庭的责任,还是硬生生把她从鬼门关给救了回来。

王长献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现在不在了,自己作为他的妻子,就应该为他好好照顾家人。

抱着这样的想法,谢玉花留在了王家。后来又有媒婆来为她说亲,但这些人都被她拒绝了。

从王长献牺牲的那天开始,她就不再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活。她会带着两个人的期盼,坚定的守护共同的亲人。

可是她成了个寡妇,又没有孩子,还一直留在公公婆婆的家中。

时间久了,村子里的闲言碎语也就变多了。

王家父母找到谢玉花,想劝这个固执的女孩儿改嫁。

她还这么年轻,未来的路还这么长,绝对不能被这样一个破败不堪的家庭所拖累。

可是谢玉花却告诉他们:“我可以改嫁,但我要名正言顺的留在这个家里照顾你们,我只能改嫁给大哥。”

王家大哥是个精神疾病患者,日日夜夜都需要旁人照顾,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嫁给他,无异于是在葬送自己的前路。但凡是个头脑清醒的姑娘,都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可谢玉花却还是义无反顾,她不顾所有人异样的眼光,嫁给了王家大哥。

只要能够留在王家、守住对丈夫的承诺,那她做什么事情都愿意。

生活困难,政府帮助

改嫁之后的日子,其实和之前的生活状态差不多。谢玉花和小姑子一起,揽下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她们要照顾因为儿子牺牲而大受打击、卧病在床的两位老人,要照顾精神失常的大哥,要照顾还未成年的弟弟。

眼看着小姑子就要到了嫁人的年纪,谢玉花本想张罗着为她选一门合适的亲事。

但是小姑子却说:“我不能把这个家的重担全部交到你一个人的手上,我也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我也得跟你一起分担。”

小姑子从小到大都特别心疼嫂子,她清清楚楚的看到嫂子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

同为女性,嫂子做到了她做不到的事情,她也常常受到嫂子精神和品格的激励。

其实在所有人的眼中,谢玉花都是最坚强的,似乎永远都不可能被困难所打倒。

她出现在众人眼前时,也总是带着笑,带着最大的耐心,仿佛从来没有被生活磨练过。

可大家不知道,她也是个会在私下偷偷哭泣的人。

有时候生活太苦了,她便一个人跑到没人的大树底下坐着,一边叫着王长献的名字,一边任由心中的悲伤泛滥。

那个刚刚结婚三天就奔赴战场的丈夫,那个永远活在她心里的丈夫,是她在苦难生活中最大的解药。

只要一想到已经牺牲的王长献,谢玉花心中就充满了力量,又能够面对众多未知的挑战。

有邻居曾经告诉过谢玉花,他们家的家庭情况特殊,她可以向政府申请资金补贴。

她是烈士家属,政府没有道理不管他们。

可谢玉花却一直不愿意这样做,因为王长献的牺牲是自愿的,也是伟岸高洁的。

她不愿意以这件事为砝码,求得组织上的帮助。她相信如果丈夫还活着,也一定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好像一眨眼,三十年的光阴就弹指一挥。

2014年,谢玉花收到了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消息,她可以跟着曾经的部队战友,一起去云南麻栗坡的烈士陵园参观。

也就是说,她终于能到王长献的墓前,跟他说说自己这些年积攒的心里话。

同年7月24日,她跟其他烈士家属一起下了车,带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烈士陵园。

虽然这里长眠了诸多烈士,但谢玉花还是在第一眼就看到了王长献的墓碑。

她小心翼翼的走到墓前,看着墓碑上的那几个大字,越看越心酸,越看越悲苦。

终于,她难以抑制的跪倒在墓前,失声痛哭,口中不住地唤着王长献的名字。

此时,她的心里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终于能够正大光明的痛哭一场,对着真正想要倾诉的人哭尽心酸悲苦。

而后,当地政府也了解到了谢玉花一家的生活情况,并对这个贫穷的家庭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扶助。

对此,谢玉花很是感激。一家人的生活,也在政府的关注和帮扶之下逐渐好了起来。

结语

谢玉花始终相信,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

1984年嫁给王长献时,她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在丈夫牺牲之后,她也心甘情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帮助丈夫守好小家。

她的付出,可歌可泣。她的精神,为人称道。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