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7日,在江西省永新县贺子珍纪念馆落成典礼之上,一位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赶到了活动现场。
老人走进了博物馆当中,她静静看遍了每一件展品,阅读了每一封信件,整个过程当中,她的脸上始终带着一种慈祥的微笑,温柔的看着每一个人。
鲜有人知的是,这位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太太,有着一个十分不平凡的背景,她就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
“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行程,我看到十里八乡的老俵们都赶来了,在爸爸妈妈的雕像前,我凝视着,凝视着,眼里含满了泪水,我觉得我和他们团聚了。
那天,天上小雨下着,我的泪水流着,我站立在爸爸妈妈面前,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去。”
1、李敏的前半生:从苏德战争当中走来对于李敏而言,从记事开始,一个问题就深深地埋藏在了她的心里,那就是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自己到底是谁?”这个在旁人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便困扰在李敏的心头,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李敏足足思考了一生。
李敏诞生于长征的路中,她的母亲是贺子珍,父亲是毛泽东。
在李敏出生之时,身体十分娇小瘦弱。前来看望的周恩来曾经不由得发出感叹:夫“她看起来好娇弱啊。”
因此明明有了自己第一个名字,“娇娇”。
这个名字是毛泽东受周恩来的“提醒”当场起的,之所以会叫这么个名字,一来,是好听,二来,这个名字当中也包含了毛泽东对于李敏的无限期望,期望她在未来能够能茁壮成长,等娇娇什么时候不再娇了,就给她换一个新名字。
可谁知,这一等就等了足足11年的时间。
由于革命形势紧迫,在李敏刚刚出生的几个月以后,她的妈妈贺子珍便因为工作原因调往苏联,无暇照顾她。
直到她4岁的时候,为了使得他们母女团聚,也为了方便照顾小女儿,毛泽东才选择将李敏送往莫斯科,与贺子珍团聚。
彼时的李敏尚且没有记事,甚至就连自己的父亲是谁,她都不知道,便懵懂地来到了一个新的国度。
来到苏联以后,李敏被安排在了莫斯科国际幼儿班当中读书,寄宿学校。
说是母女团聚,但由于贺子珍平日里工作和学习繁忙,两个人真正能够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
好在当时,她还有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在苏联,为了照顾这个小妹妹,两人时不时就会前往李敏的学校看望,正是在哥哥的陪伴之下,李敏才算是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贺子珍从来没有向李敏透露过关于她的父亲的事情,在李敏学习的学校当中,虽然挂着毛泽东的大幅画像,但李敏从不知道那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
直到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哥哥毛岸青才告诉她,照片上的那个人就是我们的父亲。
在莫斯科的日子并不算好过。
1941年6月,在李敏刚刚抵达苏联一年的时间,纳粹德国便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正式爆发。
卫国战争是一场把苏联潜力压缩到极限的战争,在当时为了能够支援前线,苏联几乎所有人都动员了起来。
李敏的母亲贺子珍也和其他普通妇女一样,开始疯狂地工作,织毛衣,以供给前线的战士们。
到了1942年,当战争进行到最残酷的时候,她的哥哥毛岸英也踏上了前线,在给斯大林写下的请战书中,毛岸英如是说道,"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领导的苏联学习了五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我不能眼看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蹂躏您的国土,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您一定批准我的请求。"
随后他便踏上了白俄罗斯的领土,加入了苏军第二战线。
随着战场局势的逐渐紧张,即便是在后方首都,食物也开始紧张起来,多年以后你的回忆起当年的生活,李敏总是心有余悸,她清晰的记得:早餐是半片面包加一碗玉米面粥,午餐是一片面包和一小块土豆,没有晚餐。
这样身体本就十分虚弱的李敏更加瘦弱,在苏联的这段日子里,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炎。
直到后来母亲变卖了身边仅有的一些衣物,才算养好了她的身体。
2、归于平淡,李敏的普通生活1947年,李敏母女再一次返回到了中国,她们的第一站是哈尔滨。
这一年的李敏十一岁,这是她自记事起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望着已经长成大姑娘的李敏,毛泽东十分高兴,他抱着自己的小女儿,爱不释手,逢人就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
来到哈尔滨以后,下一步便是在当地重新入学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正式给她取了“李敏”这个名字。
为什么会是姓李?至于这个问题,还要起源于一段渊源,早在红军转战陕北期间,当时为了情报工作方便,党中央曾经进行过一次“组团改名”,每一个同志都起一个化名。
而毛泽东当时的化名就叫,李德胜。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我党实际上已然不再需要“隐藏身份”,但是毛泽东依然没有放弃这个名字,对于他而言,此时此刻这个名字有了一个新的用途,那就是低调出访。
毛泽东将来不愿意高调示人,有了这么一个化名便会方便很多。
孩子开家长会问父母名字,回答“李德胜”,出门在北京城里闲逛,有人看着眼熟,回答“李德胜”……
为了孩子入学时候不引起过度关注,他才会把李敏改姓为“李”。
而至于名字里当中的那个敏字的由来,则是因为《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李敏的“敏字”正好和毛泽东的另一个女儿李讷“讷字”对应。
回到国内以后,虽然此时此刻的条件要好很多,但是毛泽东依然坚持让李敏低调内敛,尽量过普通人的生活。
多年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李敏总是记忆犹新。
在她撰写的《我的爸爸毛泽东》一书中当中,她曾经提到过,父亲教育自己:“不要鲜花,不要掌声,过普通人的生活。”
平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毛泽东总会要求李敏艰苦朴素,她吃得和普通人一样,穿的也和普通人一样,没有司机,没有随从,甚至李敏自己也曾经笑道:“自己已经彻底平民化了,我如果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会认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
虽然生活上十分朴素,但是李敏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
李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在那个年代,她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高材生。
凭借着优异的表现,之后的李敏曾经进入过国防科委工作,先后在国防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进入单位以后,李敏依然使用这个名字,没有姓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已经真正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当中,轻易改不掉。
李敏唯一一次和毛泽东在公开场合共同露面是在她结婚的那一天。
1959年,李敏和原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正式结婚,两人的婚礼在中南海颐年堂内举行,这一天毛泽东亲自拉着两人的手高兴的合了一张影。
这是李敏第一次和父亲,在公共场合承认关系。
在结婚以后李敏和丈夫也没有向家里要生活费,两人的一切开销都是从自己的工资里支出,每天上班下班,买菜做饭和普通工人没有任何区别。
李敏离休以后,与丈夫孔令华一起搬到了北京市兵马司胡同之中,在这里的一所普通民居楼里,恢复了平凡生活。
李敏夫妇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每个月还要另外寄些零用钱给母亲贺子珍。李敏常常教育孩子说,外公曾经为一顿伙食召集过一次家庭会议。
一次,印尼总统苏加诺送了咖啡和牛奶等给孩子们改善伙食。他们煮了吃,这事被毛泽东知道了,就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会上,他严肃地告诉大家,还有多少人吃不饱。
虽然是主席的女儿,但是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李敏没有丝毫架子,同常人一样,洗衣做饭,照顾家人,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周围的邻居街坊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在平日的生活里,李敏待人和善,与周围人的关系十分之好,可以说,她是开国将帅子女当中,最为平凡,与世无争的一个。
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甘于平凡,愿意平凡,从某种程度上她真正做到了,从人民群众当中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
3、毛主席离世前夕:与父亲的最后一面1976年9月是李敏与父亲毛泽东的最后一次见面,晚年的毛主席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当李敏被允许见到父亲的时候,此时的毛泽东已然到了最后时刻。
病床之上的毛泽东声音微弱、有气无力,当他认出是自己的女儿李敏之时,他的精神明显要好了很多,他紧紧的拉着李敏的手,不停的摩挲着,问道:“娇娇你来…看我了…娇娇你怎么不常来看爸爸呀?”
当听到这里的时候,床边的李敏已然泪流满面,这是李敏最后一次见到父亲。
毛泽东去世后,按照惯例,他可以给子女留下一份遗产,然而,对于这份遗产,李敏最终选择了拒绝接受,对于她而言,父亲早已经把世界上最为珍贵的财富。
传承给了她,那就是一颗无私的心。
时至今日,如今的李敏也已八十余岁,不再年轻。她与丈夫所生下来的一对儿女,现在都已经参与工作,有了自己的事业。
其中,大儿子孔继宁选择从事了传媒业,而小女儿孔东梅在北京开了“菊香书屋”,这个书屋的名字是当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故居的名字,两人的生活都还过得过去。
李敏虽然早已养老,但是他仍然关注着国家发展。
面对记者的采访,李敏表示:“我眼睛不好,很少出门,不过多的会客,就在家里的厅里走动做一些锻炼。
我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和军事频道,再看看有关农业节目。喜欢听听音乐,但喜欢听老歌和红歌,现在年轻人唱的流行歌曲听起来不习惯。”
李敏有着一个和蔼老人一切特征,她慈爱,善良。时至今日,她仍旧坚持着朴素的着装,头发还是五六十年代极其常见的那种短发,每每与人说话之际,她总是会露出一抹微笑。
没人能够想象,她的父亲就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2015年4月15日,作为卫国站争的亲历者,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代表俄总统普京,向作为卫国战争亲历者的李敏颁发了“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对于这份殊荣,李敏欣然接受,但是在颁奖典礼之上,她也坦然道,自己之于卫国站争并没有什么功劳,自己当年前往莫斯科的时候才4岁,这个奖章与其说是自己来拿,倒不如说是我替母亲来领的。
无论是父亲毛泽东还是母亲贺子珍,他们都深深影响了李敏的一生。
参考资料
李敏在苏联生活七年不知父亲是毛泽东 回国后生活平民化 .人民日报2.贺子珍、李敏、孔东梅 毛泽东家三代女性的百年传奇 (2)--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