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正风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客观来讲,一个地区能够养成“吸人”体质,最根本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幸福。幸福感从哪来?毋庸讳言,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比较。一个地区想要吸引人,最好能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这个公平既有法治维度上的公平,也有财富维度上的公平,即贫富差距不要过大。二是能够有创富致富的渠道,最起码能够给人提供工作的机会,且这份工作无需靠关系获得,全凭个人本事。说得直接点,这一点其实是要求当地的民营经济要足够发达,民营企业数量要足够多,毕竟,民企才是最大的就业“蓄水池”。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点出发,看看为什么说“一定要到浙江这样的省份去”。一、在“浙”里,很幸福先来看幸福,浙江身上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或许也是6000多万浙江老百姓最引以为傲的事——人民尤其是千百万底层民众,成为了改革的主体和成果的受益人。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几组数据来切身感受下:自1985年起,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已连续39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1997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
2002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乡镇;
2005年,浙江在全国第一批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000年的“皇粮国税”划上句号;
2015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
不难发现,这几组数据都从正面或侧面反映了浙江农民以及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没错,浙江这些年来的一大亮点就在于让农民撕下了贫穷的标签,让农村一改落后的面貌,让改革成果实现了人民共享。以《中国经济周刊》统计数据为例,在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强城市中,浙江农村的表现堪称一骑绝尘,霸榜态势令人咂舌。具体来看,在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全国的领先地位并非由北京或上海占据,而是归属于浙江的嘉兴。紧随其后的是舟山,位列第二,绍兴、宁波和杭州则分别占据第三、第四和第五的位置。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10强城市图源:中国经济周刊这样的成绩,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全国农村最富裕的五个城市,全部集中在浙江。所以,这就使得浙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非常小,2023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86,显著低于全国2.39的平均水平。2021年,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所有设区市居民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这个“所有”的分量,其难度和含金量不言而喻。那么问题就来了,几乎各省份都有着广大的农村或山区,为什么偏偏是浙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分析下来,这还要归功于民众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民众层面,不得不说,浙江人有一种很强的自尊心,“等、靠、要”不是他们的主流思想。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他们更多的还是习惯于依靠自己,而不是跑步(部)前(钱)进。以丘陵山区占比超过85%的衢州和丽水为例,当地虽然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的发展,但两地的乡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懈怠。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就借着中国工业化的高潮,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盖满了工厂,从皮革、纺织、食品、日用品等基础工业做起,赚取了第一桶金。大家可能想不到,截至2023年底,230万人口的衢州,居然诞生了17家上市公司,算下来,每13.5万人就拥有1家上市公司。这个上市公司密度,比拥有1300万人口的平原城市郑州(每22万人有一家上市公司)还要高。衢州市开化县政府层面,浙江对“山海协作工程”的全面贯彻同样功不可没。浙江有一条“清大线”——以杭州临安清凉峰镇为起点、温州苍南大渔镇为终点的直线。线的东北侧,水纵横、田肥美,膏腴之地民富足;线的西南侧,山绵延、地稀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样一种差距,浙江把它总结为“山海”差距。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作出“八八战略”重要部署,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此后,浙江更加深入地推进“山海协作工程”,要求“清大线”东北侧的发达县市,积极帮扶西南侧的山区县市。这样一来,山区县和发达区县之间就架起了结对帮扶的桥梁,经过20年的努力,浙江成为全国区域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所以,来到浙江,无论是去地级市、县级市还是某个乡镇甚至某个村,都不用担心这里的生活环境和收入水平会与其他城市有太大的差距,浙江向外界传递的信号是:只要来了浙江,哪里都能安家。必须要承认,当一个人整日想的都是攀比,都是怎么往更好的地方去,在当地生活的幸福感是无从谈起的,毕竟,一个人如果连心都无法安稳下来,又怎会对此地感到幸福呢?就在去年底,浙江还召开了一场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主要讨论的还是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等实打实提升人们幸福感的议题。会上明确的重点工作包括: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加快培育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同时推进重点村培育建设;
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推动养老服务“爱心卡”提质扩面,大力推进村社老年助餐服务;
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强化青年入乡“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
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业支持计划,实施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推进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入乡创业;
……
不难发现,这些工作中没有什么大词或者新概念,而是洋溢着满满的“人味”,几乎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人的幸福出发的。想来,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说想去浙江当一个农民了。湖州市安吉县的新农村二、浙江民企,大满贯!讲完幸福感,我们再聊聊浙江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关于浙江,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七山一水二分田”。但就是在这样一种“拮据”的环境下,过去75年里,浙江用约1%的国土面积,成就了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785倍、全国占比高达1/15的经济增长奇迹,甚至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浙江模式。我们来看几组数据:在“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2024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2024中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以及“2024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榜单”中,浙江民企上榜数量均排名首位,一共拿下5个全国第一,堪称拿了个大满贯。而且,这已经是浙江民企第26次拿下“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数量之最了,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一骑绝尘。还有,2023年,浙江迎来了第1000万个市场主体,数据一亮出来,很多人惊讶地发现:浙江平均每7个人里就有一位老板,每20个人就拥有一家企业。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在这些经营主体里,占比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民营主体”——民营经营主体达967万户,占比约97%,其中民营企业达322万户,占企业总量约92%。如此发达的民营经济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与浙江的一个发展模式有关,即“一县一品一特色”。在浙江,智能制造、纺织品加工、注塑机以及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加工等诸多行业,都在县级市这一层级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如青田石雕、东阳木雕、云和木玩、横店影视城、江山门业等等。美国记者何伟在《寻路中国》一书中也记录到:一个叫作永康的地方生产的各类衡器占中国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五。在浙江的另一个地区,崧厦(隶属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年产雨伞三亿五千万把。分水专门制笔,上官专门生产乒乓球拍。大唐的袜子产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全世界一半的领带产自一个叫作嵊州的地方……在这样一种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下,浙江逐渐形成了一批名副其实的强县和特色镇。从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来看,浙江共有224个镇上榜,总数居全国第二位。其中16个镇进入全国百强,如柳市镇位列第11名,横店镇、慈城镇也名列前茅。图源:大众日报包括曾火爆一时的“特色小镇”也是发端于浙江并向全国推广的。近年来依靠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浙江的特色小镇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像杭州云栖小镇、嘉兴乌镇互联网小镇到湖州美妆小镇、绍兴黄酒小镇等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纷纷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客观来讲,浙江尖端科技产业以及超大型制造业可能比不上一些兄弟省份,但浙江的产业集群程度的确是首屈一指的。也可以说,浙江的产业是非常接地气的,是能够给每一个普通人提供机会的。在这里,哪怕他们一无所长,也能够从头开始习一门手艺、谋一份生计、择一条出路。一个能够让人安心生活的公平环境加上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其实足够了。想来,这也正是浙江人口增量能够持续问鼎全国,能够让人喊出“不去发达国家就去浙江”的最根本的奥秘。这个奥秘不难理解,但能将其坚持做下来却真的很难,而浙江不仅做到了还做成了全国表率,让人不禁感慨:“浙”,真的很棒!杭州湘湖金融小镇三、为什么是浙江?最后,我们再来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是浙江?为什么浙江能够做成这些事,能够让人感受到幸福,能够让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浙江的身上到底有着哪些可学之处。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将其概括为这样3点:1. 逆天改命的浙江人必须要承认的是,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绝大多数浙江人的身上都有着一种逆天改命的决心。这种蕴含在人的骨子里闯劲儿与拼劲儿,这种强烈渴望变化的内生动力,是浙江崛起背后最为核心且难以复制的宝贵资源。这就使得,只要给浙江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就会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奔走四方的雄心壮志,从广阔的市场中刨得“粮食”,一分一厘地积攒起财富,最终将命运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例如,改革开放伊始,浙江就诞生了“百万销售大军”,一时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靠着“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劲头,他们将纽扣、箱包、衣服、鞋子、皮带等诸多小商品卖到全国各地,让浙江小商品在全国城乡遍地开花。此后,无论是中国加入WTO,还是汽车、住房等产业的兴起,抑或是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新的科技革命,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后几乎所有的机遇期内,我们都能看到浙江人的身影,哪怕是以山多地少著称的桐庐后来也走出了闻名遐迩的快递“桐庐帮”(“三通一达”创始人均出自桐庐)。这也不禁让人想到宁波的那句民谣:“世界大,抲只鹅;世界小,抲只鸟。”这句民谣可以说用最通俗简单的道理概括了浙江人的精气神——坐在“小世界”里坐井观天,顶多也就得些“小鸟”,而打破原有局限、走向大千世界,就有机会获得一只只“大鹅”。不管怎么说,这股源于人的动力,一定是浙江人生活面貌改变和民营经济崛起背后的根本原因。2. 政府的民生与服务意识除了浙江人的自身努力外,浙江各级政府的民生和服务意识同样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早在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并首次把“突出抓好十个方面民生实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20年,浙江老百姓需要什么,政府就坚持把钱投向哪里:2005年,省教育厅推出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此后,这项工作被纳入了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为30万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
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把为民办实事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全省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都用于改善民生;
2009年,免除本省户籍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农村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中职学校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列入中职招生范围;
……
此外,政务服务的高效、便捷和优质一直以来也是浙江的一个鲜明标签。作为最早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省份,浙江的政务服务效率、态度和水平绝对是国内一流的。比如那句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喜欢讲的话,“你们(企业)负责茁壮成长,我们(政府)负责阳光雨露”,最早就是浙江提出来的。这种边界感,可谓既深合市场经济的精髓,也广受企业主和普通市民的好感。还有走红网络的政务服务平台“浙里办”,几乎涵盖了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企业从准入到退出的全部服务。有网友戏称,“它就像一个人生说明书,从出生到学习到工作,再到婚育养老乃至于退休、身后事,都给你明明白白地讲清楚了。”如此细心周到的服务,又怎会不让人倍生好感呢。3. 执政者的理性和勇气哲学家们说:“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放在民营企业家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坦白讲,对于天生就对市场非常敏感的民营企业家而言,如果一个地区没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没有一个适合他们生长的土壤,就难以激发起他们创业创新的动力与活力,就难以诞生枝繁叶茂的民营经济。毋庸讳言,这个环境和土壤能否形成,与当地主政官员对市场的意识和采取的行动息息相关。这一点,有“追踪研究浙江改革开放‘第一人’”之誉的著名财经作家胡宏伟先生的阐述可谓十分透彻,他在《东方启动点:浙江改革开放史(1978-2018)》一书中写道:必须看到,民众的发展动力在浙江超乎想象地生发膨胀,并非人们预料之中的刻意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之前30年,国家投资的严重匮乏、国有经济的脆弱无力,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计划经济主流思想的相对淡漠,为浙江民间力量率先于夹缝中求生存创造了客观的“边区效应”。
十分幸运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各级政府对此给出的集体性姿态是默许和宽容。这一姿态的基本前提是,他们较早就清醒地意识到,浙江民众日子很苦,政府可资运作的资源有限,放手让民众为家庭和家园摆脱贫困“各显神通、八仙过海”,这是实事求是的执政选择,也是必须具有的起码的政治良心。
于是,在浙江,改革开放回归了其应有的本源:改革的本质不是一场浮华的高高在上的意识形态运动,而是以千百万民众为主体的朴素的脱贫致富的伟大长征。
这样的回归对执政者来说是巨大的自我考验。它意味着摆正心态、放下身段,甚至放弃某些被长期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权力。这需要理性的光芒和可贵的勇气。当我们为民间力量的雄起欢呼时,真的不应忘记同样为执政者的理性和勇气鼓掌。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为“浙”点赞、向“浙”看齐、以“浙”为范。参考文献:[1].为啥是浙江?中国报道[2].为何浙江民富甲天下?秦朔朋友圈[3].“浙江模式”是如何炼成的?,都市快报[4].浙江奔跑起势营商环境建设驶入法治“快车道”,每日商报[5].2022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10强城市:浙江入围6城,嘉兴居首,中国经济周刊[6].浙江共同富裕年终观察①|公平竞争与公平分配,一个都不能少,澎湃新闻[7].东方启动点:浙江改革开放史(1978-2018),胡宏伟排版 | 正风编辑 | 正风 轮值主编 |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