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案|编辑:法拉
美国航母与商船相撞,在彻底的撕开了美国的“遮羞布”,明明拥有世界最强的海军,但显得特别“草台班子”。
据消息称,美国海军的“杜鲁门”号航母,在地中海和一艘正在航行中的170米长散货船,撞了个正着。

如果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航行意外,或许还能一笑置之,但显然,这次事故不仅闹得全世界哗然,也让美国海军的“面子”和“里子”都没有了,为何会这么说呢?

一听美国航母撞上商船,给人的直观感觉,不是在开玩笑,就是报道错了国家,
毕竟一艘核动力航母,是个几十万吨的庞然大物,什么现代化雷达、GPS导航和高精度扫描设备应有尽有,与一艘货船相撞,这怎么可能发生?

根据已知的情况,当天的天气条件非常理想,晴空万里,海面能见度极高,没有任何风浪遮挡视线,而那艘被撞的散货船,全程都按国际通行的标准,打开了AIS信标,等于是一路在广播“我在这儿”“请避让”之类的信息,等着过往船只看清。

美国的杜鲁门号航母,这么大个精密机器,按理说连几十公里外的目标,都逃不过它那先进雷达的探测,怎么偏偏就漏了眼前的这么大一艘货船呢?

更匪夷所思的是,杜鲁门号并不是孤身一舰在海上乱逛,按照美军一贯的标准,航母编队一般都是由多艘驱逐舰、巡洋舰护航,
这些战舰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为航母提供海上安全屏障,尤其是侦测潜在威胁目标,哪怕目标不是威胁但可能出现航行冲突,也要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可结果几万吨重的散货船大摇大摆开过来,轻松突破了航母外围护航舰队的海上警戒线,撞上了美国海军的“主角”,这种情况别说在美军里,哪怕是在普通货船的航行记录里都算事故频发。
这里的问题其实已经很清楚了,杜鲁门号的这次撞船,绝对不是一次技术层面的设备故障那么简单,美国海军管理也是大问题,那美国海军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说起来,美国海军的风光日子,已经过去不少年了,这支长期作为美国全球霸权支柱的海上力量,如今的状态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也并不为过,军队的纪律松弛、训练不到位和过度疲劳部署,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这次的撞船事故中,本该时刻保持警惕的甲板观察员,像个不存在的幽灵,雷达站在散货船进入视距范围内时,也似乎在闭眼“装睡”。
舰桥指挥官更是慢半拍,这些人似乎没把对任务的态度、对航行安全的责任感放在心上,更何况,在过去几年中,美军内部事故的发生率就一直在飙升。

仅2023年初短短几周内,美军就接连坠毁了包括F-35、EA-18G电子战机、UH-60运输直升机等一系列装备,这些“意外”并不是独立事件。
无论是战斗飞行员还是航母舰员,近年来美国的专业素质,都不再能够跟先进装备保持同步,训练不足、士气下降、管理混乱成了压倒美军战斗力的“慢性病”。

另一方面,美军频繁的全球部署,也让硬件和人员都遭到了“过度消费”,杜鲁门号并不是唯一一艘带着病、顶着疲惫,还要维持威慑形象的航母,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一些碰撞、火灾和设备故障事故,既有人为操作的因素,也和舰队老化以及超期服役不无关系。

美军强大的“正面形象”,如今已难掩其内部力不从心的现实,维护不足、资源分配不足、人员短缺,这些问题正反过来,吞食着美国海军应有的战斗能力。
如果说前面的军纪废弛和成员疲惫是“软件”问题,那军工就是美军最大的“硬件瓶颈”,尤其是造船业,更是逐步的衰退。

美国海军的高科技装备,确实是全球领先,但问题在于,“修不起”却成了美军近年来绕不过去的痛点,也别以为大国强权的造船能力,就等同于无穷尽的维修力量。
实际情况是,美国军队的维修网络,主要依赖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和诺福克海军工厂两个地方,但这两个大厂的拮据状况,已经长期显现,它们实际上都处于常年超负荷运转的状态。

从时间节点看,目前纽波特纽斯正在处理“斯坦尼斯号”的耗时换料维修,诺福克则忙着抢修“艾森豪威尔”号,杜鲁门号要插队的话,就等于打乱整个维修计划。
而如果不插队,这艘航母可能得搁浅个两三年再考虑维修,所以说,美国维修网络的资源,远远不足以支撑庞大的航母舰队,这正让它的海上势力体系变得越来越脆弱。

杜鲁门号的这次事故看似只是舰艇打了个“盹”,实际上却硬生生在美军的战备部署上撕开了一个新口子,据了解,目前美军在大西洋方向,唯一能用的航母就是杜鲁门号,
这次撞船之后,航母哪怕只是轻度受伤,也得回港检查,可能导致美国在大西洋地区的威慑力度短期内出现真空。

而这种真空期,对于全球部署的美军来说,影响是非常致命的,区域内的盟友可能会因此感到“保护伞”突然收紧,而潜在对手则可能抓住这一窗口加剧行动,这可是会把美国的布局给大乱的。

而与上世纪美军强盛时期,庞大的造船工业相比,如今的美国船舶制造和维修业已大不如前,新航母“福特级”的交付周期被反复拖延,而“尼米兹级”老航母的大规模维修,又受到维修厂资源不足的限制。
换句话说,新的航母造不出来,旧的也修不上,整个体系的运转能力,注定越拖越艰难,但中国的造船业与美国的鲜明对比。

中国近年来的造船能力可谓突飞猛进,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造船工业产能,还在沿海布局了众多可以处理航母的大型船坞。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出现“杜鲁门”号般的航母撞船事故,中国海军可以迅速找到多个维修点进行处理,轻松规避掉因为维修排队,而导致航母“趴窝”的尴尬,对比特别的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