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明节前的早晨,我站在杭州长板巷农贸市场的摊位前,看着络绎不绝的顾客,他们或是耐心地挑选,或是熟练地和摊位上的一位大姐聊着天。
摊位上写着“水产-6”,摆满了各种杂鱼、河蚌和黄鳝,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一篓篓的螺蛳。
“螺蛳一定要手工剪尾巴,这样的才好吃。”摊主邱大姐一边熟练地用剪刀剪着螺蛳的尾巴,一边对着身旁的顾客说。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真的有那么讲究吗?
怎么剪个尾巴还有这么多门道?
这次,我决定了解个究竟。
清明前后的螺蛳多热销话说到了清明节前后,杭州的人们忙着准备各式各样的美食。
而在长板巷农贸市场,有一种食材总能在这个时候引发一场“抢购风”。
没错,就是螺蛳。
俗话说,“清明螺,赛过鹅”,这句话可不是没有道理的。
邱大姐告诉我,每到这个时节,她的摊位上总是要忙得不可开交,每天能够卖出去上百斤的螺蛳。
很多顾客甚至要开车好几公里跑来买。
要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想象这些小螺蛳竟有这么大的魅力。
邱大姐说,清明前后的螺蛳肉质最为丰腴,比平时的更鲜美。
这不仅是春天带来的礼物,也是人们对美食的追求。
尽管十斤螺蛳才产出一斤螺蛳肉,但这并不能阻挡人们的热情。
饭店老板们也不例外,他们需要保证客人的食物品质,自然会更青睐这些时令的螺蛳。
手工剪与机器剪的区别在市场里几乎每一个摊位都在卖螺蛳,但邱大姐的摊位总是人气最旺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秘密就在于她那对剪螺蛳的手。“螺蛳的尾巴一定要手工剪!”邱大姐的声音中透着坚定。
手工剪和机器剪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邱大姐从摊位里拿出一个刚手工剪好的螺蛳,又拿了一个机器剪的来做对比。
她告诉我,手工剪的螺蛳能养得更久,饭店如果当天用不完,螺蛳还能继续养着,确保每日供应的新鲜。
而且手工剪的螺蛳不会混进空壳,这非常关键。
试想一下,如果客人吃到一颗空螺蛳,那可绝对是一场悲剧。
即便机器剪的螺蛳便宜七八元一斤,但顾客们愿意为手工剪出的品质多付一些,这是对大姐辛勤劳动最好的肯定。
塘螺为何更受欢迎螺蛳不仅要手工剪,原产地也很有讲究。
邱大姐卖的螺蛳都是来自德清的水产养殖户,她家住在良渚,对螺蛳的进货渠道有严格把关。“你知道吗?河里的螺蛳虽然产量高,但味道可差远了。”邱大姐揭开了老顾客们钟情于她家的原因。
她的螺蛳来自塘螺,而非河螺。
在养殖塘里,小小的螺蛳生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这里有丰富的微生物,水质也好,螺蛳一年四季都肥美。
而河里的螺蛳,因为水质的关系,味道和质感都比不上塘螺。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螺蛳一斤贵上几元钱,邱大姐的老顾客们还是会驱车前来买。
对他们来说,食物不仅要新鲜,更要美味。
老板娘坚持手工剪的原因尽管螺蛳市场日益扩大,机器剪螺蛳尾巴的设备应运而生,但邱大姐却始终坚持用双手来操作。
她说:“机器剪的虽然快,一小时可剪120斤,但品质比不上手工剪的。
我做的可是老顾客的生意,要对他们负责。”
每年清明前后,是邱大姐最忙碌的时刻。
每天要剪上百斤螺蛳,常常让她累得手指发麻。
面对这种辛苦的劳动,她并未抱怨,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赚的是辛苦钱。
对她来说,每一颗手工剪出的螺蛳,都饱含着她对食品品质的坚守,这份执着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
从邱大姐的故事中,我不禁思考起“手工”的意义。
在我们快节奏的生活里,手工制品仿佛已经渐行渐远。
正是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劳动中,蕴含着最朴实的匠心精神。
邱大姐用她的一双手,剪出了螺蛳的春天,也剪出了我们对品质的追求。
或许,这正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细节。
每一份坚持,每一次精心的挑选和处理,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尊重和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下次,当你品味那一盘美味的螺蛳时,不妨想想背后那双勤劳的手和她的故事。
这份手工的温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感受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