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一则讣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讣告显示,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强去世,享年55岁。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防七子之首,其实力雄厚,同样杨强教授所在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也很不一般,国家新体制雷达就诞生于杨强教授所在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网上关于杨强的介绍很少,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与电子学校公众号上这样写道:“杨强,教授、博士生导师。电信学院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1等奖1项,其他国家级奖励2项。”

杨强1970年出生于山东淮坊,1988年,年仅18岁的他通过高考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辽宁鞍山钢铁公司矿山设计院工作,1996年又返校攻读硕士和博士,获得硕博学位后,杨强一直留校工作。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体制雷达在陆、海、空、天等作战武器平台上正得日益广泛应用。而新体制雷达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先进雷达系统,采用了新的体制架构和技术手段,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抗干扰性和隐蔽性。

提到新体制雷达,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刘永坦”,刘永坦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而在新体制雷达雷达的研究过程中,杨强教授是刘永坦团队的骨干科研人员,1996年开始,杨教授就参与了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关键技术负责人、关键系统负责人和小型化新体制负责人,到2025年,杨强教授投身于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已经29年了。

当时,国家下定决心研制新体制雷达,但面临的问题很不乐观。国外技术封锁,获得雷达方面的知识很少。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没有打印机,就用手写…,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杨强教授和团队硬是用笔手写出了一份长达20多万字的对海探测方案。

想象一下,当时没有计算机屏幕输入,没有打印机的输出,全部靠团队成员一笔一画的写出来,而且还要保证不出错,光写费的纸张摞在一起就有半米多高,这是一项多么巨大的工作量啊!据杨强教授后来回忆说,那时与刘永坦院士一起,6个人伏案研究、奋笔疾书好几个月不眠不休,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甚至做饭时捏不住鸡蛋都是常事,“喝光”的墨水瓶更是不计其数,写字快的“内功”也是那时练出来的。

自从有了现代化的武器,例如军舰、飞机、导弹等,人眼的视距就已经不能满足作战的需求,雷达正是适应这一新形势诞生的这些新时代武器的眼睛,帮助发现定位对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雷达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种新型武器隐身能力的增强,雷达探测技术也必须与时俱进,所谓魔高一尺,道高就得一丈。

为了研制出探测距离远,反隐身的新型雷达,杨强教授不怕苦不怕累,与团队成员一起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日夜,满脑子都是关于雷达的研究,有时候一觉醒来,突然灵感爆发,就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一样,但也有一头雾水,毫无思绪的时候。

自从加入到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工作中,杨强教授很少回家,从实验室到设备制造,再到后来的实验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一个结论接着一个结论的推论,每天睡觉不足6个小时,长时间的连轴转,甚至胡子长了都来不及刮,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杨强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屡战屡捷,终于把新体制雷达研制出来。

在科研工作的29年里,杨强教授总是兢兢业业,他是学生的好老师,我国新体制雷达领域的顶级专家。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岁月在杨强教授的身上留下了痕迹,头发变的稀疏,脸上布满了皱纹,两个曾经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早已变成了中年老人。

去年4月,杨强教授还给学生们做讲座,他向同学们讲述了我国雷达技术从弱到强的经历,做为新型雷达的奠基人,杨强教授最有发言权,他的讲座吸引了不少同学前来听讲。讲座上的杨教授非常亲切,他用自己的实际生活、工作等经历,为大一学生耐心解惑,同学们都希望日后还有机会参加他的讲座。

可是那次讲座过后,时隔不到一年,再次看到杨教授的信息时居然是他的讣告,今年的大一学生再也听不到他的讲座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5岁。

杨教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新体制雷达的研究,翻开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公众号,杨强教授出现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

长期以来,杨强教授带着强烈的爱国初心和奋斗使命,带着团队成员,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度。55岁正是科学研究者的黄金时期,但杨强教授却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学生,离开了他喜欢的科研工作,是国家新体制雷达领域损失的大牛人。

科研没有终点,报国没有终点,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杨强教授作为我国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楷模,虽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会激励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为实现中国梦而坚持不懈的奋斗,杨教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