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大臣——三藩之首平西王吴三桂回忆录(二)

生远说历史 2023-06-10 08:11:04

我十八岁的时候,随着义父大人监军高起潜一起入京去考武举人。一下子考中了。以后在辽东土地上我也是有功名在身的人。我当时感觉自己浑身都是胆气。一心为国效忠,但是命运还是给我带来了一些影响。就在我带着功名回到辽东后不久,清军再次出击把舅舅的大凌河城包围了。这次对方的皇太极下了血本,势必要拿下。我当时和爹都不在大凌河城。知道城被围后也都很着急。皇太极是个很会用兵的人,他围而不打,打算围城打援,然后一举拿下附近的城池。我们这边知道了也不能视而不见。若如此的话。

那下一个被围的就是我们了。我们在辽东巡抚丘和嘉丘大人的带领下一起去援救大凌河城里的祖舅舅。但是我们的马和兵跑不过去八旗铁骑。凭借城池我们还有希望。一旦野战就多少比较吃亏,这也是为什么几代辽东都督都坚持凭城据守的原因。我们一度失败了。爹没办法,带着我短暂的接了几仗就跑了,我本想接着打,但是碍于爹的要求,只好退回来了。朝廷旨意下来,爹被罢免为民,但是没有处理我。而且后来我听说舅舅祖大寿为了城里百姓的安危投降了。我一开始很不理解。但是后来爹和我说,舅舅是曲线救民没办法的。

我也理解了。这件事过去没多久。就出现了转机。在山东登州附近闹起了兵变,原来在辽东和朝鲜半岛之间有一座小岛叫皮岛。皮岛总兵叫毛文龙,这个人爹和他认识,但是不喜欢他的为人,觉得他过于骄横跋扈。他被袁崇焕袁都督斩了以后,他手下的几个总兵都很生气。于是他们就闹起了兵变。带着人马登船渡海来到了山东登州。

本来他们也没有别的想法,但是他们和当地官府闹了不痛快。于是聚城哗变。朝廷很是紧张,派了义父高起潜挂帅,高起潜又让爹和二舅祖大弼一起出兵去镇压这些叛将。我也跟随其中。来到山东登州后,发现起兵的人叫孔有德,还有耿仲明和尚可喜几个人,他们不满朝廷对毛文龙的处理,又克扣他们的钱粮所以闹了起来。我们奉命把他们包围起来处理。但是眼看着要成功了。最后却失败了。孔有德等人从海上突围去了大金那边。把一些火炮也跟着运走了。我心里当时是很鄙视他们的行为的。却没想到很多年后,我和他们一起被称为清朝的马前卒变成了三藩。更不会想到的是如今我们又一起造反但是他们能力不够早早的都投降了,现在只剩我一个人在苦苦的战斗了。

平乱之后,爹的官职恢复了,我也得到了升迁。从一开始的游击将军升到了后来的总兵镇守当年袁督师守卫过的宁远城。当时的我还没到而立之年。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能力其实和爹的教育分不开,爹让我读书,我从书中学到了大丈夫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然后封妻荫子。我说过:“娶妻当娶阴丽华,做官要做执金吾”我学习爹的轻财好义。平时对待士兵比较和蔼,除了训练严格外。其余的都对他们和善对待。所以关宁铁骑都对我们家很好。我手下的这些人陪我从关外一直打仗,一直到现在也一直陪在我身边,虽然有不少人已经战死或归老田园,但是我依然记得这些老兄弟们。

在宁远的驻守的日子里,我经常和京里的义父监军太监高起潜来往通信,还有我和洪承畴洪经略也搭上了关系,我几次借着京中述职的机会,去和那些达官显贵们打交道。主要是我知道人脉的重要性。年少的我身上也多少沾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气。慢慢的使得我的人格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也开始喜欢奢侈喜欢享受,觉得当官就的那样。老是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太遭罪了,但是因为我脚跟未稳所以还是得卖力啊。

崇祯十一年,我正在宁远驻守的时候,听说皇太极率领清军又来到大凌河和锦州一带了。舅舅诈降后找到机会回到了锦州城。皇太极恼羞成怒的率兵再次要包围。他手下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和豫亲王多铎率兵屯垦离锦州不远的义州城,然后几次袭扰都被祖大寿打退了。皇太极准备亲征了。朝廷得到消息马上派了一直负责平定农民军的洪承畴督师来辽东。洪督师还带了他手下的几大总兵。也特意叫上了我,决定好好的守护关宁锦防线。清军也来了。这下子两方进到了很焦灼的对抗中。洪督师的能力我比较佩服也敬佩。

他给我们开了几次大会让我们恪守本分守护好城池。我再守城的时候和同僚刘肇基比较投缘我们都觉得这次清军屯垦义州不是好事,打算困死我们。于是我们向洪督师提出意见,然后由他向朝廷写奏折汇报。可惜朝廷并不当回事。清军几次袭扰。我们都与之交战。互有胜负。直到崇祯十三年,我第一次率兵和清军再次交战了。当时我在松山驻守。我发现清军的济尔哈朗和多铎带人去接应一部分投降的蒙古人,我就前去阻挠。结果我们在松山和杏山之间遭遇了。我的人马虽然也是战场上历练过的但是比着同样骁勇的八旗兵确实是有点劣势,交战上没一会就出现了伤亡。我也被两面夹击了。虽然我依然有勇气和能力但是双拳难敌四手。我陷入了重围。也没有了当年从万人军中救父的魄力了。正当我觉得我命不久长的时候,我被赶来救援的刘肇基救了。

我逃出重围后,来见洪承畴。洪督师没有责怪我。还褒奖我,他也认为松山和杏山一定不能丢。他让手下的总兵曹变蛟,马科,刘肇基和我一起驻守这两地。我们和清军多尔衮等人交战了几次都没有失败。清军只好退守义州。我们算是赢了。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大的失败在后面。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洪承畴都督觉得关外的人不够,于是调宣府,大同,山海关,密云几个地方的总兵王朴,唐通,马科,杨国柱以及在山海关附近的东协,中协,前屯卫三地的总兵曹变蛟和王廷臣,白广恩几个总兵加上我,让我们集体一起驻守一处。汇集人马十三万人。势必要援救锦州。固守防线。清军那边也是倾其所有的出兵,他们的皇帝皇太极亲自出征。双方势均力敌一触即发。

崇祯十四年初,清军逐渐形成对锦州的包围之势。洪督师与辽东巡抚丘民仰丘大人等再三商酌,决定冒险向锦州、松山、杏山三城运米。正好赶上春节,我们便可以以新年过节,出其不意的将粮运去。此项任务交由我来完成。正月初二;三两天,我以牛,驴车三千四百辆,装米一万五千石。开始运送。大年初六日,我亲自督运米车出发。此计果然躲过清兵的监视,于次日中午我顺利到达锦州。当即卸车,至当天晚上二更时分全部卸完。大年初八日,空车又安全地返回宁远。此次运来,往返并未遇警,绝无疏失。我暗自庆幸。一直到大年初九日,清兵才有觉察,出动二万余骑分为四股追击,企图夺粮,遭到沿途守护的明军炮击,一无所获。这次运料任务中,我完成了使命。洪督师答应替我向朝廷要恩赏。我很感动。

五月,洪督师再次提出要调兵出关援锦州,我作为八总兵之一随行,只有我与白广恩、马科敢战。五月二十五日,明清双方在松山东西石门处,展开了一场激战。居左翼的我率部迎战,鼓锐当先,直冲十余次,兵气强劲,我上阵杀了清军数十人。挫败了清骑兵的攻击。战斗结束后,洪督师将有功人员向朝廷呈报。他把我列为首功。对方的皇太极听闻洪承畴都督来驻松山,亲率大军将其包围。八月二十一日,洪都督奉兵部尚书陈新甲之命,让我们突围,到宁远取粮。

我听从蒙古降兵的意见,故意从大路走,果然杀出重围,率大部队奔至杏山城,其他明军或被清军杀死,或被海潮淹死。我和王朴料定杏山不能守,又赶紧逃回宁远,途中遭遇多铎所率清军截击,损失惨重。逃到宁远的明军中,只有我保留的兵力还能成建制。崇祯皇上没责怪我,却杀了率先逃出的王朴。给我加提督衔,让我反击清军。 十一月十五日,我决定趁夜袭清营,但未能取得如期效果。

崇祯十五年春,关外八城中的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城相继陷落。洪承畴洪督师被清军俘虏。崇祯皇上没有对我严格处理。只是让我受降级处分,仍守宁远。这期间清廷的皇太极两次致书劝降我,还告诉我,我的舅舅祖大寿和他家人也都投降了。我依然不为所动。他就让降将邓长春、陈邦选、姜新、张存仁等给我写信劝降,但我就是不理睬他们。不是我当时有多忠心。而是我的家人都在北京。我不敢降清。而且我也觉得没必要。我还是有实力。

同年,清军第五次入塞劫掠,皇太极同时命和硕豫亲王多铎率军攻击宁远以图牵制我。十一月五日,我在宁远以北的一座山上以3000精兵和野营携炮战法击退了多铎的清军。

但在这时,我心理发生了一些活动。我主要是想知道投降过去的舅舅们的下场如何,然后考虑自己的退路。舅舅祖大寿将来信转交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你遣使遗你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我开始动摇了,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我奉命入关,驰援京师,抵御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军。结果由于我行军迟缓,结果我到达时清军已退,我心里惴惴不安。怕皇上责怪,还和崇祯皇上还是很器重我,为了感谢我来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祯皇上在武英殿宴请来勤王的我,赐我尚方宝剑。让我好好的干,我也似乎是看到了当年的袁督师,所以我更是紧张。伴君如伴虎啊。

当年九月,清军攻陷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十月初六日,六万清军进攻关外八城的最后一城——宁远,遭到我率军重创,被迫撤退。 我又立了一大功,就在我入京勤王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一个红颜知己。她叫陈圆圆。她本来是朝廷外戚田大人的歌姬。我被田大人请去喝酒的时候,见到了陈圆圆。她的身姿和容貌深深的打动了我,田大人看在眼里。于是没过多久就把陈圆圆给我送到了府里。

我和她一见倾心。陈圆圆告诉我,她本身是江南的一户普通人家女孩。因为家道中落所以沦落风尘。后来被田大人发现带到京里本想送给皇上。但是崇祯皇上忧虑国事不喜欢女色。所以只好自己收留。一直遇到我她才觉得遇到了幸福。但是我们没来及温存多久。关外又有战事,没办法我只能把她交给爹照料。我再次回到了关外。

就在我独守宁远的时候,天下发生了动荡。

(未完待续)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