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中山市威的电器有限公司发布停业清算注销公告,宣告这家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老牌家电企业正式落幕。威的电器曾与美的集团深度合作,辉煌时期员工达好几百人,在小家电行业颇具名气,其停业清算令人唏嘘。其倒闭不仅暴露了传统代工模式的脆弱性,更折射出中国家电行业在智能化、品牌化转型浪潮中的生存挑战。

代工模式的双刃剑:成也OEM,败也OEM
威的电器自成立以来,以OEM代工为核心业务,曾为国内外多个品牌生产豆浆机、榨汁机、电烤箱等小家电,高峰期员工达数百人,月产能超20万台。然而,过度依赖代工的模式导致其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
威的电器虽拥有上百项专利,却未孵化自主品牌,错失通过品牌溢价提升利润的机会。近些年,代工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代工利润率普遍低于10%,而品牌方掌握定价权与市场渠道,威的电器缺乏议价能力。特别是在2024年原材料涨价、海外订单波动等外部冲击下,代工企业首当其冲。再叠加某客户预付定金后取消新产品订单,导致威的电器前期研发投入血本无归,资金链迅速断裂。

从威的电器自身情况来看,资金链断裂是其直接倒闭的重要原因 。资金如同企业的血液,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便难以运转。银行为企业提供续贷的重要考量是企业产品销售出货量和经营的良性状况。当销售骤减,企业投入巨大开发的产品又因客户原因搁置,比如客户仅支付定金,企业投入巨额资金研发后客户却不再下单,这就导致企业资金被大量占用,无法正常流转。
家电产业集群化对中小品牌的冲击与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中国家电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愈发显著,逐渐形成了以广东、山东、浙江等地为代表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凭借规模效应、产业链协同等优势,在推动中国家电产业迈向国际舞台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产业集群化蓬勃发展的背后,中小家电品牌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大型家电企业凭借自身强大的资金实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引领行业技术创新潮流。以青岛和广佛惠两大智能家电集群为例,其中的龙头企业如海尔、美的等,不仅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还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相比之下,中小品牌由于资金有限,研发投入捉襟见肘,难以在技术上与大企业抗衡。
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了大量的供应商和配套企业,大型家电企业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地位,能够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获得优质的原材料供应、更优惠的价格以及优先供货的权利。在供应链管理上,大企业还能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供应链流程,实现零库存管理,降低成本。中小品牌由于采购量小,在与供应商谈判时往往处于劣势,不仅采购成本高,还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一旦原材料价格波动,中小品牌很难消化成本压力,只能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影响到产品的正常生产。
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家电行业的中小品牌面临着来自技术、品牌、供应链、渠道等多方面的冲击。中小品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认清自身优势,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优化供应链管理,拓展销售渠道,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给予中小品牌更多的支持和引导,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中国家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山市威的电器有限公司的停业清算注销是一个个案,却也是传统代工模式与智能化时代的结构性冲突的缩影。中国家电产业正在品牌集群化,“马太效应”正以残酷的淘汰机制筛选参与者。唯有打破代工枷锁、拥抱创新变革,企业方能在“数智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