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影视作品中,和尚头顶通常有一些圆点,有的呈两排六个点、三排九个点或是三排十二个点,就像麻将里的“筒子”。
这些圆点叫做“戒疤”,比如《新白娘子传奇》中法海头顶就有12个戒疤。为什么和尚头顶要烫戒疤这种小圆点呢?
戒疤是出家人保持戒律的疤痕,焚香灼烧而成,因此也叫“香疤”、“香火疤”或是“燃顶”,佛家称之为“爇(ruo)顶”。
戒疤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简单地烫几个小点,而是用一些塔尖形状的香头,放置在头顶灼烧至熄灭而留下的伤疤。这个过程叫做“烧痂”,表示既入佛门,拥有以凡胎肉身为香,焚香敬佛的诚心。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但在佛教本身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头顶灼烧戒疤的奇怪要求,因此放眼世界,戒疤只出现在汉传佛教中。
戒疤的起源,一说是在唐代。由于唐代统治者对佛教文化的推崇,以至佛教非常流行,达到传播的鼎盛时期。
且当时僧人拥有免税的待遇,所以为了防止俗人假冒和尚,凡是出家人必须在头顶留下戒疤作为“防伪标志”。
另一说戒疤始于元代。据说元世祖忽必烈非常敬重一位名为志德的和尚,1288年,志德和尚在金陵天禧寺住持时燃香于顶,表示对佛主虔诚的决心,同时也要求受戒之人切断俗念,以表终身之誓。
《梵网经》说:“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所以戒疤也不一定非得在头顶上,也可以在身上、手臂、手腕或是手指头等部位。
不论戒疤起源于何时,都是佛教正统的象征与标志,不同数量的戒疤也代表僧侣不同的地位等级。
一般来说,戒疤数量越多,代表着修行地位越高。就像我们学习技能考取证书,有初、中、高级或特级之分,但并不是所有和尚都能拥有戒疤。
初入佛门的和尚,需要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之后,必须通过一项“考试”才能拿到人生中第一颗戒疤,名为“清心”,表示既已皈依佛门,需清心寡欲。
如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严格遵守各项戒律,表现良好的和尚可以得到第二颗戒疤,名为“乐福”,意为不再贪图享乐。
僧侣们不停苦练修行,不断学习成长,便可继续“升级”戒疤。
一般寺庙的老和尚能有个五六颗戒疤已经很不错了,像一些著名寺庙的主持有个八九颗戒疤已经是佛门的佼佼者了。而戒疤的最高规格为十二颗,名为“菩萨戒”,代表着僧侣修行的最高级别,拥有近乎佛陀的修为。
传说历史上曾达到这个级别的和尚不超过五个,其修为可比肩达摩和慧能,可见在出家人中的地位有多高了。
不过,我国佛教协会在1983年便废除了烧痂这一残忍仪式,所以如今的和尚头顶也不会有戒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