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美拍马屁天下第一,赵匡胤不幸中招,铜锤换玉带盟约宛如放屁

体娱風云录 2023-03-13 16:01:29

金刀杨令公6:京娘奏道:“承蒙圣恩,传我入都,途中多亏潘仁美保驾,这个潘仁美乃世家出身,年少有为,文武双全,堪称国家栋梁之材。我已将他收为义子。今请万岁开恩,封他个一官半职,我将感激不尽。”“这有何难?”赵匡胤心里明白:京娘终身不嫁,为的是我,我已经很对不起她了。如今她有这么个干儿子,别说还有点文武艺,即便什么都不会,也该封官。

“御妹,你的义子就是朕的外甥,皇亲国戚,理该重用。来呀,传潘仁美上殿。”“且慢。”大丞相赵普撩袍跪倒。“万岁,这个潘仁美暂时不能加封。”皇帝不悦:“为什么不能加封?”“因为,因为……”赵丞相有口难言。书中交代:这个赵普乃是北宋名臣 ,他协助赵匡胤搞成陈桥兵变,为国家立了大功。前任丞相范质死后,由他继任。

为相以来,又协助赵匡胤统一中原,加强皇权,所以深得赵国胤的信任。赵普虽然手握重权,却为人正直,尊重同僚,因此。文武百官有事都愿意与他商量。再说新任礼部尚书陈名,多年来一直是赵普的心腹。他们既是上下级,又是好朋友,平常素日无话不谈。昨天,陈名陪同京娘入都,当天晚上便去拜见赵普。

赵普留他小饮,席前,陈名把途中的详情全向赵普做了禀报。尤其是谈了杨继业、潘仁美的所做所为。最后下了结论说:“这两个人,一个曾有铜锤换玉带的盟约,一个是康平公主的义子干儿,同时又双双具备文武艺业。我敢保证,他们二人的前途无量。只是……”

赵普见他吞吞吐吐,不由笑道:“陈大人,根据你刚才的介绍,你如果不带偏见的话,那么,杨继业将会成为国家的忠良,潘仁美必是朝廷的奸党!”“这……正是这样。”“好吧,这些话不要外传,因为潘、杨二人都有来历。将来,我要运用手中的权力,对这两个年轻人实际考查。”

“相爷费心了。”赵普以为:潘、杨当官是将来的事,谁知康平公主心急,今天早朝就推荐了干儿子。老丞相唯恐造成事实,皇帝金口玉言,一旦重封,再想考查也没用了。为此,他急忙出班奏道:“万岁,我大宋刚刚立国,求贤若渴。凡有真才实学者,理应破格重用。但是,对那些碌碌无为的人,还得多加慎重,否则会堵塞贤路,令人摇首。请万岁三思。”

赵普不愧是位贤相,话外有音,点明宗旨。如果遇上昏君,这番话就可能犯罪。轻者罢官,重者处斩。可是他偏偏遇上了英主,赵匡胤从谏如流,闻过则喜。他暗暗点头:是呀,我大宋立国不久,应该广揽贤才。如果重用庸人,那些贤才必然耻笑,谁还出来保我?多亏赵丞相提醒,险些误了大事。

想到此处,他又抚案问道:“御妹,你那义子潘仁美确有才华吗?”“这……”京娘也明白过来了,皇兄的江山比自己的情义重要。“据我所知,潘仁美会些文武艺业,究竟高低,还请万岁考查。”“好吧。”赵匡胤点了点头。“明日辰时,由郑王千岁和赵老丞相在小教场主考潘仁美。郑王侧重武功,赵相审试文采。然后再把结果禀明朕躬,按其成绩,酌情封赏。”

“遵旨。”郑王和赵普双双领命。郑王名叫郑印,正式封诰为汝南王。他的父亲叫郑子明,油匠出身,乃赵匡胤磕头的拜弟。当年,柴荣、赵匡胤、郑子明兄弟三人攻打天下时,曾在开封府大相国寺立下盟约:不得江山则罢,若得江山三人轮流坐。后来果然得了江山,三个人都没坐殿,却让郭威当了皇帝。郭威死后,传位柴荣,柴荣死时,按照相国寺的盟约,本应传位赵匡胤。

可是柴荣却违背誓言,将皇位传给了年幼的太子柴宗训。当时正是五代十国,天下混乱。柴宗训刚刚七岁,靠他治理江山,必有亡国之忧。为此,大军师苗光义、副丞相赵普、三王爷郑子明等大臣与赵国胤商量,决定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为了斩草除根,很多大臣主张杀死柴宗训,赵匡胤终究不忍。

他传下圣旨:加封柴宗训为云南王,远离京师。由于这位云南王年龄太小,又加封柴荣的胞弟、柴宗训的亲二叔柴华为摄政侯,辅佐侄儿柴宗训坐镇昆明。当时,摄政侯柴华也只有二十岁。虽说年轻,却深明大义。在他看来,赵匡胤灭周建宋是正确的。这样可使天下太平,黎民百姓免于水火。如果让侄儿即位,天下不服,势必又有几场征杀。就这样,柴华保着年幼的侄儿,高高兴兴奔往云南去了。

由于赵匡胤得的是柴家江山,他和柴荣又是生死弟兄,虽然重封了先帝遗孤柴宗训,心中仍不安宁,唯恐天下人骂他不仁不义。朝中的护国大军师苗光义看出他的心事,便含笑劝道:“万岁,您也过于仁慈了。历代社稷之争,哪有不流血的?别说是盟兄弟,即便亲手足,大杀大砍也数不胜数。更何况您还力排众议,不杀柴宗训,反而封他为云南王,这样大度的君主,翻烂史书,能找出几个?”

皇上被苗光义捧得很高兴:“大军师,照你这么说,朕之作为,民心所向吗?”“当然,谁不赞您是一代英主。”“好!”赵匡胤趁热打铁,为了进一步收买人心,他决定再重封郑子明。目的是让人们看看,我对同生共死的盟兄弟绝不忘怀。第二天早朝,传下圣旨:加封三弟郑子明为汝南王,并且兼理京师九门提督、紫袍太尉。一人三职,文武双衔,这是不得了的殊荣。

郑子明是个实惠人。皇上对他这样重用,他只有尽心保国,报效皇恩。为此,他可就忙不过来了。文也抓、武也管,一时,权倾满朝。任何一代皇帝,都把皇权看得极重。赵匡胤一见三弟郑子明权高震主,他又后悔起来。不由得又想起大相国寺的盟约:江山轮流坐。大哥柴荣已死,我已入主大统。将来我死以后,三弟郑子明的威胁太大。

老赵家的天下让给姓郑的,实在不甘心。得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三弟呀三弟,我对不起你了。赵匡胤主意拿定,借着八月十五赐宴之机,假装“耍酒疯”,把个郑子明推出去斩了。当时,满朝文武都来求情,唯独大军师苗光义看破天机,不言不语。第二天,赵国胤又假装醒酒,痛哭三弟,并责怪满朝文武为什么不阻拦自己。满朝文武面面相觑,不敢说话。

又是苗光义唯独奏道:“万岁,大家都讲情了,只是我没说话。您若怪罪就怪罪我一个人吧。”“嗯?你为什么不说话?”“我说话,三王也是死,不说话,三王也是死,何必多此一举呢!”“哼,你……”赵匡胤脸色一变,“来呀,将苗光义轰出午门,永不再用!”这段书被后人称作“酒醉杀了郑三弟,酒醒撵了苗先生”。其实,都是赵匡胤玩弄权术。

郑子明的王妃叫陶三春,性情刚烈。闻知丈夫无辜被杀,便带着十六岁的儿子郑印大闹金銮殿。赵匡胤自知理亏,百般安慰三王妃。同时加封十六岁的郑印子擎父职,仍任汝南王。三王妃心里明白:江山是人家的,皇上的权势无边无际,君叫臣死,不死则不忠,跟他能说出什么理来?只好忍气吞生,回归王府。赵匡胤又传圣旨,大办丧事,亲自吊孝,这事才算平息下来。

郑印十六岁列居王位,除了祖荫,他本人也很有才干。尤其是武功,跨下乌锥马、掌中镔铁枪,堪称万夫不挡之勇。皇帝对他很是器重,今日才命他和老丞相赵普共试潘仁美。书归正传。小教场座落在城西,占地面积虽然不大,却富贵堂皇。这里是皇族骑射演武的地方,设施十分完善。清晨,教场都司便将一切准备就绪。

天近辰时,文武两位大主考在众人陪同下双双到达。潘仁美有点紧张,上前拜见:“郑王千岁、丞相大人,末将潘仁美听候吩咐。”郑王年轻,虽居高位,却爱热闹:“我说潘仁美呀,你会骑马吗?”“这……”潘仁美心说:身为武将,哪有不会骑马的?“王爷,仁美骑术不精,还望王爷指教。"

“别客气啦。我给你准备了一匹马,丑话说在前边,它性子可挺野。你遛两圈试试,摔下来可别埋怨我!”“遵……命。”潘仁美走下看台,早有王官牵来一匹白龙马。书中交代:这匹马可不是普通坐骥,它生在大宛国,由于浑身雪白,取名银霜。前不久,大宛国国王为了祝贺大宋朝立国,派使臣给赵匡胤进贡五匹宝马。

由于赵匡胤无故杀了郑子明,觉得理亏,所以拨出两匹宝马赏给了郑印。除了这匹银霜,还有一匹红马,取名赤炭。这两匹宝马虽然夜行八百,日走一千,性情却极为暴躁。一般的骑士很难驾驭。郑王今天拉出这匹银霜,想试试潘仁美的骑术。潘仁美那是多机灵,立刻就明白了郑王的用意。不由心中暗道:成败在此一举,关系到后半生的荣辱。即便一死,我也得死在马背上!

主意拿定,搬鞍纫蹬,飞身上马。他的骑术本来不错,今天又豁出去了,任凭银霜马踢跳咆哮,他却紧扣铁过梁,虽说摇摇晃晃,终未落马。这匹马也算成全他,飞跑了三圈,便稳了下来。潘仁美抒了一口长气,跑到看台前,他一勒丝缰:“郑王千岁,仁美献丑了。”“好,有点本事。”郑王大喜。“潘仁美,你会射箭吗?”“从小练过几天,还得请王爷指教。”

书要简捷,潘仁美连发十箭,七箭中心,余下的三箭,也尽射靶上。喜得郑王眉开眼笑。他再次传令,让手下的王官、游击、都司、守备与潘仁美比武。这些人或武艺平常,或见郑王高兴,故意谦让,所以潘仁美连连取胜。郑王拍案喝采:“难得,人才难得。潘仁美,你过来。论骑术、箭术、枪术,都没说的了。能得你这员虎将,国家之幸也!”

“王爷过奖。”潘仁美的溜须拍马术比骑术、箭术、枪术更高。“仁美今日侥幸,全凭王爷这匹宝马助威。如果没有这匹宝马,仁美将一事无成。”“真的吗?”郑王更加高兴。“既然如此,这匹马赏给你了。它可是皇上御赐,骑上它,千万别忘了替皇上效力。”“万岁和王爷的恩典,仁美没齿难忘。”

“得了,得了。武功算你过关。至于文采如何?还得赵丞相审视。”赵普心说:看来,郑王千岁很喜欢他,连宝马都赏赐了。这个潘仁美的确有些武功,我再试试他的文采吧。“潘仁美,我要你当场作三篇文章,一篇《治国论》、一篇《辨奸论》、一篇《抒怀》。这篇《抒怀》要作七言绝句诗。限你两个时辰完稿,能办到吗?”

“遵命。”潘仁美不敢讨价还价。差人摆上桌椅,备上文房四宝,潘仁美在众目睽睽之下,提笔在手,刷刷点点,写作起来。还不到两个时辰,文章就作完了,才思还算敏捷,书法也说得过去。至于文章内容,赵丞相看罢,却难下定论。首先,那篇《治国论》开明宗义:国即君,君即国。唯上唯听。皇帝的一言一行,即在治国。为大臣者,只要按皇帝意图办事,就是治国有方……

这篇文章很有潘仁美的风格,核心仍是“拍马”二字。你若说他错,忠君敬帝,错在哪里?你若说他对,大臣的职责如何体现?至于那篇《辨奸论》说得更离奇了;忠奸对立,顺皇意者为忠,逆皇意者为奸。诸葛武侯,盖世奇才。由于逆后主刘禅之意,致使西蜀灭亡;秦相李斯,令人发指,因为顺天命而行,赢王才能统一六国。孰忠孰奸?不言自喻,唯后人缺乏公论尔!

赵普心说:千万别小瞧潘仁美,这个人心计太重了。正如陈名所述,他不得第便罢,一旦得第,便是大奸!他敢否定诸葛亮,肯定李斯,其心胸可见一斑。我再看看他的那首诗写得如何。于是,展开诗卷,见上面写了四句话:三尺龙泉万卷书,老天生我要何如?唯有忠君勤王业,才是男儿大丈夫!得,三篇文章,一个论调:溜须拍马!

赵普说道:“潘仁美,这三篇文章,我看嘛…… 嘿嘿,还是请圣上龙目御览吧。”郑王不解:“老丞相,您是当代鸿儒,潘仁美的文章究竟如何?”“嗐,谁说得清楚。”看官,评书说部真真假假。可是涉及到史实,多少也得有点根据。据有关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曾率兵十万征讨太原。谁料大战三个月,却攻城不下。

后来,太祖还京,任命潘仁美为都招讨大元帅、曹彬为监军,再度攻城。潘、曹巧定连环计,只用了半个月就取下太原府。曹监军大喜,本想进城庆功。可是潘仁美却传军令:部队后退三十里。同时,又向京都发去奏折:攻城艰难,军心不稳,还得请圣驾亲临,以振天威。赵匡胤只得二次到达太原。当天晚上,潘仁美起兵开入空城,并且率众三呼万岁:圣天子百灵相助、皇帝不到,攻城不下,皇帝光临,捷报频传,可见万岁洪福齐天!

曹监军百般疑惑:“潘元帅,太原府是我们打下来的,本是一座空城,你为什么这样故弄玄虚?”“嘿嘿,皇上打了三个月,不见功效。我们只用半个月取胜,功高盖主,他能高兴吗?把圣驾请来,我们再入城,天威是他的,功劳还是我们的,这叫忠君,对我们绝无坏处。”曹彬心想:这个潘元帅城府太深了。

果然,圣旨传下:潘仁美、曹彬各升三级。由这段“书外书”中可以得出结论:潘仁美的“拍马术”天下第一!闲话带过。再说赵匡胤次日临朝,郑王首先禀奏:“潘仁美武艺精良,臣一时高兴,把钦赐的银霜宝马赏给他了。”

皇帝大喜。郑王既然赏马,说明潘仁美确不寻常。再看那三篇文章,更高兴了。任何人都喜欢“戴高帽”,文章把皇权说得那么高,当皇帝的自然爱听:“来呀,传潘仁美金殿见驾。”前文书交代过,潘仁美的形象、精神头、言谈说话都不错。否则,康平公主也不能收他为干儿子。今日见驾,他更是百般抖擞,千般显示:“臣子潘仁美参拜万岁,万万岁。”

“既称臣子,你父为谁?”“家父潘守良,现任蒲州守备。”“潘守良?”赵匡胤觉得这个名字有点耳熟。想起来了,当年,在太原清油观解救义妹赵京娘时,观中那个守院门人就叫潘守良。潘仁美莫非是他的儿子吗?“潘仁美,你父亲当官之前,可在太原清油观住过?”

“这……”潘仁美心眼最多:我可别瞎说,父亲在清油观住没住过,我不知道。他和当今皇上有恩有怨,我更不知道。一句话说对了,说错了,都有关前途。“万岁,太原府清油观我去过两次……”这话模棱两可,皇上要夸奖潘守良,自己就说去见父亲;皇上要申斥潘守良,自己就说去过清油观烧香拜佛。这叫“两头堵”。要不怎么说潘仁美大才大好呢。

皇帝果然不等他回答,接着说道:“那时,朕躬尚未夺得天下。住在清油观,多亏潘守良送水送饭,照料得还很周到。我带着御妹京娘离开时,潘守良也未阻拦,还称朕是'天下第一人也’。由此可见,这个人心地不坏呀,转眼十几年,他也当了守备。”“万岁,”潘仁美心里有底了。

“我父亲常对我说,当年,万岁爷在清油观之举,气吞山河,大义凛然。当时他就觉得,您老人家前途无量,定能开创大业。”“哈哈,”赵匡胤虽然爱让人“戴高帽”,可是也能分辨真假。“潘仁美,你父亲真那么说过,还是你现编现卖?”潘仁美满脸通红,不敢言语。

皇帝不想让他太难堪:“不论怎么说,你潘仁美也是朕躬故人之子。这次护送公主进京,功劳不小。更何况是公主的干儿,又文武双全。今日特加封你为殿前司武功指挥使,官居正四品,钦此。”宋朝官制,殿前司是文职衙门,外省的事情、六部的事情,乃至后宫的事情,只要拿到金銮殿,就属这个衙门管。

比如交递奏折、发放圣旨、传见外臣、安全保卫等等,权限是很大的。首席官员称都指挥使,为正二品。由于这个文职衙门还养着亲兵、武士,所以专设武功指挥使。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必须文武兼备。文衙门里的武将,普通官员难以胜任。皇上封给潘仁美,可见对他器重。看官若问:既然器重潘仁美,怎么才给个四品官?

诸位,每代王朝立国之初,对官职要求是极严格的。宋朝初年,即便寒窗苦读,考中两榜进士,也不过授个七品县令。潘仁美由一个平民百姓,一下子跳到正四品,可谓空前了。就连他自己也未料到。于是磕头谢恩,领凭上任。二十岁的青年人当了这么大的官,很快轰动京华。更有些奉承之辈,看出他的身价还要提高,于是溜须拍马。殿前司内务,不论该他管、不该他管。有事都和他商量。

这天,殿前司文案指挥使刘大同拿着一份奏折来见潘仁美。两个人虽是平级,刘大同却十分谦恭:“潘大人,您可认识杨继业吗?”“噢?刘大人,这话从何谈起?”“昨天,佘塘关老元帅打来这份奏折,说自己年老多病,准备退居林下,并推荐杨继业为佘塘关主将。据我所知,潘大人保着康平公主进京的时候,曾在佘塘关住过,对这个杨继业也许了解。据您看来,他能够胜任吗?”

潘仁美心里明白:刘大同这是没话找话。因为他这个文案指挥使,只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杨继业能否胜任,得由吏部研究,再上奏皇帝,与刘大同根本无关。他所以来问我,完全是为了讨好。不过,事关杨继业,我还得多加重视:“刘大人,这类奏折,必须呈交皇帝吗?”

“当然,边关诸将的奏折,很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皇帝规定:事无巨细,一律得龙目御览。谁敢隐匿不报?嘿嘿,杀头呀!"“不一定吧?皇上怎么知道会有奏折?”“凡是边关奏折,都有三个人经手,并且登记造册,以备查询。”刘大同心说:潘仁美是什么意思?莫非他和杨继业不睦,想让我劫留奏折?你可想错了,我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做这种事。

“潘大人,听您的话音,好像和杨继业认识。他为人怎么样?估计错不了,否则,佘老元帅也不会轻易推荐他呀。”“嘿嘿,是亲三分向,他是佘老元帅的女婿。”“原来如此。”刘大同不加可否。“刘大人,国家应该选用贤才,佘老元帅认人唯亲,很不应该呀。好吧,这道奏折你不敢劫留,我也不能勉强。只求你晚送一天,不知能否办到。”

“这份奏折不是急件,看在你我同堂的份上,我一定尽力而为。”刘大同又说了几句闲话,起身告辞。潘仁美不敢耽搁,次日早朝完毕,立刻奔往康平庵。由于他是康平公主的干儿子,也不用通报,直奔后堂。康平公主带发出家,由于供给富足,生活十分安稳。“仁美,皇恩浩荡,你自己也得上进,最近还习文练武吗?”

“母亲,孩儿日夜不敢忘记您的教诲。只是最近,最近…… ”“最近怎么样?”“最近有件事情,令孩儿不安。”“什么事情?”“佘塘关老元帅佘洪洲打来奏折,推荐他女婿杨继业为继任元帅。母亲您想,这个人性情狡诈,当初曾经施展骗术,几乎将孩儿出卖。今日提起,还令人心寒。”

“当然,私仇事小,可是这种人执掌兵权,对国家有害无利。因此,我想请母亲去见万岁,陈明实情……”“你想阻止杨继业为官?这……,容我想一想。你去吧。”康平公主送走潘仁美,果然增添了一股心事。要说皇上用谁不用谁,一切与己无关。

可是据义子潘仁美所说,那个杨继业确实狡诈,他让仁美骗走凤冠,又用炸药换下,几乎将仁美断送。这种心术不正的人当了边关元帅,国家怎能安宁?唉,为皇兄江山着想,我还是去一趟后宫吧。其实,康平公主被潘仁美骗得好苦,至今还被蒙在鼓中。

赵匡胤与贺皇后一见京娘,十分高兴。先是问了起居,又问来意。京娘是个实惠人,实话实说。赵匡胤听罢,双眉紧皱:“这是真的吗?今天一早,刘大同将佘洪洲的折本交来朕很喜悦,想起铜锤换玉带的事情,还像是昨天。依我本意杨继业不能留在佘塘关,而要调入朝中,委以重任。听了御妹这番话,如果潘仁美所奏属实,朕要重新考虑了。”

“皇兄,国家大事我一概不管,只向你介绍杨继业的品德。当然,这些事我也是听说……”“好吧,真真假假,朕还得详细调查。”赵匡胤从不偏听偏信。不过,既然有了这种风声,杨继业不能入都了,连佘塘关主帅也不能当。只是看在“铜锤换玉带”和佘洪洲的面子上,加封杨继业为六品守备,协助佘洪洲,效力佘塘关。

圣旨传来,佘塘关诸将议论纷纷。尤其是三公子佘赛豹,更加不满:“皇上这是怎么啦?且不论铜锤换玉带的盟约,就说杨贤弟火烧辽营、智退敌兵的功劳,也不能只封个六品守备呀!”杨继业却很坦然:“三哥,官大官小有什么要紧,同样是为国尽忠。”

“我看着不平!”佘三公子还是不服。老元帅佘洪洲虽然不像儿子那样直爽,心中也觉得对不起杨继业。可是皇命难违,只得在别处补齐:“继业,圣上让你留在佘塘关,我很满意。你和赛花年龄都不小了,正好为你们操办婚事。你可不能推托。“孩儿遵命就是。”杨继业点头应允。

“在成婚之前,我还要告诉你一件大事!"老元帅神态严肃。“继业,随我来。”杨继业十分纳闷:什么大事呀?老元帅这么慎重?只得跟随佘洪洲来到一间密室。佘洪洲关严房门,这才慢慢说道:“继业,我对你实话实说,赛花并不是我的亲生女儿,而是我的侄女。她三岁时跟了我,遵照她生父的遗嘱,我一直对她严守机密!”“啊? ”继业一惊。“此话从何谈起?”

1 阅读:31
评论列表
  • 2023-04-06 17:47

    虚构小说写的不错,可惜正史的潘美是北宋排行前列的名将

体娱風云录

简介:体娱風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