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下,Temu、Shein、AliExpress为何扎堆“卷”韩国?

阿元聊跨境 2025-04-24 17:27:03

自2025年4月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中国商品关税豁免后,Temu、Shein、AliExpress等中国跨境电商巨头加速向韩国市场扩张。这场由中美贸易战引发的市场转移,不仅揭示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更让韩国成为中企“第二战场”的焦点。

 

一、美国关税“釜底抽薪”,韩国成“避险港湾”

·美国政策变天,低价模式遭重创美国自2025年5月2日起,对800美元以下的中国商品统一征收25%关税或30%从价税。此前,这类包裹占美国进口总量的60%(2024年超14亿件),而免税政策正是Temu等平台“9.9包邮”的核心支撑。关税增加直接削弱价格优势,迫使企业寻找替代市场。

·韩国:地缘与市场的双重“最优解”韩国人口仅5100万,但电商渗透率高达97.6%,2024年市场规模达1474亿美元(约人民币1.07万亿),位居全球第五。其消费者对低价商品接受度高(20-49岁网购率超90%),且物流基础设施完善,成为中企“近水楼台”的首选。

二、中国平台的“韩国攻略”:低价+物流+本地化三箭齐发

1、低价策略:击穿韩国市场底线Temu在韩最低售价仅5元人民币起,AliExpress主打“千元店”(约25元人民币),价格仅为本土平台的1/3-1/5。这种“降维打击”迅速吸引用户:截至2025年2月,Temu月活用户达823万,仅次于Coupang和AliExpress。

2、物流革命:从跨境直邮到本地仓配

Temu的“L2L模式”:招募韩国本地卖家,商品直接从本土仓库发货,配送时间从2周缩短至1-2天,甚至叫板Coupang“火箭配送”。

物流基建竞赛:Temu租用金浦16.5万㎡物流中心(含冷链),与乐天、CJ物流合作;AliExpress扩建威海仓,计划3年投资11亿美元建韩国物流枢纽。

3、本土化运营:从“中国平台”到“韩国公司”Temu成立韩国分公司Whaleco Korea,招募本地团队负责营销、物流;AliExpress推出韩国专卖店K-Venue,签约国民明星马东锡代言,强化本土形象。

 

三、韩国市场的“甜蜜与荆棘”

·机遇:消费者“用脚投票”,本土平台承压韩国消费者对低价需求强烈,AliExpress和Temu用户数已超本土平台11st、Gmarket。2024年,中国电商在韩交易额同比激增85%,市场份额从1.64%升至4.07%。

·挑战:本土巨头围剿与政策风险

①Coupang、Naver的反击:Coupang投资20亿美元扩建AI物流中心,70%用户实现10分钟达;Naver推出“当日达”“次日达”服务,配送时效再提速。

②税收与合规争议:韩国业界指责中国平台利用外资身份避税(如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而本土企业需承担全额税负。

中美贸易战的“蝴蝶效应”正在重塑全球电商格局。Temu、Shein、AliExpress在韩国的扩张,既是危机下的自救,也是对新兴市场规则的重新定义。这场较量中,谁能更快适应本土生态、平衡低价与合规,谁就能在“第二战场”站稳脚跟。而对于韩国消费者来说,这场“中韩电商大战”或许正是打破垄断、享受红利的最佳时机。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