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胡适在国外读到了《毛泽东诗词十九首》,看到那首《蝶恋花》后,胡适留下评语:真是肉麻,没有一句通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专门找到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目的就是为了证实毛主席的这首词不押韵,即便是按照湖南方言来说,也是不押韵的。
那么问题是,当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也是北大名师,也曾对青年毛泽东给予关照,毛泽东更是把他当做恩师对待,如今胡适为什么如此瞧不起这首《蝶恋花》呢?
胡适出生于1891年,仅仅比毛主席年长两岁。1917年9月10日,他刚从海外归国,便凭借其卓越的学识与思想见解,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教授。
他作为鼓吹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革新的浪潮。
1918年秋,在老师杨昌济的热心引荐之下,青年毛泽东踏入了北京大学的校园,开始在图书馆从事工作。胡适在北大任教,每月能够领取300大洋的高额薪水,相比之下,毛泽东在图书馆工作,月工资仅为8元,两者之间相差近40倍。这种巨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胡适对毛泽东的态度。
在这期间,毛泽东怀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进步思想的追求,通过杨昌济的关系得以拜访胡适。两人就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请教与讨论。从毛泽东的种种举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的他对胡适这位学界前辈充满了敬重之情。
在湖南求学期间,毛泽东就热衷于到湖南各地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在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他还曾专门征求胡适的意见,胡适也给予了支持与肯定。
1920年1月15日,毛泽东再次拜访胡适,此次他怀揣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即请胡适帮忙筹办“湖南自修大学”。胡适毫不犹豫地欣然应允,并且还亲自为这所大学修改名字,将其定名为“自修大学”。
然而,胡适的革命思想却慢慢改变。1945年,胡适给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发去了一封电报,在电报中他借用《淮南子》中的无为主义思想,劝说中国共产党放弃武力斗争。得知胡适的这一态度后,毛主席内心深感失望。
新中国成立之后,胡适辗转于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他还曾对毛泽东的文学才华给予了一定的肯定,称赞“毛泽东是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一位学生”。然而,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领域,胡适却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甚至表现得颇为刻薄。
以《蝶恋花》为例,这首词乃是毛主席在阅读了杨开慧的闺蜜李淑一的来信后,有感而发、即兴创作而成的佳作。其中“我失骄杨君失柳”一句,情感真挚深沉,意境悠远,足以在文学史上流传千古。
然而,胡适却以押韵问题对其提出批评。从技术层面来看,若严格按照词牌“蝶恋花”的要求,此词的确存在不押韵之处。例如,胡适曾请教湘籍著名语言学家,得出照方言也不押韵的结论。按照“蝶恋花”词牌的规范,上下阕同调,五句四仄韵,共八个韵脚,且要求在同一韵部,对照之下,这首词在形式上确实有所欠缺。
但毛主席作为一位对古诗词有着深厚造诣与独特理解的创作者,他的选择并非源于水平不足。事实上,在正版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里,有毛泽东专门为这首词所写的备注,明确提到“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
这表明毛主席深知押韵问题的存在,但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词的内容与情感,他毅然选择了不改变韵脚。这种不拘泥于形式、注重内容表达的创作理念,恰恰体现了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的独特风格与深刻内涵。
而胡适之所以对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产生误解,一方面源于他自身在诗词创作实践上的水平有限。尽管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在理论层面有着诸多建树,但在诗词创作的实际能力方面却略显不足。这就如同许多擅长讲授新闻理论之人,却未必能够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一样。
对于毛主席而言,《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他对昔日爱人和亲密战友的深切悼念之情的凝聚与宣泄。这首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与深刻思想,远远超越了形式上的韵律要求。因此,胡适的恶评在其深沉的情感表达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可以说,除了胡适外,在文坛上还有哪一个人非要说毛主席的诗词“不通”,显然,问题不出在毛主席的诗词上,而是出在胡适的脑子里。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突发心脏病猝死。
最早的矮大紧
倭寇鬼子冈村宁次好基友胡适之
自己有能耐就来一首通的?
胡适之是最早的公知锑
1.1904年,胡适13岁,与江冬秀订婚; 2.1914年,胡适23岁,搞上了邻居韦莲司 3.1914年,胡适23岁,搞上了同是赴美的陈衡哲; 4.1917年,胡适26岁,抛弃二人回国和江东秀结婚,伴娘曹诚英; 5.1923年,胡适32岁,搞上了曹诚英,搞大了肚子,劝她堕胎;和江东秀提出离婚,未果; 6.1925年,胡适34岁,搞上了朋友王赓的老婆、朋友徐志摩的情人﹣--﹣陆小曼; 7.1936年,胡适45岁,搞上了学生徐芳的发小 …… 胡适曾说:“我情愿亡国,也不能和日本作战”。 他还对宋子文说:“反正东北都丢了,我们打不过日本人,不如顺水推舟,把东北送给日本人,换取和平……”。 国家派他去美国募集抗日资金,他却花钱买了一堆博士学位。其主子蒋介石对他的评价也列出一二与大家商榷: 1942年10月13日,“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 1960年10月13日,“其人格等于野犬之狂吠”,“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