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5月份是垂钓黄辣丁的好季节,不少钓鱼人都喜欢选择在傍晚、夜间去钓这种会“嘎嘎”叫的小型无鳞鱼,运气好的话一晚上就能钓获几十条,回家简单处理一下,炖上一锅鲜嫩的鱼汤,别提有多开心了。
虽然黄辣丁熬汤鲜嫩可口,但想要轻易喝到它也不容易,需要自己动手去钓几条才行(菜市场养殖的另说),不少钓鱼人都开始提前准备,打算趁着五一假期好好外出过一把钓鱼瘾。
垂钓黄辣丁对钓鱼技术要求不高,关键点在于如何诱鱼。关于如何诱钓黄辣丁,有的钓鱼人建议打窝子,有的则认为无需打窝。到底是“打窝”还是“不打窝”,不少垂钓者也很纠结。
在解决“打不打窝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黄辣丁的习性。黄辣丁学名黄颡,在有的地方又叫昂刺、汪刺鱼、黄鸭叫等等。这种鱼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领地意识,有守护自己领地的习性,会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的同类发起攻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一片水域的黄辣丁数量终归不会太多。
因此,垂钓黄辣丁的时候,钓鱼人不能指望它们会像鲫鱼一样,成群游动,一来就是一大群。一旦将这片水域中的几条黄辣丁全部钓光之后,就会突然停口,浮漂信号全无。这也是不少钓鱼人总是抱怨黄辣丁一次只能钓几个的重要原因。
这个时候打窝诱鱼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只有打下窝子,把鱼窝做好了,远处的黄辣丁才会源源不断地顺着气味游过来,咬钩动作才会更频繁,否则就会遇到突然停口的现象。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钓黄辣丁的时候“打窝”和“不打窝”,两者渔获差异往往很明显,不打窝只能钓几条,打窝并不能保证爆护,但肯定会比不做鱼窝效果要好很多。
至于用什么诱饵打窝,网络上也有很多说法。大部分钓友都比较青睐蚯蚓、猪肝等腥味比较明显的诱饵,也有网友建议使用红虫颗粒,经过实测以上几种窝料的诱鱼效果都差不多,只要腥味足够大,就能吸引黄辣丁进窝子。只有把鱼窝做好了,黄辣丁咬钩才能更加频繁。
除了蚯蚓、猪肝、颗粒等窝料之外,一些经验丰富的钓鱼人还会向窝料中添加一些诱鱼成分,比如红虫、蚕蛹、磷虾等动物蛋白构成诱食剂,来增加窝料在水中的穿透力,增加诱鱼的范围。
对于黄辣丁等对气味非常敏感的无鳞鱼来说,诱食剂的作用比较明显,特别是一些浓缩型的诱食剂,只需要在窝料中添加一点点,即可做一个很好的鱼窝。比如用泥巴和窝料掺杂在一起,再向里面添加几毫升黄辣丁诱食剂,然后抛到钓点,即可提升诱鱼的速度。
当一个地点的黄辣丁钓光之后,远处的鱼闻到气味之后也会陆续赶到,在不更换钓位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垂钓效果。
黄辣丁诱食剂,一些明见的“捕鳝达人”早有应用,他们往往在傍晚将诱食剂放置到虾笼中,第二天早上去收取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钻满了泥鳅、黄鳝甚至鲶鱼等无鳞鱼。
钓友们在垂钓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个思路,将黄颡诱食剂放置在窝料中抛到钓点,将周边的鱼都“聚”在一起,这样才不至于钓了一会就没有鱼咬钩了。
鉴于无鳞鱼的这种特性,笔者也建议在垂钓黄辣丁的时候,钓鱼人不要再过于纠结,一定要把鱼窝做好,如果想提升诱鱼速度,也可以添加一点黄辣丁专用的诱食剂。打窝和不打窝,两者的渔获差异还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