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与沂南县的交界处,有一座赫然挺立的纪念碑,碑如三把刺刀直指蓝天,上面镌刻着“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八个大字。
75年前,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在这里发生,英勇无畏的华东野战军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数千英魂长眠于此。
许多年后,无数中华儿女来到这里,敬仰无名墓碑,亲身感受那场战役的惊心动魄,致敬为我们带来今日和平生活的英雄。
来此祭奠者无数,但有人为血洒疆场的华野军将士而来,亦有人为兵败于此的张灵甫而来。而后者,引起愤慨无数。
对于这场七十多年前举世闻名的孟良崮之战,蒋介石哀叹:“这是我军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因为,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兵败将亡。
1947年5月,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发起进攻作战。
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将领是陈毅、粟裕,而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师长则是张灵甫。
图|陈毅与粟裕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七十四军调到南京驻防,原来的军长施中诚升任为第十一绥靖区副司令,张灵甫升任为军长。之后第七十四军改编为整编七十四军师,张灵甫改任师长。
内战爆发后,随着人民解放军的不断进攻,国民党军从从最初对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对陕北和山东两地的重点进攻。而在山东战场,张灵甫被视之为蒋介石的“王牌悍将”,七十四师也被奉为蒋介石的主力。
张灵甫受蒋介石之令,和他的七十四师作为内战的急先锋,取两淮,陷涟水,与华东野战军粟裕几次交战。
有人曾问张灵甫:“你认为当今军界谁能与你相比?”
张灵甫斩钉截铁回答:“粟裕。”
在孟良崮一战中,张灵甫与粟裕再度成为对手。
图|张灵甫
5月16日,随着华野总攻孟良崮炮声的轰鸣,将士们高喊“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活捉张灵甫,打烂王牌虎”,向张灵甫七十四师固守的孟良崮发起冲锋。
而此时因为七十四师被围困,张灵甫已经急得满头大汗,之前他向蒋介石发电请求支援,他和七十四师如今只能固守,企盼着黄伯韬、李天霞率军来救。
绝望中,他给黄伯韬发电报:“黄师长,黄师长,共军猛烈进攻,我师处境维艰,请赶快向我靠拢。”
他也给李天霞发报:“李先生,李先生,看在你我兄弟一场的份上,赶快向我靠拢,在此危难之机,快拉兄弟一把吧。”
黄伯韬、李天霞都回复他正在努力赶来,但不管张灵甫怎样翘首以盼,他都没能盼来救援。
图|粟裕(左二)在孟良崮战役前线
粟裕、陈毅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发展。华东野战军所向披靡,黄伯韬、李天霞根本无法赶来营救,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
张灵甫已经十分绝望,面色灰白,手扶额头,给蒋介石以及妻儿写下绝命书。听着屋外华野军逼近的声音,张灵甫呻吟着:“完了,完了。”
张灵甫最终葬身孟良崮。而在粟裕、陈毅的率领下,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孟良崮的山顶之上,随风飘扬。
这一战,粟裕与陈毅密切配合,抓住战机,采取“猛虎掏心”战术,最终创造了一大奇迹,全歼这支国民党“劲旅”。孟良崮战役,成为粟裕战斗史上不可忽略的一大杰作。
图|粟裕
粟戎生战斗下的成长对于孟良崮战役,作为主将粟裕的长子,粟戎生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切的体会。
孟良崮战役发生的这一年,粟裕与楚青的孩子粟戎生只有5岁。
粟戎生深切地感受到,父亲正经历着不凡的战斗,英勇的解放军战士正为打倒敌人而高兴呼喊。可以说,粟戎生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战斗背景下度过的。
1942年,粟戎生出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关键艰难的时期,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粟裕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他奔赴前线,率领部队在苏中一带进行频繁的反“扫荡”斗争。
粟戎生出生后,先被养在江苏扬州的外公家。外公欣赏粟裕的戎马生涯,给孩子起名叫“粟戎生。”
图|粟裕与家人
父亲粟裕长期征战在外,能陪伴粟戎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只要有时间,粟裕就会陪在儿子身边,培养儿子的军人气魄。
作为纵马疆场的战将,粟裕当然也希望儿子有不畏不惧的胆魄。1945年夏天,粟裕教不满3岁的粟戎生游泳,他把粟戎生带到一条小溪边,让他抱着一节竹他跳进水里。
粟戎生年纪还小,看着涓涓水流害怕,根本不敢往下跳,粟裕直接将他抱起来,“啪”地一声扔进水里。
他对儿子要求很严格,譬如: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吃饭不可挑食、夜行军不可啼哭、饥寒不可叫喊。希望儿子是刚强无畏的男子汉,而不是只有如鼠的胆量。
图|粟戎生
粟戎生是在战火中成长的孩子,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早早就学会耍刀使枪。五六岁时,父亲粟裕送给他一支真正的小手枪。
那是粟裕从一个地主家缴获的,粟裕告诉儿子:“好好学,长大就当兵。”粟戎生非常喜欢这支小手枪,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中,粟戎生拿着这支没有实战功能的小手枪,很快掌握瞄准和实弹射击的要领。
粟裕教儿子爱护枪支武器,让他从小培养当兵的气质。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发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多个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无数。
耳濡目染下,已经懂事的粟戎生知道父亲和战友们都是为了和平而战,而且有许多年轻的战士叔叔们,永远地倒在战场上,再也无法与亲人团聚。
孟良崮战役的这一年,粟寒生出生。相比起弟弟,粟戎生对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有着更为深刻的记忆。
图|粟裕与粟戎生
在炮火中长大的粟戎生也在父亲的教育下成长为勇敢坚强、吃苦耐劳的有志青年。他知道,和平得来有多么不易。
他立志也要做一名军人,粟戎生后来受访时表示:“我5岁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拆枪、装枪、练枪,在父亲的影响下走上军人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有时间,就会带着粟戎生、粟寒生兄弟俩去打靶。
粟裕常常和兄弟俩一起比赛,他不用靶子,就用一节树枝插在地上,上面顶着半个乒乓球, 让兄弟俩先打。粟寒生已经是区射击代表队的队员,但还是太难,他打不中,粟戎生也是如此。
兄弟俩懊恼时,粟裕笑笑,接过枪,子弹上膛,举枪瞄准,第一枪就把目标打碎了。 父亲的英姿让兄弟俩叹为观止,就是这样的英雄带着将士们,与敌人勇猛作战,才迎来革命的胜利,迎来百姓新生活。
父亲粟裕,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图|粟戎生
1961年,19岁的粟戎生不负父亲所望,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当时已经败退的蒋介石还大肆叫嚣着要反攻,中印边界反击战也已打响,粟戎生雄心壮志,想像父亲过去一样,到战场上冲锋陷阵,上阵杀敌。
粟裕告诉他:“现代化战争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应该下决心掌握一门至几门真本领。”粟戎生听父亲的话,留在学校潜心学习,196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于同年加入共产党的队伍。
为了得到更多锻炼,粟戎生被分配到云南前线某地空导弹部队,从部队基层做起,到班长、技师、排长,一步步磨炼成为真正的军人。之后粟戎生又到其他部队,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粟戎生更能亲身体会到多年前父亲率军杀敌的不容易。
父亲告诉他:
“打仗就是要死人,虽然我们的战士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祖国,但作为指挥员就应该要特别爱惜战士的生命。 在作战的重要时刻,为了夺取胜利,我们是不怕牺牲的,不惜牺牲的,但不应该的牺牲,哪怕是一个人,也要避免。”
粟戎生更加尊敬父亲粟裕,也更加尊敬那些牺牲的将士们。
图|粟戎生(右)
1984年2月5日,为国家奉献了一生的粟裕将军与世长辞。临终前,他留下遗愿:“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百战……牺牲烈士有数十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胜利。在我死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往日的战场上……”
夫人楚青、儿子粟戎生等亲人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孟良崮、松林、吴淞口等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如粟裕生前所言:“我死后,将和战死在这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粟裕逝世后,粟戎生继承父亲的精神上,不遗余力地为军队建设做贡献。在部队,他是让战士们拥戴的将军,在生活中,他是一位低调生活的普通人,鲜少强调自己的身份。
然而,如此低调的粟戎生却为一件事怒火中烧。
让粟戎生生气的事情与父亲粟裕相关,与孟良崮战役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人民政务院拨款修建孟良崮烈士陵园,让牺牲的革命烈士得以安眠。
粟裕将军逝世的同一年,为纪念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孟良崮烈士陵园修建而成,纪念馆最前面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的雕塑,再现当年两位指挥主将的形象。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诗词,以及粟裕将军的题词,它如三把刺刀将英雄的精神刻进人们心中。
自从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以来,每年都会有成年上万的人来这里悼念、瞻仰,尤其是许多曾经在沂蒙山区战斗过的老同志,他们要到这里来向英勇牺牲的老战友默哀致敬,向粟裕将军致敬。
墙壁上还依稀可见当年孟良崮一战留下的弹壳,人们抚摸着,似乎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浴血奋战,有多少战士在战斗中倒下。
如今硝烟散去,人们来到被绿荫覆盖的孟良崮,诉说那段岁月,最重要的是,铭记如今的生活是如何得来,铭记那些为和平付出生命的战士。
图|陈毅与粟裕塑像
按理来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深受人们青睐无可厚非,这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
但就在这种背景下,还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有人是为血洒疆场的将士而来,还有人是为了噱头,为了祭奠兵败于此的张灵甫而来。
当粟戎生知道本是用来纪念英烈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被人拿来祭奠张灵甫,他万万不能接受。
他亲身经历过那个枪林弹雨的时代,他有关于孟良崮战役的真实记忆,他清楚地知道有着怎样的牺牲,更何况粟裕曾经说过:“太多的人在我前面倒下,我只是一个幸存者。”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用来纪念革命烈士的,而不是用来纪念兵败于我军阵下的张灵甫的。
张灵甫确实有过抗战之功,2005年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还曾代替父亲领取抗日纪念章。
但在解放战争中,他确实是蒋介石的刽子手,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他的手上沾满了革命人民的鲜血,有何“祭奠”可言,更何况是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这个纪念馆里,还有粟裕将军的骨灰、和无数英烈之墓,又有多少英烈是死在他的手下。
要说是张灵甫的亲人来孟良崮祭奠,那还无可厚非。2007年,张灵甫遗孀王玉龄、儿子张道宇来孟良崮,在七十四师指挥部最后的驻地,王玉龄拜祭,深情表示:“未能与将军共患难,感到无限的愧疚。”
但公然大肆祭奠张灵甫,那是粟戎生万万不能接受的,也是千万万万百姓不能接受的。
粟戎生思虑万千,最后还是决定给山东方面的领导亲自致信,请求他们对如此现象进行严加管理。信中,粟戎生以激烈言辞表示:
“不能把祭奠物品长期摆设,甚至作为景观供人参观,这是绝对不行的!否则我们何以面对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难道打张灵甫歼灭七十四师打错啦?”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这个承载英雄精神之地,永远是人民纪念和缅怀英雄的地方,是传承和弘扬红色记忆的地方!
张将军,没有错!他是军人,也是服从命令!懂吗?而且还抗日有功!怎么就不能祭拜呢?
一码归一码,国军在抗战中有功的将士都值得尊重!
张将军只是一个职业军人,服从和献身是天职,单从积极抗日这点,理应得到后人铭记和尊重,所以大家不应用政治和私生活的角度去评价他。
张灵甫为蒋光头卖命,反对人民死有余辜
他也是中国人,只要打过小日本,就该纪念。
抗日有功
鲜艳的五星红旗?那会就有了?
作者瞎扯! 那时候还没有诞生五星红旗!
怎么还急眼了呢
粟先生不懂此一时彼一时也?
他曾经抗日是他军人的天职,对民族有功,但他帮助蒋介石反人民去战死。己经是背叛了民族了,今天不可能拿出来纪念。
国民党军大把的抗日英烈值得祭奠。但张灵甫,算了吧
他是内战中被打死的,而内战是他的上司发动的。
和平演变
各为其主
502打张灵甫没错,而后人拜张灵甫也没错。502的儿子太霸道了吧。各有各的纪念方式,军方纪念的是歼灭74师,张的后人拜他也是情理之中。
现在还有很多不知道张灵甫是罪人的[笑着哭][笑着哭]学学历史不好吗?爹妈不懂你们历史老师还不懂吗?
人家抗日的!
个人观点,张是抗日有功,但他死在孟良崮,是打内战,反革命,更甚者人品也有问题杀妻好色。不值!
这是内战
非常景仰粟裕大将军
那会儿就有五星红旗了?
张将军只认张自忠
国军七十四军打日本鬼子不含糊!值得尊敬!
电影南争北战写的就是这里吧。
我也不能接受
主题要明确,五岁的事[呲牙笑]粟裕确实是厉害[点赞][点赞][点赞]
军人是服从命令,黄埔军校的
败军之将,何来说事[得瑟]支持粟将军
不怕牺牲,不惜牺牲,不应牺牲[点赞]
国民党也有后人呢,他们也是中国人,难道他们不能祭拜?
五星红旗?
粟裕将军是当代孙膑、吴起,兵王韩信再世。用兵潇洒写意,是人民战争的指挥艺术!是国民党的终极恶梦,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战功,
抗日英雄张将军
罪魁祸首是蒋该死
“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孟良崮的山顶之上”,什麽水平的人都能写文章嘛?1947年,你告诉我哪儿来的五星红旗!?另外,文不对题,题目是祭奠张灵甫,文章99%都在写粟裕和他儿子的事儿,就提了一句祭祀张灵甫的事儿,还是用的“有人”,很美没有具体事例
[呲牙笑]
张灵甫为什么没有援军?平时看不起别人
反动的张灵甫!
他们手上也都沾满了中国人的献血,不可饶恕。
记不记念,是人家的自由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