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第一枪,中印空喀山口事件,印军胆大妄为,教训太深刻

时代有个大车轮 2024-03-19 01:05:38

我先给大家讲一件事情,1988年3月14日,中国与越南在中国南沙群岛地区爆发了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史称“南沙海战”,也称3.14海战,当时时任榆林基地参谋长的陈伟文指挥502、531、556护卫舰编队在南沙赤瓜礁海域痛歼了越南侵略者。

图|立功的“502”号护卫舰

这场海战的规模并不大,共击沉越南船只2艘,重创越南船1艘(拖回途中沉没),但却为中国在南沙群岛打下了一片立足之地,此战,陈伟文将军没有拘泥于条条框框,而是敢于亮剑,立下了大功。

金一南将军在演讲中给了陈伟文将军很高的评价,他说:

“多亏了当年陈伟文将军没有怂,果断击沉了越南军舰,否则就没有如今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沙市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如果当年不打,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再想打就不容易了。

可是这场仗的背后却有另一件事情,当陈伟文率军得胜回来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调查。

调查什么?调查到底是不是越南开的第一枪(事实是越南先开枪打伤我一名战士),调查陈文伟下令反击的行为会不会影响经济大局。

因为在陈文伟出发前,高层对南沙局势有过指示,总结概括为“五不一赶”,即‘不主动惹事、不首先开枪、不示弱、不吃亏、不丢面子,如果敌人强行占领我岛屿,务必要强行将其赶走’。

对于陈伟文来说,不主动惹事,自然是可以掌握的;不首先开枪,这是上级的命令,自然得服从;但不示弱、不吃亏、不丢面子,却没有具体的措施,赶也没有具体的办法。因此,在陈伟文刚看到这些要求时,心里一时还不大舒服。

2011年7月,《现代舰船》采访了陈伟文将军,在谈到“五不一赶”时,陈伟文将军说:

“当时我认为“五不一赶”的政策不够具体,不主动惹事我可以掌握,不首先开枪是军委的命令,我当然要服从,不示弱,不吃亏,不丢面子,没有具体的办法,这个原则很空,执行起来有困难。……仗打开后顾虑很多,不准这个不准那个,但是那天那个情况肯定要打,不打不行了。”

“五不一赶”的原则没有提开枪反击,也就是说陈伟文是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下令反击的。

虽然是打了胜仗,但却差点被扣上干扰经济大局的帽子。

在商议陈伟文的处理意见时,幸亏,当时军委副主席兼军委秘书长杨尚昆讲了这样一句话:“起码,南沙群岛是中国的,起码,这场仗打胜了!”

这句话才算给陈伟文将军定了基调,随后对陈伟文的调查也结束并被免除责罚,参战的将士们也立功受奖,不久陈伟文晋升为少将。

从这个事件中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有些时候太在乎所谓的“第一枪”了,“314海战”是因为陈伟文敢于亮剑,如果是其他保守的将领,面对越军开枪且自己在没有授权开火反击的情况下,敢于果断反击吗。

对于第一枪的问题,我国空军大校对此有清晰的认识。

2012年,日本上演“购岛”闹剧时,空军大校戴旭就说:

“中国人思维僵化最典型的证明,就是纠缠谁开第一枪,从卢沟桥纠缠到现在,日本都驻军北平了,还纠缠这个问题,现在又是,日本都通过购岛协议了,它这不是第一枪?非得金属枪管射出去的才叫第一枪?”——出自《环球网军事频道独家访谈戴旭大校》

戴旭大校说的很有道理,历史上也确实如此。

1886年,大清北洋水师精锐战舰访问日本长崎,与日本武装人员发生冲突,遭到日本警察和民众的围攻,在这次冲突中,北洋水师官兵有数十人伤亡。

愤怒之下北洋水师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下令立刻炮轰长崎市区,他说:

“即日行动,置日本海军于不振之地。”

当时停在日本长崎港的是北洋水师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各个都是火力极强而且配备大口径的军舰,对日本海军完全呈碾压之势,在琅威理下令后,舰上的12吋巨炮也调转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

第一发炮弹蓄势待发,可是丁汝昌却没有立刻下令开火,在请示李鸿章后也没有得到批准,丧失了炮轰日本长崎港的大好机会。

直到现在,我在写这段历史时都扼腕叹息,为什么这第一炮就没有打出去,在乎什么呢?名声?公理?

其实只要胜利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胜利者是不会被谴责的。

紧接着就是甲午战争,面对日军在朝鲜半岛的步步紧逼,清政府依然不敢开第一枪,当时清军拥有“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还有朝鲜军民的支持,可是竟然坐视日军在朝鲜半岛增兵。

最后是日军开了第一枪,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了清军“济远”、“广乙”两艘军舰。

还有“918“事变,这已经不是第一枪的问题了,这是连第二枪、第三枪都不敢开啊,当时日军都开始炮轰北大营了,东北军就是不抵抗。

九一八事变的次日,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由于执行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北大营守军被数量不及其十分之一的日军击溃。

全面抗战在卢沟桥爆发,卢沟桥在哪里?大家都知道,已经是中国的核心地区了,不就是当时步步退让,不敢开枪的结果吗?

同样是第一枪的问题,西方国家还有日本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日本在对外战争中采取的都是不宣而战、率先开第一枪的偷袭战术,甲午战争是偷袭,九一八事变是偷袭,空袭珍珠港也是偷袭,就连与苏联打的诺门罕战役,也是日本关东军主动挑衅打的第一枪。

在日本将领的眼中,根本就没有第一枪的概念,只有打赢战争的想法。

二战时期的德国也是,靠着先发制人的战略打的对手措手不及。

二战初期,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电战,攻势凌厉,27天征服波兰,1天征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1941年6月,德军更是发动巴巴罗萨行动,闪电进攻苏联,很快就兵临莫斯科城下,要不是靠着苏军的顽强以及苏联强大的战略纵深,苏联就危险了。

上述这些例子都说明,不开第一枪在战争中真的约束不了对手,反而把自己束缚住了手脚。

因为不开第一枪,这就使得将第一枪的机会让给了敌人,这点在与印度的冲突中体现的很明显。

1959年,印度军队挑衅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尤其是空喀山口事件,印军不仅随意开枪,还异想天开的试图包围俘虏我军战士,因为我军坚决不开第一枪,而印军先开枪扫射,我军战士武清国当场牺牲,也是这次事件中唯一牺牲的中国军人。

以下是空喀山口事件的大致过程。

15时9分,入侵印军向中国阵地左侧开了第一枪,中国边防分队未予还击,并继续向他们喊话。15时19分,印军又向中国阵地右侧打了第二枪,并继续分兵包围,逐渐逼至中国阵地50米、40米,直至 5米处,企图活捉中国边防战士。

中国边防分队于15时27分对空鸣枪警告,副班长武清国迎着敌人的枪口,在岩石顶端枪挺立,正气凛然地挥手喊话,要印军停止挑衅。

凶残的印军以密集火力疯狂射击,武清国当即中弹牺牲。面对印军的暴行,中国边防分队忍无可忍,被迫自卫还击。19时 15分,中国边防分队集中火力压制右侧印军,以一个战斗小组迂回至印军侧后激战。

19时 30分结束战斗,入侵印军被击毙9人,伤3人,副司令官辛格中尉等7人被俘,残余印军逃出国境。中方参战13人,牺牲1人。

事后,辛格中尉等印军被俘人员,对擅自越境蓄意挑起武装冲突等事实供认不讳,中方再次以大局为重,释放了辛格等印军战俘,交还了其武器装备。

不知看完后,大家作何感想,为什么印军就敢开枪?为什么印度不怕事态扩大,不怕国际影响,不怕有损形象?

这个教训太深刻了,我们对敌人忍让,有时根本换不来和平,敌人只会变本加厉。空喀山口事件后,印军依然频频挑衅,最终我军反击,打响了1962年自卫反击战。

不开第一枪在中国的文化里可以塑造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可是在国际上,在丛林法则中,很有可能会被视为软弱,尤其是在西方国家,这些国家一向认为“真理在大炮的射程内”、“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为了利益没有底线。

所以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如果一味的强调不开第一枪,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为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这些昔日的列强信奉的法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实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