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卒)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过河后则可横竖移动。
兵(卒)在未过河界前,只能向前走一格。过河后,行动方向增至三个:向前、向左或向右,每次也仅限走一格,但绝不允许后退。具体如图6-1所示。

图6-1
此外,棋子移动时,若己方棋子能到达的位置上有对方棋子,则可将其移出棋盘(称为“吃子”),并放上自己的棋子。

图6-2
唯独炮的吃子方式不同:炮和对方棋子之间必须隔一个棋子,无论己方还是对方的均可,满足此条件才能吃子。务必注意,仅隔一个棋子,此棋子俗称“炮架子”。如图6-2,中兵位于红炮与黑卒之间,即为“炮架子”。有了这个“炮架子”,红炮才能吃掉黑卒。
图6-2展示了吃子的情况,图6-3则是吃子后的棋盘布局。

图6-3
除帅和将外,其他棋子均可任由对方吃掉或主动送给对方吃。
【棋海拾贝】:过河卒子,揭秘“兵(卒)”的典故与坚韧精神
在象棋这片智慧与策略的棋盘上,每一枚棋子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今天,我们聚焦“兵(卒)”,这个在象棋中象征着普通士兵与坚韧不拔精神的棋子,讲述一个关于它的经典典故——“过河卒子”,带你领略象棋中“兵(卒)”的独特魅力与坚韧精神。
兵(卒)的典故:过河卒子,一往无前的勇气
“过河卒子”,这个典故源于象棋中“兵(卒)”的特殊规则与战术运用。在象棋中,“兵(卒)”是双方阵营中最基本的战斗单位,他们的数量众多,但初始时只能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然而,一旦“兵(卒)”成功过河,进入对方半场,他们的战斗力就会得到显著提升,不仅可以向前一格移动,还可以横向一格移动,形成对敌方棋子的威胁。
“过河卒子”这一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兵(卒)”在象棋中的变化与成长。过河前的“兵(卒)”虽然弱小,但一旦跨过楚河汉界,便如同获得了新生,变得勇敢而坚韧,成为棋盘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象棋中的“兵(卒)”:坚韧与策略的化身
在象棋中,“兵(卒)”的战术运用虽然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智慧与策略。作为最基本的战斗单位,“兵(卒)”的数量众多,可以形成强大的集团优势,对敌方棋子进行压制和威胁。同时,“兵(卒)”还可以通过控制关键位置,如河口、宫心等,来限制敌方棋子的活动空间,为其他棋子创造进攻机会。
“兵(卒)”的这种坚韧与策略并重的特性,使得它们在象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高手,都需要学会如何合理利用“兵(卒)”的优势,才能在棋盘上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象征:过河卒子,坚韧不拔的精神
“过河卒子”不仅体现了象棋中“兵(卒)”的战术运用,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兵(卒)”代表着普通士兵,他们虽然地位不高,但却拥有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过河卒子”这一典故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将“过河卒子”这一典故与象棋相结合,不仅展现了象棋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坚韧不拔精神的敬畏与崇拜。这种敬畏与崇拜,使得象棋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智慧结晶的艺术形式。

结语:过河卒子,坚韧与智慧的典范
通过“过河卒子”这一典故,我们不仅领略了象棋中“兵(卒)”的独特魅力与坚韧精神,更深刻理解了象棋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希望每位象棋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启示,学会在棋盘上运用坚韧与智慧,享受象棋带来的乐趣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