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5年春节档最魔幻的剧情不在电影院,而在热搜榜上?《哪吒2》票房刚破130亿,就被一位自称北大毕业的宝妈盯上了。

这位网名“龙妈”的育儿博主,先是发视频痛批哪吒“教坏孩子”,被网友围攻后连夜换马甲改名“哪吒克星”,结果账号直接被封成乱码。
更刺激的是,有人扒出黑粉群聊记录,发现抵制《哪吒2》的早不是散兵游勇,而是进化成了有组织、有KPI的“捧杀产业链”。

先说这位北大宝妈的操作,简直比电影还抓马。她在视频里把导演饺子骂成“啃老族”,说人家当年靠妈妈每月1000块养老金搞创作是“吸血三年半”。
这话直接捅了马蜂窝——要知道饺子可是高考600多分的学霸,他妈愿意掏空家底支持儿子追梦,到这位宝妈嘴里倒成了反面教材。
网友辣评:“建议查查她北大毕业证是不是买的,连‘投资潜力股’和‘啃老’都分不清”。更绝的是她教育观:非说孩子看了哪吒会幻想自己是主角,必须从小灌输“接受平庸”。

结果被网友拿阿姆斯特朗妈妈的神回复打脸:“人家孩子说想登月,妈妈回‘记得回家吃饭’,您这当妈的是不是要说‘月球门票你买得起吗’?”
眼看舆论翻车,这位宝妈倒是越战越勇。先是在新视频里承认“就是蹭流量”,还引用苏轼“心中有屎”的典故骂网友,接着被扒出根本不是北大学子——真的北大早和《哪吒》官方联动过,人家官微还转发过哪吒海报呢。
最讽刺的是,她口口声声说“为孩子好”,可当网友问她“你孩子看过电影吗”,她却避而不答。合着这场抵制大戏,从头到尾都是自导自演的流量狂欢?

但比起个人闹剧,黑粉群曝光的“捧杀产业链”才是真·细思极恐。以前抹黑国产动画还停留在“抄袭日漫”“五毛特效”的老套路,现在直接升级成“高级黑兵法”。有组织地雇水军假装铁粉,在评论区刷“20刷《哪吒2》”“吊打好莱坞所有动画”,甚至去电影院捡票根摆拍成“死忠粉”。
更阴的是制造对立——拼命吹“哪吒北伐吊打迪士尼”,把国漫崛起硬生生搞成“闭关锁国”。这套组合拳下来,路人看了直皱眉头:“粉丝这么疯,电影肯定有问题”,却不知道骂的和夸的根本是同一批人领工资。
这场闹剧最伤的还不是《哪吒2》,而是刚挺直腰板的国漫产业。当年《大圣归来》破10亿全网欢呼,《哪吒之魔童降世》冲50亿被捧成“国漫之光”,如今《哪吒2》破百亿反而招来群狼环伺。
说到底,某些人见不得中国动画站起来——当年骂“国漫不行”的是他们,现在骂“国漫膨胀”的还是他们。就像网友说的:“《流浪地球》火的时候被黑‘不如好莱坞’,现在哪吒火了又被黑‘不如皮克斯’,合着国产作品呼吸都是错?”
倒是导演饺子的反应堪称清流。面对全网争议,人家直接闭关修炼,只在官微发了张哪吒握紧乾坤圈的背影图,配文“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波操作被粉丝封神:“你黑你的,我拍我的,真正的创作者永远用作品说话。”其实回头看看饺子的人生轨迹,简直就是现实版哪吒——医学高材生转行动画,啃过馒头就老干妈,如今带着团队把中国神话宇宙铺向全球。
那些骂他“啃老”的人怕是忘了,没有当年那位每月掏1000块支持儿子的饺子妈妈,哪来今天百亿票房的金牌导演?
这场风波最让人唏嘘的,是它照出了多少人的“平庸焦虑”。那位北大宝妈拼命让孩子“认清现实”,本质是自己接受不了现实:当年可能也做过哪吒式的英雄梦,最后却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但真正的教育不该是掐灭幻想,而是教会孩子区分童话与现实。
就像网友说的:“我小时候看《西游记》想当齐天大圣,现在当社畜也没怨过吴承恩啊!”
说到底,《哪吒2》就像面照妖镜,照出了网络时代的魔幻众生相:有靠骂街博眼球的伪精英,有收钱办事的黑产水军,也有默默二刷三刷的真爱粉。
但好在观众眼睛雪亮——豆瓣开分8.9,官媒集体点赞,连航天局都蹭热点发哪吒遨游太空的贺图。这场闹剧唯一的价值,可能就是让更多人看清:当黑粉开始用“捧杀”代替“抹黑”,恰恰说明国漫真的强到让人害怕了。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与其操心孩子看了哪吒会不会飘,不如担心他们被“平庸教育”压得不敢做梦。
毕竟没有哪个时代是靠认命推动进步的,阿姆斯特朗要是听妈妈的“月球太远别想了”,人类登月史怕是得改写。至于那位被封号的“北大宝妈”,建议她重温下《哪吒2》的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但别忘了下一句——“我偏要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