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坐大的吐蕃,与大唐相爱相杀两百余年的强悍王朝(全文收藏)

史海撷侃侃过去 2024-02-12 08:24:24

01 弃宗弄赞统与文成公主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外向发展型王朝,特别是在太宗、高宗时期致力于“拓境为大”,一众精兵猛将在父子两任帝王指挥下东征西讨,疆域拓展成效明显,周边强悍民族纷纷俯首称臣,即便是高句丽联合百济与大唐对抗二十余年,最终也在大唐的持续打压下全面崩溃。

截至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大唐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达咸海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游,南抵越南顺化,总面积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达到了鼎盛!

但其中也有一个诞生在唐初、覆灭于唐末的王朝,与大唐整整纠葛较量了两百余年,谁也无法将谁击败,最后只得双双坠入历史深渊。这就是生活在世界最高处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先祖,吐蕃。

关于吐蕃族源不是本文讨论内容,我们只需知道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生存,他们原本各自独立、分散发展,在贞观七年(633年)左右,一位名叫弃宗弄赞(也称松赞干布)的伟人逐步统一了各部落,在雪域高原上建立起第一个王朝。

吐蕃国都位于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国王称“赞普”,王族称“论”,官员称“尚”,拥兵数十万,受地理条件所限,还未与大唐有过交往。

贞观八年(634年)十一月十六日,吐蕃派使者赴长安朝贡,太宗让大臣冯德遐回访,与其正式建立了邦交关系。这是史书所载唐、吐两大帝国的首次交往。

弃宗弄赞比太宗小18岁,是吐蕃不世出的雄主。他勇武过人,英明且极富韬略,非常仰慕大唐文化。

冯德遐在吐蕃访问期间,弃宗弄赞听说突厥、吐谷浑都迎娶了大唐公主,便也派出使者携带重金,跟随冯德遐前往长安请求通婚。太宗因吐蕃距离过于荒远,没有同意。

吐蕃使者返回逻些城,为了逃避通婚不成的责任,挑唆弃宗弄赞说:“臣刚到长安,大唐待我非常优厚,满口答应许配公主。但当吐谷浑国王慕容诺曷钵来访,私下说我吐蕃坏话,大唐就开始冷淡臣,并拒绝了通婚请求。”

弃宗弄赞大怒,当即发兵攻打吐谷浑。

此时的吐谷浑刚被大唐所破,元气还没完全恢复,根本无力招架,慕容诺曷钵率众逃往青海湖以北,其民众、牲畜多为吐蕃所获。

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打了胜仗的吐蕃挥师东进,接连击败党项、白兰等羌人部落,集结二十余万军队屯驻大唐松州(四川阿坝松潘县)西境,派使者携重金入城,说要迎娶公主。

见大唐没有回复,吐蕃随即猛攻松州,击败了松州都督韩威。在吐蕃强大兵力震慑下,松州都督府所辖阎州、诺州先后叛降。阎、诺二州均为大唐在松州所设羁縻州,刺史分由羌人酋长别丛卧施、把利步利担任。

如果说吐谷浑是大唐藩属国,勉强不算大唐疆域、那么松州则是大唐直管领土,进攻松州无异于直接向大唐宣战。

吐蕃臣子多次劝说弃宗弄赞不要与大唐对抗,有八位大臣甚至因劝谏不听上吊自杀,但弃宗弄赞依然固执己见。

他是从残酷战场厮杀过来的人,信奉实力至上、强者为王,只要拳头硬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再打,直到打服为止!

只是这次他算错了账,因为他的对手是从未向外邦服过软的千古一帝,唐太宗!

八月二十七日,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统领猛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三部、五万余人迎战。

九月初六,唐军前锋牛进达趁吐蕃不备发起进攻,在松州城下大败吐蕃,斩首千余级。

弃宗弄赞慌了,立即撤军退出松州,并派使者赴长安谢罪,仍借机请求通婚。没想到这次太宗竟然松了口,允准了吐蕃迎娶公主的请求。

这就是唐太宗的一贯风格!你逼他、压他,没有用;而当你服了软,他却会恩赐予你。更何况通过此战,也使太宗见证了吐蕃的强悍,这样的对手如能拉拢过来,自然好过兵戎相见。

两年后,即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吐蕃宰相禄东赞带着大量奇珍异宝抵达长安,正式向大唐请婚,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弃宗弄赞。

禄东赞出身吐蕃贵族,是弃宗弄赞的得力助手,更是吐蕃王国一代贤相,他的后代子孙几乎左右了唐、吐之间的关系发展。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太宗因欣赏禄东赞,将其任命为右卫大将军,并且想把姐姐琅琊公主的外孙女段氏许配给他。

禄东赞推辞说:“臣在国中有妻子,是父母所聘,不能始乱终弃。而且我们赞普还没娶到公主,作为臣子我怎敢先娶。”

太宗听了这番话对他愈发敬重,想把他留在大唐,他却多次婉拒。由此也可看出弃宗弄赞治国有方,吐蕃内部凝聚力很强,能够留住人才。

正月十五日,太宗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完婚。得到消息的弃宗弄赞大喜过望,亲自率领仪卫远道出迎。

文成公主一行经由倒淌河(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日月山(位青海西宁潢源县西南),抵达黄河河源附近的柏海(扎陵海),与弃宗弄赞的迎亲队伍会合。

弃宗弄赞按女婿礼节拜见李道宗,他对大唐华美的衣物、仪仗非常羡慕,专门为公主修筑宫室居住,并仿照大唐贵族习惯身着绫罗绸缎来见公主。

吐蕃国民爱用红色染料涂抹面部,公主对此很反感,弃宗弄赞当即下令禁止。在与公主接触中,他也逐渐改变了猜忌暴戾的性格,变得温和文雅。为了加深交往,弃宗弄赞还专门派出王族子弟到长安国子监学习。

文成公主远嫁弃宗弄赞,在中国历史上是件影响久远的大事。吐蕃在此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大唐女婿自称,其赞普更换均要接受大唐册封。时至今日,弃宗弄赞、文成公主的画像,仍然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和不达拉宫内,接受人们的祭奠膜拜。

02 薛仁贵惨败大非川

弃宗弄赞达成所愿迎娶了文成公主,两国间交往日益频繁,进入了“蜜月期”。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六月,太宗病逝。弃宗弄赞派专使吊祭,并对即位的高宗表示祝贺与支持。高宗册封弃宗弄赞为西海郡王,让工匠刻下他的石像摆在昭陵以示褒奖。

紧接着,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弃宗弄赞也因病撒手人寰,年仅33岁。

弃宗弄赞嫡子早亡,国中拥立他年幼的孙子芒松芒赞即位,由宰相禄东赞摄行国事。

禄东赞为人豁达沉稳,统御有方,吐蕃在他的领导下更加强大,周边氐、羌等部落也慑服于他。由于他曾在长安住过,对大唐有感情,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两国仍然延续着良好关系。

而在大唐这边,高宗即位伊始就将他父亲所定“拓土为上”的战略发挥到了极致,不断向东、西两个方向拓展,先后多次出兵攻打西突厥,又从显庆三年(658年)开始,将战略重心东移,全力对付朝鲜半岛上两个不太听话的国家,高句丽与百济。

西南边防的空虚,不仅为吐蕃坐大变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还让刚刚平复的西突厥蠢蠢欲动起来。

看看地图我们会发现,位于雪域高原的吐蕃若想发展,必须先占据青海一带广袤牧场,然后以此为据点向周边扩张。不占据青海,吐蕃再强悍也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小邦。

龙朔二年(662年),唐将苏海政奉命讨伐龟兹(古国名),抽调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所部兵力共同前往。两位可汗原本就有嫌隙,阿史那步真借机诬称阿史那弥射造反,唆使苏海政设计将其杀害。(兴昔亡、继往绝两位可汗来历,请参看文尾链接《唐高宗三征西突厥,苏定方得胜凯歌还》)

不久,阿史那步真病故,西突厥陷入无主局面,在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的率领下叛降吐蕃,开始进犯大唐边境。

与之相呼应,吐蕃也向世居青海的吐谷浑展开猛攻。

两国各派使者到长安告状,都请大唐出兵支援。高宗因东部战事紧急,便索性和起稀泥谁也不帮。

所谓变乱必从内部生!吐谷浑一位叫素和贵的大臣,因罪叛逃吐蕃,把国中虚实如实告诉了吐蕃。吐蕃随即大败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携妻子投靠凉州(甘肃武威),恳求高宗让他搬往内地。

这下高宗坐不住了,慕容诺曷钵不仅是受到大唐册封的合法可汗,且其妻子弘化公主与嫁给弃宗弄赞的文成公主一样,同为宗室之女。这样亲的关系都不帮,显然说不过去。

于是,高宗诏令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右武卫将军独孤卿云、辛文陵等人驻守凉州、鄯州(青海乐都)防备吐蕃。

龙朔三年(663年)六月,高宗又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统一节制、调度各路兵马,支援吐谷浑。

禄东赞率军屯驻在青海湖附近,派使者论仲琮入朝,陈述吐谷浑罪行,并为新即位的赞普请求和亲。

高宗在小事上虽略显优柔,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与他父亲同样果决,毫不拖泥带水。他对禄东赞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做法深为不满,当即拒绝了和亲请求,安排左卫郎将刘文祥出使吐蕃,颁诏予以斥责。

见这招行不通,禄东赞退而求其次,于麟德二年(665年)正月,上表请求与吐谷浑和解通婚,但要求割让吐谷浑所属赤水河(青海省共和县南曲沟)附近土地做牧场。

赤水河位于青海湖以南,水草丰茂,是吐谷浑核心地带且毗邻大唐,高宗自然没有允准。

十月,高宗携皇后武则天赴泰山,组织建国以来首次封禅大典,四方属国均派人参与。在这件百年难遇的盛典前,一向以大唐女婿自称的吐蕃倒也没有再生事端。

转眼到了乾封二年(667年),吐蕃见大唐仍不表态,便开始搁置争议、闷头发展,接连蚕食了生羌部落所属十二州。这些地方均为羁縻州,本就可有可无。正要对高句丽发起总攻的高宗索性废除了十二州建制,默认了吐蕃的侵犯行为。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经过太宗、高宗父子历时近二十年的努力,终于荡平宿敌高句丽,将朝鲜半岛全部纳入大唐疆域。

与此同时,无人看管的吐蕃已经悄然成长为一个实力强悍的庞然大物。

他们在侵吞生羌十二州的基础上继续向西拓展,截至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又先后攻陷西域十八州,大唐所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安西四镇”全部落入吐蕃之手,渐有尾大不掉之势。

从东线战场摆脱出来的唐高宗感受到了危机,开始向西南边防调兵遣将,且一出手就是杀招!

四月初九,高宗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总管,发动十余万兵力讨伐吐蕃,同时收回吐谷浑故地。

薛仁贵虽出自名门望族“河东薛氏”,但自小家境贫寒,是唐太宗在辽东战场发现并提拔起来的将领,曾在天山平复回纥作乱时,连发三箭射死三酋,收降十余万叛军,军中称他“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堪称勇冠三军。

阿史那道真是击破薛延陀汗国的突厥名将阿史那社尔之子,郭待封则是为国捐躯的唐初名将郭孝恪之子,均为将门之后。

这套班底看起来豪华,体现了高宗的必胜信心。只是他忽略了一点,郭待封官职原与薛仁贵相同,这次却做了薛仁贵副手。他自恃名门,看不起薛仁贵这样的苦出身,对薛仁贵的话基本不听。

将帅失和,注定了这次远征将会沦为一出悲剧!

唐军进至大非川(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小憩,将要南趋乌海(青海玛多县东北)作战。

薛仁贵召集两位副帅部署任务,诚恳的说:“乌海地险路远,不利于大军行进。如果我们携带辎重缓慢前行,恐怕难以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不如请两位先带两万人在这里看守辎重,我率精锐倍道兼行。攻其不备,必可取胜。”

郭待封认为薛仁贵想抢头功,表面上碍于职务答应下来,等薛仁贵前脚一走,他也随即领军拖曳着辎重动身了。

薛仁贵在河口与吐蕃遭遇,挥师掩袭下吐蕃大败,薛仁贵乘胜进至乌海,派人通知郭待封会合。

可此时的郭待封早已擅自离开大非川,在沿途遇到了吐蕃二十万大军。这些推车拉马的后勤兵哪里是对手,只好扔掉辎重逃命。

薛仁贵等不到郭待封,又无粮可吃,不得已掉头返回大非川驻扎。

两次交锋,唐军动向已被吐蕃尽数掌握。宰相论钦陵迅速集结四十万兵力铺天盖地杀将过来,这支饥累交加的唐军再也无力抵挡,力战之下几乎全军覆没。

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率残部侥幸逃出。高宗诏令大司宪乐彦玮把三人绳捆索绑押送京师问罪,因功免死废为庶人。

论钦陵是禄东赞之子,禄东赞死后由他继任为相,与两个弟弟论赞婆、论悉多于勃论均以才略扬名吐蕃,为邻国所惮。

这次失利是大唐外战以来的首次惨败,唐军野战无敌的神话自此终结!

03 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非川惨败,高宗诏令宰相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专司防御吐蕃,战略重心也随之全面向西南倾斜。

咸亨三年(672年)二月,高宗下诏,将吐谷浑国民全部迁往浩亹水(今甘肃兰州永登大通河)以南。被吐蕃打怕的吐谷浑仍觉不够安全,继续向北迁移到了灵州(今宁夏吴忠)一带。高宗在他们居住的地方设置安乐州,让慕容诺曷钵做刺史,其原有疆域也自此沦为吐蕃版图。

四月,吐蕃使者论仲琮赴长安朝贡。高宗向他了解吐蕃风俗,他说:“我们国家贫瘠寒冷,民风纯朴粗犷。然而法令严整,上下一心,参决事务通常自下发起,对大家有利的就去做,因此才能保持长久。”

高宗用吞并吐谷浑、击败薛仁贵、进犯凉州的事责备论仲琮,他不卑不亢的回答:“臣只是奉命朝贡,您所说的事臣不知情。”

当时的大唐,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大国,说是万邦来朝并不为过。那些朝贡的藩属国使者在大唐皇帝面前哪个不是卑躬屈膝,吐蕃使者能以平等姿态回应高宗,自然是仗恃他背后有个强大国家。

高宗欣赏他的骨气,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厚赏了他,派官员黄仁素随他回访。

无数历史事件证明,若想赢得强者尊重,首先要有足够资本,否则只能遭人蔑视!

如果说吐蕃前期只是在蚕食大唐管控松散的羁縻地带,那么自仪凤元年(676年)起,强大起来的吐蕃开始觊觎大唐直管的富庶州府。

闰三月,吐蕃以青海为基地,进犯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贵德)、河州(甘肃临夏)、芳州(甘肃迭部)。

这四州的得失直接关乎河西走廊安危,如果被吐蕃所占,大唐与西域的联系将被彻底锁死!

身染风疾、经常头痛目眩的高宗,强撑病体下达了一系列指示。

他先是诏令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紧急调动兴州(陕西汉中略阳)、凤州(陕西宝鸡凤县)等关中府兵前出,充实前方兵力;又诏令工部尚书刘审礼、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率军征讨吐蕃。

仪凤二年(677年)五月,吐蕃攻打扶州(四川松潘)临河镇,擒获了镇将杜孝升,逼他写信劝松州都督(都督府位扶州)武居寂投降,杜孝升宁死不从。眼见大唐援军赶到,吐蕃扔下杜孝升撤军离去,杜孝升收拢余众继续坚守,被高宗提拔为游击将军。

八月,诏令宰相刘仁轨坐镇洮河军府(今青海贵德南),统一指挥各路唐军。

刘仁轨曾在白江口一役歼灭四万倭军名扬天下,高宗派他去,也是想借助他的声望镇住那些骄兵悍将,避免再次出现将帅不和的现象。

刘仁轨从能力上看没有问题,但他过于耿直,在朝中得罪了不少权臣。特别是同为宰相的李敬玄,死活看不上刘仁轨,只要刘仁轨在前方有所奏请,均会被他从中作梗阻挠。

刘仁轨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几次三番受到刁难让他起了报复的心。他知道李敬玄是书生一个从没打过仗,故意向高宗奏报说:“敬玄有大才,镇守西境非他莫属。”

李敬玄当然知道这是刘仁轨在阴他,再三推辞不肯前往。高宗愠怒的说:“仁轨如果需要朕,朕也会去,你怎好拒绝。”李敬玄不敢吭声,乖乖就范。

仪凤三年(678年)五月,李敬玄不情不愿的接替了刘仁轨,出任洮河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并代理鄯州都督,全权负责攻讨吐蕃事宜。

刘仁轨这事做的有些不地道,个人间的恩怨可以放到战后清算,把国家安危当作泄愤工具,不免有公报私仇之嫌。

九月十二日,李敬玄统率十八万唐军,与吐蕃宰相论钦陵在青海湖畔展开激战。工部尚书刘审礼带前锋深入敌后,不慎被困在低洼处遭到吐蕃围攻。李敬玄素来懦弱,竟然按兵不救,以至孤立无援的刘审礼被吐蕃生擒。

李敬玄得知前锋覆没,仓皇逃到承风岭(今青海省尖扎县一带),派人挖掘泥沟固守。吐蕃占据周边制高点,准备进击。

危难时刻,百济人黑齿常之挺身而出,趁夜带五百敢死队袭击吐蕃营帐。吐蕃全军溃散,将领跋地设率军撤离,李敬玄这才得以返还鄯州(青海乐都)。

工部尚书刘审礼被俘,是继薛仁贵惨败后,大唐对外作战史上又一个耻辱之最,即被生俘的最高官员。工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妥妥的省部级高官!吐蕃倒也没有为难他,但他最终还是因病客死他乡。

这次作战的伤亡人数《资治通鉴》没有提供,但从唐军还可成建制组织防守看,至少不会太惨。此战,唐军也并非一无所获,有两员将领表现突出,成了日后抗击吐蕃的中坚。

他们一个是黑齿常之,虽身为降将,但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绝地反击,改变了战场局势,避免了更大伤亡,是本战头等功臣。高宗拔攫他为左武卫将军,并兼任河源军府(治鄯城县,今青海西宁东郊)副使,常驻西南守疆。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进犯河源军,被黑齿常之率军,因功升任河源军府经略大使。上任后,他结合地形条件,在险要处修筑七十余座前后呼应的据点,又率军开垦了五千余顷农田,每年可收五百余万石粮食,使得遥远偏僻的河源军府实现了自给自足。

开耀元年(681年)五月,黑齿常之主动出击,在良非川(今青海湟源县以西)打败了禄东赞之子论赞婆,抢掠了他们的粮草、牲畜满载而归。

另一个是监察御史娄师德,他以文臣身份响应朝廷号召应募从军。李敬玄兵败,他收拢被打散的唐军士卒,使得唐军重新恢复了建制。战后,高宗派他出使吐蕃,与论赞婆在赤岭(青海西宁以西)会晤,说服了论赞婆撤军息战。高宗让他出任河源军府司马(相当于参谋长),并兼管屯田垦荒。

永淳元年(682年)十月,吐蕃再次进犯河源,娄师德率军在白水涧(青海省大通县西北)迎战,八战八捷,因功晋升为河源军副使。

有了这两员猛将的加持,吐蕃深感畏惧,近七年没敢再进犯大唐边境。

至于李敬玄,胆小怕死的他一天也不想在前线呆下去,多次以身体有病为由请求回朝,得到高宗允准。到了长安,他不好好在家休养,反而转悠到中书府处理政务。高宗见他那副悠哉游哉的样子哪像病人,想起被俘身死的刘审礼,一怒之下将他贬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刺史。

04 连锁反应,裴行俭三平突厥

吐蕃坐大,让日渐衰微的突厥王族又多了个选择,他们倚仗吐蕃势力,从大唐西、北两个方向席卷而来。

突厥与吐蕃相比,进攻没有特定方向,多为骚扰性、打秋风式的游击战。但唯其如此却更为讨厌,因为你永远无法判断出他下次会出现在哪里,破坏性虽不大、牵扯性却极强。

当初,唐太宗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无休止的骚扰,才发兵深入大漠消灭了他们。

几十年过后,突厥故态复萌。只是时过境迁,今非夕比。突厥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更像垂危前的回光返照;而大唐则犹如旭日当空,一派生机盎然。

调露元年(679年),自称西突厥可汗的阿史那都支与元帅李遮匐,勾连吐蕃进犯安西(治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高宗准备发兵征讨,吏部侍郎裴行俭提议:“去年吐蕃侵犯边疆,干戈尚未平息,怎可再行出兵!如今波斯国王病逝,他儿子泥洹师在我朝任职,不如将他护送回国,路上遇到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再设计将其擒获,可兵不血刃平复叛乱。”

高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册封泥洹师为波斯国王兼安抚大食(阿拉伯帝国)使,派裴行俭率军护送。裴行俭让肃州刺史王方翼做自己副手,即刻率队出发。

裴行俭,出自河东裴氏,父亲裴仁基、兄长裴行俨均为隋朝猛将。他与刘仁轨同属“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全才,经他主导开创的官员“张榜公示、铨注考察、计资量劳”选任机制,成为有唐一代永制。

七月份,裴行俭抵达西州。由于他曾在西州任职且官声不错,州府官员、百姓及邻近胡人部落都自发到郊外迎候。

裴行俭召集城中豪杰及胡人酋长,意气风发的说:“想当年我在西州,纵马弯弓十分开心。今天我想重温旧梦,诸位有谁能陪我一同畅游。”

这些人都争着参加,没多久就凑起了一支近万人的队伍。裴行俭将他们编队分组,抄近路浩浩荡荡向西奔驰。

他的一举一动早被阿史那都支所派斥候侦知,误以为他真是要打猎,便放松警惕不再戒备。

数天后,裴行俭在距阿史那都支部落十余里的地方停下。派亲信前往问候,无非是说些身体可好之类的闲话,并敦请阿史那都支过来见个面。

阿史那都支不好拒绝,只得前来拜见,结果被裴行俭抓获,暂送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看管。之后,又派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赶往李遮匐所在部落,抓获了李遮匐。

完成了任务,裴行俭让波斯王子自行回国,留下王方翼驻守碎叶城,自己押着两个囚犯返回长安。

裴行俭计策虽妙,但一向信奉谁拳头硬听谁话的突厥人并不服气。

十月份,单于大都护府(治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所属阿史德温傅、阿史德奉职两个部落反叛,找了个叫阿史那泥熟匐的突厥王族做可汗。都护府二十四州酋长纷纷响应,集结了数十万兵力。

高宗诏令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出兵讨伐。

萧嗣业也是百战名将,在多次取得胜利后产生了轻敌心理。一天,天降大雪,突厥趁夜发起进攻,萧嗣业毫无防备,仓皇拔营逃走。失去指挥的唐军乱做一团,在突厥骑兵的碾压下死伤无数。

花大智、李景嘉率步兵且战且退,返回都护府。事后,萧嗣业流放桂州,花、李二人也遭撤职处理。

击败了萧嗣业,突厥人接连进犯定州(河北定州)、营州(辽宁朝阳)等地。

如果说西突厥距内地遥远,那么这次突厥人可是打到了家门口,不由高宗不重视。

十一月初六,高宗宴请裴行俭,授予裴行俭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两个职务,派他出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与丰州(内蒙古五原县以南)都督程务挺、幽州都督李文暕合兵三十余万攻讨突厥。

裴行俭吸取了萧嗣业粮道被抄的教训,找来三百多辆大车,在每辆车中藏了五名手执陌刀、强弩的勇士。又派数百老弱赶车,伪装成粮队缓缓前行,并在沿途险要路段设伏,静待突厥劫粮。

突厥人倒很配合,果然蜂拥而至。老弱士卒扔下车辆一哄而散,突厥人也没查看拉上就走。到了一处水草丰茂的地方,他们解鞍下马停下休息。车中勇士猛然跃出,呼喝着连劈带射。突厥人惊恐万分仓皇逃命,又悲催钻进唐军预设的埋伏圈中,被斩杀殆尽。自此后,唐军粮车再未遭过抢劫。

永隆元年(680年)三月,裴行俭在黑山(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大破突厥,生擒阿史德奉职,伪可汗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所杀,割掉首级出降。

突厥的第二波叛乱,被裴行俭轻易平复。但突厥却像野草般顽强,你烧掉了它的叶,却烧不毁它的根。

裴行俭带着唐军刚刚离去,阿史那伏念又自称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连兵作乱。

开耀元年(681年)正月,裴行俭再次受命出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右武卫将军曹怀舜、幽州都督李文暕出兵讨伐。

唐军进至代州(山西忻州市代县)陉口,裴行俭派间谍离间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让两人互相猜忌,不敢合兵一处。

阿史那伏念也不是省油的灯,设计诓骗前锋将领曹怀舜,说他在黑沙(内蒙古武川县境内)驻扎。曹怀舜立功心切,只带少数精锐前出,结果扑了个空。

阿史那伏念把家人和辎重留在金牙山(今地不详),率军奔袭曹怀舜,在横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追上了他。唐军结成方阵自保,且战且退。双方激战一天,斗了个旗鼓相当。

无奈天不作美,突然刮起狂风。处在上风位置的突厥借助风势猛攻唐军,唐军阵脚松动。曹怀舜眼见不利,丢掉军队逃走。唐军随即溃散,死伤无数。

曹怀舜收拢散卒,用重金贿赂阿史那伏念,并擅自与其议和。阿史那伏念撤军北归,曹怀舜等人得以不死,归朝后被流放岭南。

再说裴行俭,当他得知阿史那伏念袭击曹怀舜的消息,立即派将领何迦密、程务挺兵分两路掩袭金牙山。当阿史那伏念兴高采烈返回营地时,发现已被唐军夺占,只得向北逃遁。

裴行俭派程务挺、刘敬同领军追赶,阿史那伏念被追的无路可走,只好把阿史德温傅抓起来绕路向裴行俭投降,并请求宽恕。裴行俭答应饶他一命,押着两人班师回朝。

十月份,朝廷组织了受俘仪式。宰相裴炎忌妒裴行俭功劳,挑唆高宗将阿史那伏念等人斩杀,高宗听信了裴炎意见,于十一月初一,把阿史那伏念等五十四名战俘斩于闹市。

以往,大唐在外战取胜后,对于被擒获的敌国首领大多授予官职,有的还让他们返回本国继续当王,从没有处死的先例。这才使突厥、薛延陀等强悍对手对大唐顶礼膜拜。这次杀俘,严重损坏了大唐形象。

裴行俭叹惜着说:“我个人失信是小事,朝廷无故杀降,恐怕今后再也没人敢降了。”遂以身体有病为由,不再出门。

此事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阿史那伏念被杀第二年,即永淳元年(682年)二月,西突厥阿史那车薄反,朝廷再次诏令裴行俭挂帅,只是还未出师,裴行俭就因病而薨。

裴行俭善于识人,由他所荐举的将领程务挺、张虔勖、王方翼、刘敬同、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后来都成了名将。

阿史那车薄被安西都护王方翼在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东伊塞克湖)所败。激战中一支流矢贯穿了王方翼臂膀,他咬牙将箭杆折断继续作战,平复了叛乱。

高宗召他入朝了解边防事务,见他衣服上仍有血渍,问他原因,他将热海之战如实禀报。高宗看着他的箭伤叹息不止。本想重用,可因王方翼是废后王氏近亲,只得作罢。武则天当政,把他流放崖州,忧愤而死。

十月,阿史那伏念的余党阿史那骨笃禄占据黑沙城(内蒙古武川县境内),建立了后突厥汗国,连年侵犯大唐边境,东西拓地万余里,一度恢复了以前的强盛局面。一直持续到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才在大唐与回纥的联合打击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大唐第三任帝王,唐高宗李治因病驾崩于贞观殿,军国大事交天后武则天处置。

高宗与太宗不同,太宗戎马一生,高宗长于深宫,对军旅之事并不精通。但他善于纳谏、勇于改过,能够在犯下过失后及时止损。大非川惨败,高宗通过一系列指挥部署迅速稳住了局势,防止了局面的进一步恶化,将唐、吐边防控制在河湟一带,后来的武周、玄宗时期也基本维持了这个局面。

总的看,在唐玄宗(含)以前,大唐国力强盛,牢牢将吐蕃势力钳制在河湟地区以外。安史之乱后,吐蕃乘虚而入,不仅抢夺了河湟,还曾在唐代宗时一度攻陷长安。但即便如此,没落的唐军在与吐蕃交战中仍胜多败少,多次在西川(泛指今四川省)击败吐蕃。

爆发于高宗时期的这次战争,给作战各方都造成了严重损失。据大唐统计,从调露元年(679年)九月至开耀元年(681年)近三年时间里,唐军共损失战马18万匹,可见战况之惨烈!

细数历朝历代每个盛世的背后,哪个不是建立在无数生命陨落的废墟之上,这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悲哀!但愿有一天,战争的阴霾能够彻底消散,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自由生长!

关于吐蕃的故事,本文先介绍到这里,后面有了精彩内容再随时分享。

附:《唐高宗时期吐蕃犯边情况统计》

唐高宗时期吐蕃犯边情况统计

时 间

事 件

龙朔二年(662年)

吐蕃攻打吐谷浑

乾封二年(667年)

吐蕃吞并生羌十二州

咸亨元年(670年)

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唐军在大非川惨败

咸亨三年(672年)

吐谷浑归附大唐,青海全境落入吐蕃版图

仪凤元年(676年)

吐蕃进犯大唐鄯、廓、河、芳等州

仪凤二年(677年)

吐蕃攻陷扶州临河镇

仪凤三年(678年)

李敬玄所率18万唐军大败,工部尚书刘审礼被俘

调露元年(679年)

突厥投靠吐蕃,叛唐作乱

永隆元年(680年)

吐蕃进犯河源地区,被黑齿常之所败

开耀元年(681年)

黑齿常之在良非川大败吐蕃

永淳元年(682年)

吐蕃进犯河源,数师德出击,八战八捷

弘道元年(683年)

唐高宗病逝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相关作品:

0 阅读:27

史海撷侃侃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