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雨湖区以营商环境优化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营”在当下“赢”得未来

湘潭在线 2025-02-12 09:55:49

“营”在当下 “赢”得未来

——雨湖区以营商环境优化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全媒体记者 付鼎臣 通讯员 周磊 刘海燕

前不久,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2024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表现优秀地区的通报,雨湖区榜上有名。

近年来,雨湖区瞄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以湘江科学城、湘潭大学城建设为契机,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以“五个一”为举措,将服务做到最好、最优,从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双化”实现“双提升”。

雨湖区是全省排名第二的科教资源集聚区,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地高校创新优势,由过去的“端茶送水”式服务转变为市场化专业服务,是摆在雨湖区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对此,雨湖区委、区政府带头学专业,定期勤拜访,更加注重专业思维的培养、专业团队的打造、专业素养的提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先后推动湖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湖南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雨湖基地、湘潭大学钠离子电池研究院等在雨湖区落地,并实现矿山装备产业集群升格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在市重点培育,楠竹山镇加速向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发展。

人才是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雨湖区始终按照新能源材料和电池、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定位,将人才视为“座上宾”,成立雨湖区首批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银发人才工作站,并利用105名“银发”专家牵线搭桥,推动湖南林特科技、超威等一批产业项目落户并开工建设,预计年产值5亿元以上。总投资12.46亿元的湖南大学水下电声转化综合试验场重大科研装置建设项目落地。同时,与王先友教授合作建设的钠离子电池材料研究院、朱利庆教授的北斗产教融合创新园己入驻雨湖高新区众创空间;与王海桥教授合作建设的矿山装备研究院,与王先友教授合作建设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中试基地正在筹建。

与此同时,雨湖区构建了“一中心、一公司、三平台”运行的链站融合模式,成功打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最后一公里”。该区成立了全市首个正科级科技管理服务事业单位雨湖区科技发展中心,组建了雨湖高新创新创业管理公司,打造了雨湖高新区众创空间、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潇湘要素大市场雨湖工作站等平台。目前成功推动雨湖高新区众创空间升格为省级,与湖南科技大学共建的3个雨湖基地已成功入驻。同时,先后举办产学研对接、政策宣传活动40余场,组织产销对接、政银企对接、创客中国等系列活动,成功承办全省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决赛,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孵化企业15家,推动成果转化14项。

数字经济是当前的大热门,是科技创新探索的主要领域。雨湖区依托湘潭大学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优势科教资源,提前谋划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成立数字经济领导小组,构建“一局一公司一平台N应用”总体构架,出台《数字经济工作实施方案》,助推海川数字挂牌运营。同时,以海川数字平台市场化、数字化运营为核心,围绕5G、IPv6、人工智能和新一代智算中心建设等重点领域,成功打造“千年雨湖”县域数字化治理运营平台,创新构建了2处新能源产业圈,成功举办湖南首届县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北京国际数据交易所在全国首批布点的四个地方“数据要素服务中心”之一。

为了持续提升服务效能,雨湖区加强了金融保障,推行“基金+信用贷+研发奖补”模式,在县(市)区中首批设立科创引导基金,并以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为抓手,做大贷款主体“白名单”,促成147家企业获得授信6.55亿元。加强政策保障,制定深化创新型区建设、促进开放型经济等政策,填补了国省市政策覆盖不到的领域。同时,加强服务保障,常态化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活动,建立项目转化、项目落地、重点项目推进的服务机制,实现项目闭环运行服务;完善“一个口径收发、一次性督办交办、一揽子解决”企业服务机制,整合涉企服务信息标准资源,打造企业服务直通车,推动域内高企存量100家,科小企业入库159家。

0 阅读:5

湘潭在线

简介:湘潭市委市政府新闻信息门户网站。在这里,读懂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