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启动党史的征集工作,跨度从中共建党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汇总所有的资料,统一定级和编纂。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部分高度敏感的材料,中央决定归入内库,只能高层内部查看,不允许对外公开。
此时的粟裕位居高位,被称为中共第一大将,是公认的无冕之王,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林彪都对他都表示佩服,称其尽打神仙仗。究其原因,粟裕在中国革命的战场上表现实在是太逆天了。
但即便如此,粟裕也只能查阅部分资料,而不是全部。粟裕首先查阅与自己有关的史料,当查阅到自己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那段史料时,粟裕再也忍不住,暗自骂出国粹,叹息道:“当年北上抗日就是一个幌子,全是阴谋,可惜了那6000将士的性命啊!当时自己真是太傻太真了。”
感叹完毕,回过头一想,粟裕很快放下心中隔阂,不得不承认当时这样的安排是别无选择,毕竟“慈不掌兵,义不经商,仁不当政,善不为官”。
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段历史,我们先从粟裕大将的生平讲起。
1907年8月10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二,粟裕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是落第秀才,多年的柴米油盐,早已没了诗和远方,只剩下小富即康的心理,他虽然把粟裕送去私塾读书,但目的仅是让他识字算数,然后回家管账,这样家里就可以少请一个账房先生,节省一笔工钱。

所以当粟裕读到15岁时,纵然成绩很好,家里也不允许他读书了,每天就负责记录,收入多少钱,支出多少钱,买菜买油买肉用去多少钱,分门别类详细入账,月底对账。
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读过书的粟裕心志高远,梦想仗剑走天涯,看看世界的繁华,于是在17岁那年毅然离开家乡到常德求学,入读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那时的湖南充满革命气息,粟裕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一笔昂贵的支出,在国民政府时期,中国老百姓90%以上都是文盲。粟裕这种会读书写字的人在那个时代显得特别弥足珍贵,加入革命后就被选拔到叶挺领导的24师教导大队,这意味着储备干部和潜在培养对象的身份。
粟裕参加的第一战是南昌起义,失败后跟着朱德、陈毅在包围圈中辗转千里、伺机而动,最后这支没有任何外援,内忧外患的孤军被压缩得实在没法了,在湖南待不下去了,秉承“分则弱,合则强”的原则,向井冈山进军。
上井冈山时,粟裕是2连的指导员,林彪任连长。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与林彪的平步青云不同,粟裕一直在原地“兜圈子”,在不同的连队担任连长,浴血沙场,而林彪已经成为红军第一纵队司令,按国军编制属于师长。
究其原因,粟裕不像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等不是在黄埔军校学习,就是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校留学,因此当这些人的军旅生涯起步就是军官时,粟裕只能做一个有梦想的大头兵。
粟裕的一生犹如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朝中无人,完全是靠个人能力和军功杀出重围的。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每次都是九死一生,手臂因接连两次负伤,伤上加伤,且当时医疗水平有限,最终左臂致残。
粟裕第一次负伤是南昌起义后,队伍在闽赣交界的武平一带遭遇地方民团的袭击,粟裕跟随排长负责断后,那时的他只是一名士兵。民团实力有限,很快被他们击退,但粟裕在战斗中头部颞骨被子弹从右耳上侧斜向打穿,鲜血止不住地冒出来。粟裕满头是血,昏迷不醒,排长以为粟裕不行了,不得不忍痛放弃,说:“粟裕啊,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不能管你啦”,说完卸下他的配枪后带上队伍走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粟裕居然醒来了,发现空无一人后,失血过多而无法站立的他,依靠顽强的意志和求生能力爬到路上。自救者天不负,正好有几名落单的战友过来,其中一人还是医务兵,替他清洗和包扎好伤口,搀扶着他一起上路找到大部队。排长看到他非常高兴,专门向上为他请功;

这一次后拉开了粟裕容易受伤的军旅生涯,这其实和他多次亲临一线指挥有非常大的关系。1929年在攻占宁都时,粟裕屁股被流弹打中,然后被迫趴着睡了一个多月时间……
1930年2月,粟裕在水南指挥作战时,部队久攻不下,他靠近前线指挥,一发迫击炮弹突然落在他身旁,炸得粟裕全身冒血,头上血肉模糊。紧急救治过程中,粟裕短暂的清醒了一下,还询问战况,示意部队:“不要管我,快追击敌人”,言罢又昏迷过去。这一次粟裕受伤更严重,足足治疗了三个多月。此后粟裕一直患有偏头痛,逝世后在骨灰中发现多枚黄豆大小的弹片,才知病因。
1930年6月,红军在井冈山发展良好,部队扩编,伤愈归队的粟裕被委以重任,出任红十二军第五支队支队长的位置,级别相当于旅长,下属两个团。在红军的前四次反围剿中,粟裕按照游击战宗旨,率领部队打得有声有色,把蒋介石当运输大队长,小日子过得那是一个滋润。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风云突变,毛泽东被剥夺指挥权,在王明、博古的胡乱指挥下红军屡败屡战,中央苏区由原来的纵横近千里,缩小到三百余里,周围敌人重兵压境, 并不断向中心区域进逼。
时间到了1934年7月,此时第五次反围剿的战争已经持续一年,形势雪上加霜,中央苏区的高层都明白,再这样打下去,所有人都要折在这里。
为了争取一线生机,红军决定战略转移,换个地方重新开始,这就是后来的长征。此时的红军陷入重围,整体转移谈何容易,稍微露出一点破绽,国军肯定从四面八方围上来,像狗皮膏药一样咬住不放。
为了减缓转移的压力,最好的办法是派出一支部队深入敌后,开辟第二战场,吸引火力,为苏区转移争取时间。霍去病就曾率领孤军在没有任何给养的情况下,深入草原杀得匈奴肝胆俱裂,但更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部队叫绝命师,基本上是有去无回。罗马帝国时期,迦太基人面对罗马强盛的兵锋,由名将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深入罗马腹地,一度搅得罗马帝国天翻地覆,但仍然难道兵败的命运。
为了师出有名,中央将这次出征定调为北上抗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央将粟裕所在的红七军团改名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补充了两千生力军,命令他们前往皖南,与方志敏领导的武装力量合编,在皖南建立抗日根据地。

当时的粟裕才27岁,一直在前线冲锋陷阵,根本没想太多,直到多年以后地位高了,看到了一份绝密文件,才明白事情真相。
北上抗日先遣队一共6000人,只有不到1300支枪,其他武器是梭镖、大刀等冷兵器。既然此行的目的是吸引敌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自然不能低调,沿途奉命频频主动出击,攻打县城。红军强于运动战,大打攻坚战的结果是沿途无一胜绩,待到达目的地时已经折损了一大半人马。
中央军队的装备尚且如此,何况是属于地方部队的方志敏,所以不久两军会合成立红十军团后,虽然全军士气高涨,然而在绝对实力和火力面前,一切都是空谈。
红十军团继续按指示北上,在到达安徽黄山的谭家桥附近,遭遇了王耀武的国军补充第一旅。这是国军正规军,粟裕和方志敏的意见是“敌强我弱不打,绕过这支国军,伺机先找民团和地方武装练手”。
拥有红十军团军事指挥权的刘畴西不同意,他非常轻视当时还未成名的国军将领王耀武,认为粟裕和方志敏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下令:“老子打得就是精锐”。
王耀武治军甚严,被偷袭后整支队伍并未出现慌乱,就地组织反击,结局自然是冷兵器占据主导地位的红十军团大败,折损了接近60%的人马,只能撤退,王耀武哪会放弃这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命令部队死死咬住。
红十军团面对追兵钻进了附近的南华山,山路崎岖,跑了整整天一夜,叫苦连天,部队从上到下都强烈要求停下休息和吃饭。作为参谋长的粟裕说:“不行,迟则生变,必须赶紧过山,过去了大家再休息。”
说不动粟裕,这些人找到军团长刘畴西抱怨,刘畴西倒是“体贴下属”,大手一挥,说:“太累了那就明天再走。”

粟裕和方志敏坚决不同意,认为部队滞留山上,一旦被敌人围困,补给全断,不战自乱。刘畴西认为一晚上的时间敌人不会那么快,三人争辩不休,刘畴西烦了,于是来了一招“调虎离山”,他让粟裕和方志敏带着800多人先行在前面探路,自己却趁机率领军团主力在后面休整。
粟裕和方志敏跑出怀玉山后发现刘畴西没有跟上了,这简直是猪队友,要气死了......无奈的方志敏只能回去催促,但刘畴西非常顽固,说:“部队休息好了才有战斗力,必须睡一晚。”
无奈的方志敏只能跟着他们一起睡,结果国军一个晚上调集了10个团的兵力将怀玉山上牢牢围困。红十军团没有补给,武器简陋无法下山和国军硬拼,受困多日后,食物和饮水断绝,不战自溃,全军覆没。
大部队覆灭后,粟裕这边没有任何退路了,只能继续往前冲。他带着最后的500残兵走到浙江,因为没有电台,成为一支没有后勤也没人管的孤军,只能打游击,结果这一打就是三年。实际上,恰恰是“万事不求人”的三年游击战,逼出了粟裕一身的才华。
部队刚到浙江时,由于国民政府多年的宣传“共产党是共产共妻”,老百姓闻风丧胆,吓得全部逃到山里,女的全部抹锅灰。
强迫村民下山肯定不行,一方面人手不足,一方面会适得其反。粟裕让部分红军化装成其他村子的村民跑到山上去,混熟后以下山找吃的为由离开,再次上山时,手里多了一个银元,到处宣传:“这是帮红军带路,红军支付的报酬。这支部队好啊,和国民党军队不一样,不打人不骂人。”
村民不管这是谁的军队,只要对他们好,有钱拿就行,于是开始为红军带路,交换食品、衣服,发现红军军纪严明、秋毫不犯,不强买强卖,于是很快放下戒心,全体下山,军民融洽。
开辟出根据地后,在治理上,粟裕搬来井冈山的那一套,打土豪分田地,牢牢抓住民心;军事上,粟裕在游击战的基础上,强调“奇谋”,不仅打得快也要跑得快,不给敌人打相持战的机会,而且要求什么战术和谋略都能用,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求能快速找到对手的七寸,然后狠狠来一口。
这就是为何解放战争中林彪和粟裕兵法泾渭分明的原因。林彪用兵谨慎,那是常年保卫中央机关,必须谨慎。粟裕用兵奇谲,那是常年在敌后作战,天天提着脑袋玩命,不能不耍诈。
粟裕在敌后越战越强,到了1937年9月,进城的探子突然回来报告:“城里到处在传共产党投降了,红军被国民党收编了。”
粟裕沉思片刻后,摇摇头说:“不可能,这么多年来国共两党已经打成血海深仇,国民党那边绝对不可能允许共产党投降的,肯定是抗日战争吃紧,国共合作了。
根据地消息封闭,粟裕完全不知道外面的变化。为了求证,他想出一个办法,化装成国军,亲自率队到附近龙游县溪口镇,找到镇长询问:“我们在山区剿匪,突然接到命令开赴抗日前线,想了解情况。”镇长说:“因为国共合作了,不用剿匪了,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开拔抗日了……”

粟裕听闻后泪洒战衣,终于等到回家的时候了。粟裕很快联系上延安党中央,中央震惊,没有想到粟裕居然活了下来,不仅如此,而且还活得很好。朱德听闻后大喜,亲自接见了自己的旧部粟裕,欢迎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