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文学课本上,许多被歌颂的人物固然在某方面有一些建树,直到现在依旧值得人品评点读,但是于个人感情问题上总是被人诟病。
特别是当新时代自由民主的风吹进了中国的大门,部分时代先驱从精神上开始舍弃老一辈的一些腐朽思想,其中最先被抛弃的旧俗之一就是包办婚姻制度。
在那个年代,抛弃原配另结新欢的文人数不胜数。
其中徐志摩、鲁迅等都对这种行为很不满,可惜每个人对于这件事的解决方式不同,后世对其看法也不同。
比如徐志摩嫌弃包办婚姻的张幼仪,还扬言要做离婚的第一人,但是他还是先后跟张幼仪生下了两个孩子。
他的一生有三个女人,每一个都轰轰烈烈,乍看很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可是也有很多人被辜负了。
金庸就对这位表哥的行为很不耻,在他的小说中有许多渣男的形象身上都带着徐志摩的影子。
所以,后世读者阅读徐志摩的作品时,感叹于他的才华,同时也对他的感情经历多有诟病。
而鲁迅作为一位一直存在于语文课本上文学家,多年来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身处那个年代,自然也难以避免被包办婚姻的命运。
不同的是,有人对他的感情经历感兴趣,却无人指责,也是他立身很正的缘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网上记录了他一生中两个重要的女人,分别是许广平和朱安。
关于这两位女子的标签却完全不一样,给许广平写的是“伴侣”,给朱安写的却是“妻子”,一个是他名分上的妻子,一个却无名无分。
乍看又是一个抛弃原配、另结新欢的故事,但是却无后人批判鲁迅的行为。
在鲁迅十七八岁即将毕业的时候,他的母亲看中了性格温顺的朱安,便做主给两个人订了婚,而鲁迅回家后才知道这件事。
作为家里的长子,鲁迅虽然不满意这桩婚事,但是出于孝道,他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朱安本就比鲁迅大两三岁,这时候已经算是老姑娘了,两家准备等到鲁迅毕业就晚婚,可是在这个时候,鲁迅拿到了日本留学的奖学金,不日就要留学了。
朱家觉得鲁迅有了出国留学的身份,对于朱安的身份也会有提高,所以也默认了这件事。
此时的鲁迅已经开始接受了新思想,但是对于爱情并没有什么执拗,再加上他是个出了名的孝子,临出门的时候,他只对朱安提了两个要求:
一是希望朱安放足;而是希望朱安可以到学堂里念书,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式思想。
当然,朱安两个都没有做到,一方面她的脚已经小了不可能变大,另一方面她觉得女子在学校上学有失体面。
一个人在新时代里飞翔,一个人却被落在了旧时代里,这段感情注定没有结果。
1906年鲁迅接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才知道是骗自己回家结婚,他也没有反对,像一个听话的儿子一样完成了结婚仪式。
根据记载,鲁迅第二天就搬出了房间,至于新婚夜到底发生了什么,观众不得而知,有人说鲁迅那天夜里用枕头捂着头默默哭了一夜。
新婚第四天,鲁迅就跟弟弟周作人一起留学日本了。
现代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段婚姻对于还不懂情爱的鲁迅是悲剧,对于朱安也是,从此她开始了为期四十多年的孤独的后半生。
鲁迅曾经向朋友说过对于朱安的感受:她是母亲给我的礼物,我会供养好这个礼物,爱情我是不知道的。
在这期间,鲁迅从绍兴搬到了北京,由于两个人一直过着无性婚姻,当然鲁迅身边也没有别的女人,他还曾经跟郁达夫说过:自己冬天盖薄被就是为了克制欲望。
身边好多朋友也知道鲁迅和朱安的事,劝他们离婚,但鲁迅担心伤了朱安的自尊。
同时他也预想到:朱安温顺又软弱,没什么谋生的手段,一旦他提出离婚,朱安很可能会走上绝路。
这段悲剧的婚姻基本是无解的,他们只能就这样“煎熬”的过下去。
鲁迅跟弟弟周作人不和,他决定搬出去别住,趁此机会,他问朱安:你是要留在这里还是回绍兴老家去,如果回绍兴的话,我会每个月向你邮寄生活费。
不知道朱安是否听懂了鲁迅的话外音,但她早已将古代三从四德等规训铭记于心,又怎么可能离开鲁迅回娘家呢?
她表示鲁迅搬新家身边肯定需要扫地、做饭的人,这些自己都可以做,想要跟着鲁迅一起搬到新家去。
言语之间,全是一个女子的委曲求全。
1925年,已经46岁的鲁迅与曾经的学生许广平相恋,两年后两个人住在了一起,但即便如此,鲁迅依旧保持初心,遵守供养朱安的责任和义务。
对方生病的时候,他会主动照顾,也会给予她所有的尊重,比如朱安的侄子想要来北京,她询问鲁迅的意见,鲁迅直接回复“可请太太自行酌定”。
言谈之间,只要在朱安在一日,她就是鲁迅明面上的夫人。
两个人之间有尊重、有关心,唯独没有爱情。
或许正是因为鲁迅行为坦荡,即便后来许广平跟鲁迅生了儿子,依旧孤身一人的朱安依旧对鲁迅的人品深信不疑。
她说:
看来我这辈子只能服侍娘娘(婆婆)一个人了,万一娘娘归了西天,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来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
这段婚姻无爱,但朱安提到鲁迅的时候,她说“大先生对我不坏”。
后来鲁迅去世,许广平依旧会每月给朱安寄去生活费,并且对朱安的身后事都做了妥善的处理。
与朱安不同的是,许广平是一个大脚的女人,接受过新思想新教育,她与鲁迅也是在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彼此灵魂交流,之后才相知走到了一起。
对于朱安,她从来没有敌视或轻视,并没有想过挤走朱安,稳坐鲁迅夫人的位置,她知道且了解对方的遭遇,便给予了对方所有的尊重。
其实仔细想想,也只有这样通透的女子,才是鲁迅真心爱着的人。
甚至后世有人猜想:如果当初朱安按照鲁迅的要求,走出去学习新知识新文化,或许两个人之后的发展会不一样。
但没有如果。
鲁迅是反愚民的先锋,偏偏朱安不小心做了愚民中的一个。
这三个人的故事里,从未有人指责过鲁迅的出轨,也无人指责许广平的夺爱,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都是心地坦荡的人。
在明知没有爱的情况下,鲁迅克制住了欲望,他更没有在功成名就、美人在怀的时候,丢弃原配,而是选择尽全力给予对方生活保障。
要说错,也是旧时代、旧思想的错,它把三个人牢牢绑在了一起。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