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老百姓对“断绝香火”的冷漠,让每个人都很惊讶!

箴视之见 2025-03-21 14:12:51

记得在去年年初,许多专家公开预测,认为2024年新生婴儿次数会激增,毕竟都想要“龙宝宝”。

不过随着数据公布,让部分朋友心头一颤: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954万。

什么概念?每天大约2.6万个婴儿诞生,而与此同时,2024年死亡人口1093万人。

综合数据来看,人口出生率为6.77‰,人口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

这是自2022年出现人口负增长以来,又一次明确的人口萎缩信号,但众人对这一现象出奇冷漠。

没有铺天盖地的恐慌,也没有涕泗横流的慨叹,甚至连网络上的讨论,都显得有些波澜不惊。

期间偶尔有几条评论冒出来:“少生点也好,还能宽敞点”、“都快养不起自己了,还生什么孩子?”

言语里满是戏谑与调侃,却让人隐隐感到心酸,难道“断了香火”的不孝消失了?

曾几何时,“无后为大”的观念如沉甸甸的铁链,将无数人束缚在婚姻与生育的轨道上。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放下这副枷锁,坦然接受家族血脉在自己这里画上句号。

看似是冷漠,实则是理性之选,因为生育不再是一种使命,人们更倾向于为人生而活!

原因一:观念转变

在父辈乃至祖辈的观念里,生育是一件“天经地义”之事。

农村老人常说:“多子多福,多劳多得”,毕竟身处于农业社会,劳动力就是家庭生存资源。

抵御饥荒、儿孙绕膝、疾病储备、养老送终……这正是传宗接代的意义所在。

李银河指出,古代社会甚至通过奖励政策刺激生育,因为“亡族灭种”的恐惧深植人心。

彼时,“多子多福”是理性计算的结果:一个孩子十岁能下田,养育成本极低,回报却立竿见影。

但新时代之下,“养老防老”观念已被淡化,过去追求的家庭劳动力需求,不再成为生育动力。

尤其教育成为阶层跃迁的核心路径,孩子的“质量”远胜于“数量”。

从胎教到名校竞争,一个孩子的养育周期被拉长至20年以上,成本飙升数十倍。

更重要的是,“香火”一词在年轻人眼中已渐渐失去重量。

在传统文化中,传宗接代不仅是家族的责任,还带有浓厚的宗族情感与伦理意义。

然而,现代社会强调的是个体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认为生育是“孝顺父母”的表现,更不会为了“延续家族血脉”而勉强自己。

特别为女性群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婚姻与生育,视为人生的“必然选项”。

如此时代观念变迁下,“香火断绝”的危机感,在年轻人心中几乎荡然无存。

一切正如某评论区高赞所言:人类几百万年了,还缺我这点香火吗?”

我想说,这不是冷漠,而是个体价值取向的改变。

原因二:现实压力

在我看来,观念转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实的重负让人们难以生育。

不少年轻人不是不想生,而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因为生育真的是“奢侈品”。

毫不夸张地讲,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动辄几百万的房子,月供就要上万,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关键这还只是大前提,再加上车贷、保险、交通等日常开销,每个月到手的钱几乎所剩无几。

更别提孩子出生后,从奶粉、尿不湿、再到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

许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甚至咬牙搬进学区房,每个月还贷压力直线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生育在年轻人眼中,成了一种“奢侈品”。

有人调侃:“生不起孩子,养不起梦想。”

曾几何时,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就已经开始为孩子的学区房打拼,而不是为人生的自由而努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职场压力,让女性的生育焦虑更为显著。

很多职场女性担心,一旦生孩子,事业就会面临倒退。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法律不是强调“不得歧视育龄女性”吗?

但现实中,很多女性仍然因为怀孕或生育,在晋升和薪资调整上被“隐性边缘化”。

另外,托育资源不足也是年轻父母不敢生的原因之一。

城市里,幼儿园名额紧张,保姆费用高昂,农村里,托育机构几乎空白,带娃全靠老人。

但很多老人上了年纪,已无力再带“第二代人”,这些问题,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生育意愿。

2024年人口数据公布后,关于“香火断绝”的讨论,再次被推上热搜。

有人感慨:“百年之后,家族就此消失”;

也有人淡然表示:“香火延续又怎样?没人记得曾经的你。”

事实上,这种冷漠并非真冷漠,而是一种理性的无奈。

唯有从根本上完成“松绑”,生育率才有可能迎来回升,目前各地育儿补贴也相继出台中。

至于“香火”与“传承”,在个体价值观变化的当下,也许终将成为一件属于过去的执念。

我是雨晴爸爸,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