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驾崩的那一刻,北宋的开国之君赵匡胤都未曾册立太子,因此最终给了其弟赵光义可乘之机。
储君乃国之根本,再说了即便其子年幼,但赵匡胤在位16年里,他的两个儿子也渐渐长大成人,总不至于一拖再拖;要想搞清楚其中缘由,还得看看五代时期的皇位传承所带来的后果。
后梁:开国之君朱温本想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可次子朱友珪却趁机发动叛乱,将其杀死。
后唐: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仅在位三年便死于叛乱之中;他生前并未立太子,最终后唐被李嗣源取代。
后晋:开国之君石敬瑭病重之际,将年幼的石重睿托付给宰相冯道,结果他却扶持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29岁继位,由于年轻气盛,他非要硬刚契丹,最终被契丹灭亡。
后汉:开国之君刘知远驾崩后,18岁的刘承祐继承了皇位;他在位三年,后汉便亡了。
后周:柴荣驾崩后,7岁的幼子柴宗训即位;由于储君年幼,赵匡胤最终取代了后周。
赵匡胤亲身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因此他明白早立太子并非明智之举;况且北宋建立之初,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年仅9岁,而四子赵德芳也才1岁。
他不是不想立太子,而是时机未到;因为立储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最终导致他没能立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江山还未一统,过早立太子很可能重蹈五代的覆辙。
其二,要是立了太子,等到其子长大成人,赵匡胤或许会被架空。
宋太祖不立太子,或许是想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虽然没有明说,但开封府尹加晋王的组合,明眼人都能看得明白。
因为后周的柴荣就是通过这双重身份的加持下登上的帝位,如今赵匡胤故技重施,说明他已经有意传位于赵光义了。
倘若跳过儿子而直接册立兄弟,赵匡胤很可能会面对大臣们无休止的劝谏,因此他不得不采取一种隐射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那就是“兄终弟及”。
起初赵匡胤有这种想法,但后来却变了,他还是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不然就不会有迁都洛阳的想法,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其弟赵光义的势力,但为时已晚,赵匡胤来不及为儿子铺路,便离奇驾崩,因此给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
遗憾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生前没有妥善安排好两个儿子,致使二人的结局非常凄惨。虽然北宋的皇位都是由宋太宗赵光义这一脉继承,但到了南宋时期,皇位最终又回到了赵匡胤后代手中,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儿子还小!怕主少国移!自己的皇位怎么来的他自己最清楚!老大刚死就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抢人家江山!如果立自己儿子会步柴家后尘
因为挂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