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凭借低成本、高性能的颠覆性技术迅速崛起,其AI模型不仅在全球下载量上超越ChatGPT,更以开源模式推动行业创新,甚至引发美国科技股暴跌。然而,这场技术革命却遭遇了美国政界的强力围剿——美国参议员乔什·霍利(Josh Hawley)提出的《2025年美国人工智能能力与中国脱钩法案》,将下载或使用中国AI模型定义为刑事犯罪,个人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企业罚款高达1亿美元。这一法案不仅震动全球科技界,更掀起了关于技术霸权、开源共享与数字主权的激烈辩论。
一、法案核心:以“国家安全”之名,行技术封锁之实
该法案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切断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联系,具体措施包括:
1. 刑事化使用中国AI技术:任何美国公民或企业下载、使用DeepSeek等中国开发的AI模型,将面临最高20年监禁(个人)或1亿美元罚款(企业),并需支付3倍赔偿金。
2. 禁止技术合作与转移:禁止美国机构与中国高校、实验室合作研发AI技术,违者可能被取消联邦资助或绿卡资格,非美国公民甚至面临驱逐出境。
3. 阻断技术进口:首次将“进口AI技术”纳入禁令范围,涵盖所有与中国相关的AI软件、硬件及知识产权,180天后生效。
美国政客声称此举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担忧DeepSeek的数据存储在中国境内可能被政府调用。然而,这一理由被广泛批评为“新瓶装旧酒”,与当年封禁华为、TikTok的逻辑如出一辙。
二、争议焦点:技术保护主义VS开源创新
法案一经提出,立即引发全球科技界的强烈反弹:
1. 扼杀开源生态:哈佛研究员本·布鲁克斯(Ben Brooks)指出,法案未区分风险等级,直接禁止所有开源模型共享,将终结全球协作的创新模式。例如,开发者无法确保开源代码不被中国实体获取,最终可能导致美国企业被迫闭源,形成技术孤岛。
2. 损害美国自身竞争力:纽约大学教授扬·勒昆(Yann LeCun)认为,DeepSeek的成功恰恰证明开源社区的活力。其文生图模型Janus-Pro以700亿参数开源,性能碾压OpenAI的DALL-E 3,且成本仅为美国同类产品的5%。法案若通过,美国企业将失去与全球最先进技术的互动机会。
3. 加剧全球技术分裂:企业家阿尔诺·伯特兰(Arnaud Bertrand)警告,法案将迫使中美AI彻底脱钩,形成“两个平行技术体系”。欧洲、亚洲国家可能转向中国开源模型,而美国则在封闭中逐渐落后。
三、深层动因:美国对中国AI崛起的战略焦虑
DeepSeek的爆发式增长戳中了美国的两大痛点:
1. 技术优势的崩塌:DeepSeek仅用美国企业1/10的算力实现同等性能,并通过昇腾芯片构建国产化闭环,直接威胁英伟达的GPU霸权。美国科技股的连续暴跌(累计损失超十万亿人民币)暴露了市场对本土AI竞争力的恐慌。
2. 地缘政治博弈:法案被解读为美国维护科技霸权的“绝望之举”。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回应,反对将科技问题政治化,并强调“封锁无法消除焦虑,合作才是未来”。而美国海军、NASA等机构以“安全风险”封禁DeepSeek,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冷战。
四、全球连锁反应:从数据隐私到数字主权
法案引发的争议已超越技术范畴,触及更深层的国际秩序:
欧洲的摇摆: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跟随美国封禁DeepSeek,但德国、法国科研机构仍积极接入其开源模型。欧盟内部对“依赖美国还是拥抱多元”的分歧日益明显。
发展中国家的选择:印度、东南亚国家虽部分限制政府使用DeepSeek,但民间开发者热情高涨。低成本、高性能的开源模型为其跳过技术鸿沟提供了可能。
数据主权之争:DeepSeek将数据存储于中国的合规策略,成为西方国家“数据本地化”要求的对立面。这场博弈可能重塑全球数据流动规则。
五、未来展望:技术民主化VS霸权围墙
美国的技术封锁看似强硬,实则暴露其战略脆弱性。中国通过开源生态与全产业链优势,正加速构建“国产AI闭环”。华为昇腾芯片适配DeepSeek模型、英伟达与亚马逊被迫接入其API,显示出市场对技术实用性的最终选择。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所言:“从华为到DeepSeek,美国禁令从未成功,因为好的技术是封不住的。”
历史早已证明,以围墙阻挡技术洪流终将失败。当美国政客沉迷于“数字冷战”时,全球开发者已用代码投票——截至2025年2月,DeepSeek开源模型的全球下载量突破10亿次,其中30%来自美国。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正如网友调侃:“未来美国人只能翻墙用中国AI,而全世界早已轻舟过了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