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千古疑云:跑来跑去的绵山

雨树披纷 2025-04-01 18:17:43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就是寒食节。如今,寒食与清明已融合,成为清明节俗,有的地方,清明节依然禁烟火、吃凉食。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出逃,逃亡他国。介子推随从重耳,度过了十九个春秋,历尽艰辛危困。

逃亡途中,重耳缺食,饥饿难忍,介子推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重耳充饥,可谓忠心耿耿。

后来,公子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做了君主的文公,“论功行赏”诸臣时,唯独忘了救命恩人介子推。于是,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跑到绵山隐居。

文公事后想起,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他不肯。文公纵火烧山,欲逼介子推出山。

介子推决意不出,母子相抱,焚死在枯柳之下。晋文公十分伤心,为哀悼他,令百姓在子推的忌日,不得生火,吃冷食。

这就是寒食节禁火习俗的由来。

尽管这个传说有后人渲染的成分,但介子推跑到深山隐居,却是事实。但他究竟跑到哪座深山去隐居呢?

后人为此让介子推在几座山上跑来跑去。

最早是跑到绵山,见载于《左传》《史记》。这里的绵山,也就是晋文公封号的介山。后据西晋人杜预考证,绵山位于西河界休,即现在山西省的介休市南。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等人支持这一说法。

但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在晋文公时代,介休地域还不属于晋国管辖,处在西北游牧部落狄人的掌控之下,介子推不会背着老母跑到异邦去隐居,晋文公也不可能用狄人之地封号介山。

他们据此推断:绵山不在介休。

到了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根据史料推论,否定晋人杜预的界休绵山之说,认为介子推跑到了翼城地界的绵山隐居,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翼城县南。

清代《翼城县志》里却记载:翼城的绵山,是一个纪念性的山名,是晋文公因为思念介子推,将一座小山改了名,也就是说,介子推没跑到我们翼城。

近人分析了晋文公时晋国的版图,根据清代《万泉县志》以及其他史料记载,认为介子推是跑到孤山隐居,这座山在山西省万荣县境内,当年就叫绵山。

有趣的是,山西省平定县也有一座绵山,又叫紫金山,山上遗留有介子庙。当地传说,介子推是跑到这座山上隐居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介子推隐身终老何处,其实并不重要。人们称颂的,是介子推有功不居、洁身自好的情操;铭记的,是他不图富贵、忠孝两全的高义之举。

这,才是人们寒食怀念介子推的原因。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