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拜之交”,到底是指哪八拜?有什么说道?中国人不能不懂

凡人侃史 2025-04-22 20:27:38

“八拜之交”,到底是指哪八拜?有什么说道?中国人不能不懂!

“我们常常听人们说‘八拜之交’,它通常被用来形容两家,或者是两个人的关系深厚。然而,你是否想过,这‘八拜’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是指哪八拜?

话说到这里,或许有不少看官朋友都会觉得是和古代“拜天地”,差不多的“拜”,但实际上却是天差地别。“八拜之交”之中的“八拜”,每一拜都代表着一个典故。

那么,你知道是什么典故吗?

第一拜:知音之交——典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就像琴音与心灵的桥梁,触动内心,根本不需要华丽的言语。在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知音之交”便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他们二人到底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俞伯牙是楚国的琴师,琴技高超,但琴音往往无人理解,令他感到孤独与迷茫。直到他遇到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之后,称俞伯牙的琴音如“惊涛骇浪”,这让俞伯牙深感自己找到了知音,心想终于有人能听懂他的琴音了。钟子期准确捕捉到琴声中的深意,让俞伯牙的孤独得以解脱,两人之间的友情因此加深。

然而世事无常,俞伯牙的知音钟子期,在早年生病最终早死,俞伯牙因为知音的死而悲痛欲绝,最后根本无法再奏琴音。失去知音的他摔碎了心爱的琴,痛感没有理解与共鸣的艺术失去了意义。

这段友谊虽然短暂,但深刻影响了俞伯牙,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寻找那些能够理解我们的人——他们才是最值得珍惜的知音,能在我们迷茫时给我们力量与方向。

第二拜:刎颈之交——典故

“刎颈之交”,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廉颇和蔺相如。当时赵国正面临秦国的巨大压力,国家的命运几乎是摇摇欲坠。

而蔺相如这个人,原本只是个文人,他的智慧和胆略远远超过了不少战将和文臣。他凭借一己之力,成功保住了赵国的国宝——和氏璧。

要知道,这个和氏璧可是秦国当时极其想得到的东西,可是蔺相如凭借巧妙的言辞和机智的举措,让秦国无功而返,赵国也因此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这个战功让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迅速上升,甚至超过了长期为国征战的廉颇。

可是,廉颇心里肯定不服了——他为国家拼死拼活,战功赫赫,结果一个文人凭着嘴巴就坐上了比他还高的位置。廉颇觉得这不公平,于是心生嫉妒,开始暗地里刁难蔺相如。

然而,蔺相如并没有跟廉颇针锋相对,而是始终选择忍让。他明白,内斗只会让赵国更加分裂,最终可能给强大的秦国可乘之机。

有一天,廉颇终于意识到,蔺相如并非无能,而是站在了国家利益的角度作出的选择。他深感愧疚,决定亲自去向蔺相如道歉,并带上了负荆请罪的标志——一根荆条。

蔺相如看到廉颇的真心,也没有再计较之前的恩怨,二人终于消除了误会,重新成为了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而俗话说,“刎颈之交”,也就是可以在生死之间毫不犹豫地互相信任和依赖,这种友谊可谓是千金难遇。

第三拜:胶漆之交——典故

“胶漆之交”源于东汉时期的陈重与雷义。

在东汉时期,有两个特别的朋友——陈重和雷义。他们的友情,真的是让人感动得五体投地,甚至成了“胶漆之交”的典范,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说他们那段不离不弃的故事。

陈重是个有原则的人,虽然他的背景并不显赫,但他一直秉持着高尚的品德。他被推荐做官,但他不是那种为了权力和地位什么都可以做的人。有一次,雷义因为某些原因遭遇不公,陈重为了朋友,宁愿放弃自己的一切,也要站出来为雷义说话,简直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典型。

而雷义呢,也没什么名利心,看到陈重因为坚持原则被贬职,竟然毅然决然辞去自己的官职,以示对朋友的支持。

而在此前,陈重是受举荐的官员,而雷义只是个普通人,这样的差距一度让他们之间产生过分歧。可是,他们俩都是直率的人,不会藏着掖着。最后他们终于明白,只有互相支持、互相理解,才能走得更远。于是,陈重和雷义的友谊便变得,如胶如漆,牢牢粘在了一起,彼此再也没有被撕裂的机会。

第四拜:管鲍之交——典故

第四拜“管鲍之交”又是讲的什么故事呢?说的正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经典友情传说,话说当时的管仲,家境贫寒,甚至连个像样的饭碗都没有。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鲍叔牙,家境殷实,地位显赫。按理说,两个人的差距应该很大,但鲍叔牙却看中了管仲的才华,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鲍叔牙不仅为管仲提供了资金,还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他。

管仲这个人呢,虽然出身低微,但脑袋灵活,智谋过人。在鲍叔牙的帮助下,他很快积累了经验,开始在政治和军事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最终,管仲凭借自己的能力,不仅帮助齐国一步步强盛,还为齐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便如此,管仲从来没有忘记鲍叔牙对他的支持。尽管两个人有时在决策上意见不同,但鲍叔牙始终站在他这一边,不离不弃。

鲍叔牙并没有因为地位高、背景强而轻视管仲,相反,他更加看重的是管仲的智慧和才能。在齐国的历史上,管仲虽然最终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人物,但鲍叔牙却甘心做他的左右手,毫无怨言。两个人的关系,不仅仅是合作伙伴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友情。

第五拜:舍命之交——典故

第五拜“舍命之交”,说的就是左伯桃和羊角哀这两位发小之间的故事。

左伯桃和羊角哀,他们俩从小一起长大,真的是谁都看得出来,关系那叫一个铁,心有灵犀。小时候,他们俩就约好了,长大了要一起去楚国找工作,改变自己的人生。

可天不遂人愿,没想到这一趟本该光辉灿烂的旅程,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差点让他们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场暴雪可不是一般的雪,不仅大,而且冷,冷得让人想直接躲进被窝不出来。两个人被困在了山里,没得吃,没得穿,冻得差点就不行了。那时候,身上穿的衣服早就湿透了,根本不够保暖,再加上肚子饿得像是要吃掉自己,日子过得真是每分钟都像是在考验生命极限。眼看着生死未卜,左伯桃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决定——他决定放弃自己,让羊角哀活下去。

你说,这个决定得多艰难。左伯桃把所有的干粮和衣物都留给了羊角哀,自己却走向了那刺骨的寒冷。羊角哀虽然知道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选择,可看到朋友为了自己牺牲,心里又怎能不感到愧疚呢?然而,尽管他心里痛不欲生,也只能接受这一切,眼睁睁看着左伯桃走进了寒冷的黑夜。

好在,羊角哀最终还是成功走出了大雪,来到楚国,在那儿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不错的职位。而且,他并没有忘记那份深厚的友情,回头之后,他不仅尽全力帮助左伯桃的家人,还在各种方面给予了支持。羊角哀一直牢记左伯桃的牺牲,报答当年那份生死相依的情谊。

这就是“舍命之交”的真正意义——为了朋友,不顾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第六拜:生死之交——刘关张结拜典故

第六拜“生死之交”,在历史上最为突出的例子便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桃园结义”。桃园三结义,之时,刘备关羽张飞发誓要共同进退,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死。

在刘备占据成都之后,关羽被东吴背叛了,最终关羽死在了孙吴之手。当时刘备可是气得不行,誓要为关羽复仇。然而当时的局势可不简单,东吴和刘备的阵营本来就有些矛盾,这回孙吴又在背后捅刀子,刘备当然要反击。

而张飞呢,二话不说,立马站在刘备那边,俩人打算一起走上复仇之路。

可惜好景不长,张飞最终也是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说起来,这兄弟俩虽然分开了,但那种义气并没有断。刘备的复仇之火一直没有熄灭,哪怕张飞已经死了,他也从未放弃对兄弟的忠诚与承诺。

后来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倾国之兵攻伐孙吴。无论生死,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的关系,才是最让人感动的“生死之交”。

第七拜:鸡黍之交——典故

第七拜,“鸡黍之交”,这个典故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传达的意义却是深入人心。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主角是范式和张昭——两位同窗。

二人从小一起在太学读书,彼此之间的友情不仅仅是表面的关系,而是那种深知对方心思,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真挚友谊。

有一次,临近分别时,范式邀请张昭来自己家做客,约定好再见面。大家可以想象,那时没有电话、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想见一面是多么不容易,尤其是在路途艰难、风雪交加的时候。

可张昭是个讲信用的人,他承诺过就一定会做到,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最终他依旧按时出现在了范式的门前。即使在途中历经了风雪和艰难险阻,他的决心和守信从未改变。

你知道,当时范式的母亲曾为张昭的安全担心,毕竟风雪交加的天气,谁也不能保证张昭能顺利到达。然而范式坚信张昭一定会如期而至,心里对这个朋友的信任与期待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他。当张昭按时到达,范式感到无比欣慰。那一刻,他们之间的友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朋友”关系,而是一种“鸡黍之交”,表现出深厚的情谊和绝对的信任。

由此一来“鸡黍之交”的典故便由此产生,鸡黍之交,不仅仅是范式和张昭之间的友情象征,它更代表了一种做人的原则——言而有信。

第八拜:忘年之交——典故

第八拜,“忘年之交”说的又是什么故事呢?

最为经典的案例便是,孔融和祢衡的故事,这两个人,一个是年少成名的才子,一个是大才初露的老前辈,年龄差距十几岁,但他们之间的友谊,超越了岁月和年龄的界限,堪称一段佳话。

话说孔融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不凡的才华,这让当时的祢衡看得眼前一亮。祢衡可不是一个随便和人交朋友的人,他心里一直有个标准,那就是要和那些有真才实学、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孔融一出现,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觉得这个小伙子不仅聪明,而且有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和孔融结为朋友。

尽管他们一个年纪轻轻,才刚刚踏入社会,另一个则已经是年老的智者,年龄差距不小,但在祢衡眼里,这些都不重要。他看重的是孔融的才华、思想,还有他那份不拘泥于年龄的独立精神。于是,两个人打破了传统的界限,建立起了超越年龄的深厚友情。

在那个时候,孔融能够得到祢衡的欣赏和支持,意味着他在一个资深的朋友眼中已经有了足够的认可。而对于祢衡来说,孔融的才气和思想,也让他重拾了当年年轻时的锐气和激情。这种互相激励、互相欣赏的关系,让他们的友谊愈加深厚。

“忘年之交”这一说法,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经典。

怎么样,上面就是给看官朋友们介绍的八拜之交,欢迎收藏,反复阅读,最后希望各位看官朋友都有一个生死之交的朋友。

1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