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副旅长重返插队地,谁想接待人竟是亲孙女

文化知趣者 2025-02-26 18:47:12

张志远清晨站在阳台上,看着院子里一片落叶缓缓飘下,心里感到一阵莫名的失落。

一个月前,他正式从部队副旅长的职位上退休,可是退休后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中那么轻松自在。

家里空荡荡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外地搞工程,一个跑到国外,平时只能通过视频电话交流。

日复一日,张志远感到自己像一棵被掏空的老树,根还在,可枝叶全没了生气。

重返黄河乡:一段尘封的回忆

某天,张志远在整理柜子时翻出了一个发黄的老旧笔记本,里面一页页歪歪扭扭的字迹将他一下子带回了四十多年前,那段让他难以忘怀的插队岁月。

年轻时,他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插队,去了一个名叫黄河乡的地方。

那里村子穷得叮当响,喝水全靠积雨水的泥塘,水里青蛙、水虫漂着,喝一口又腥又涩。

当时,村里有个最热心的大婶叫林大婶,她将张志远视如己出,照顾甚是周到。

她总说:“志远啊,咱这地方穷,但人心不穷。”这些话至今回荡在张志远心头,仿佛就在昨天。

退休后的日子里,张志远一直想找个地方走走。

翻阅着一本陈旧的笔记本,一串名字映入眼帘,黄河乡勾起了他的思绪,让他突然决定回那里看看。

幸福渠的故事:那年我们一起修的水渠

坐上开往安北市的火车,张志远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四十多年前。

那时的他刚刚高中毕业,被分到黄河乡插队。

村里缺水,他提议修一条引水渠,把邻村的河水引过来。

村民们对他的想法十分支持,尤其是林大婶,拍着胸脯说:“修吧!

只要能让乡亲们喝上清水,拼了命也得干!”

于是,村民们齐心协力,一干就是半年。

就在通水前夕,林大婶的儿子林小满搬石头时不幸滑进河里,等被救上来时,已经没了气。

林大婶抱着儿子痛哭,但她坚强地坚持到了最后一天。

幸福渠修成时,她站在渠边抹着眼泪说:“小满走了,可他没白走……”

回忆起这些,张志远的眼眶红了。

意外重逢:黄河乡的暖心时光

抵达安北市后,张志远又乘大巴前往黄河乡。

路上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导游姑娘林珊,她告知张志远,现在的黄河镇已经完全焕然一新,老槐树、幸福渠和祖辈留下的祠堂都成了景点。

听到幸福渠三个字,张志远大脑猛地一震,这可是他亲手修建的水渠。

林珊还告诉他,如今的黄河镇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来参观,幸福渠已经成了镇里的重要景点。

来到村口,看到原先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坑洼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村口的小河也成了景观河。

站在幸福渠前,看到石碑上刻着自己的名字,张志远感慨万千。

这时,祠堂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志远,是你吗?

转身看到拄着拐杖的林大婶,张志远激动得喊出声:“林大婶!”多年未见,林大婶依旧如昔,眼里透着泪光。

两人聊了很久,林大婶说,她一直惦记着他,终于等来了这一见。

未完的情缘:林珊的身世之谜

第二天,林珊带张志远去村里的老祠堂参观,走到一半,她突然停下来问:“张爷爷,您认识林小满吗?”张志远愣住了,不知该如何回答。

林珊继续说道:“我奶奶说,您救过他,您是我们家的恩人。”瞬间,张志远感到心里翻江倒海,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傍晚,林大婶拄着拐杖走过来,有些神秘地说:“志远,我还有件事没告诉你。

大满他……后来留了个孩子。”张志远吃惊地睁大眼睛:“林珊是……”林大婶点头:“是啊,她是小满的后人。

当年你修幸福渠,救了我们一家人的希望。”听到这话,张志远鼻头一酸,眼泪悄然滑下。

回程的火车上,张志远看着窗外的风景,想着林珊的那句话:“张爷爷,您以后要常来啊!”列车轰鸣,带着他远离黄河镇,但他的心却留在了那个他一辈子难忘的地方。

这次回乡,不仅让张志远重拾了年轻时的记忆,更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人情的厚重。

他知道,不管时光如何流逝,只要心中留有牵挂,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希望和意义。

这也是他这次重返黄河乡最大的收获。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