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牢记:1不碰,2要躲,吃3样,做4事,老传统别大意

觅珍餐饮 2025-04-04 14:50:36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节,南方很多地区都是天气晴朗,在这样的晴朗日子里,更适合举行扫墓祭祖等活动。

清明节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还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节假日,清明节三天小长假来袭,很多人都想要带着家人去旅行一番。

其实清明节有很多的传统和禁忌之事,今日清明,牢记:1不碰,2要躲,吃3样,做4事,老传统别大意。

一不碰:不碰贡品

清明祭祖时,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贡品供奉祖先,这些精心挑选的食物和物品承载着后人对先辈的思念与敬意。

在传统观念中,贡品一旦摆上供桌,便专属于祖先享用,不能去抢着吃贡品,触碰贡品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甚至会影响家庭运势。

二要躲: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却也带来了春季特有的健康隐患,老传统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两躲":躲柳絮花粉和躲蚊虫叮咬。

1、要躲柳絮花粉:清明前后,柳絮纷飞,花粉弥漫,容易引发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等等,这个季节应减少在柳树密集处停留,外出可戴帽子、口罩防护。

2、要躲蚊虫叮咬:清明时节雨纷纷,湿润的环境使蚊虫开始活跃,清明踏青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物,避免使用香味浓郁的化妆品,这些都能有效减少蚊虫侵扰。

吃三样:

清明食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青团、清明螺和馓子这三种时令美食。

1、吃青团,又称清明粿,碧绿如玉的外皮由艾草汁或麦青汁和糯米粉制成,包裹着豆沙、芝麻等甜馅或笋丁、肉末等咸馅。

宋代《岁时广记》就有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谓之寒食粥。"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2、吃清明螺,老话说:“清明螺,赛肥鹅",清明前后的田螺肉质最为肥美,营养价值高,老女老少都适合吃。

尤其是浙江,湖南,江西一带素有清明吃田螺的传统习俗,将田螺抓回来,吐干净泥沙,然后爆炒、酱焖、上汤等做法都能展现这道春季美味的独特魅力。

3、吃馓子,这是一种油炸面食,形似金丝缠绕,酥脆可口。

古时寒食节禁火,人们提前准备好这种耐存放的食品,《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馓子的制作方法,可见其历史渊源。

做四事:

1、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早在唐代,清明扫墓就已蔚然成风,如今每逢清明节,人们也会遵循古老的传统习俗,进行扫墓祭祖。

2、踏青,古称"探春",是清明时节感受自然的重要方式,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谓之'踏青'。"

清明节时,春光明媚时,与家人朋友漫步郊外,欣赏桃红柳绿,不仅愉悦身心,也符合春季养生之道。

3、吃清明蛋,逢年过节吃鸡蛋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清明节吃的鸡蛋名为“清明蛋”,清明蛋的做法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地方是蒸着吃,有的地方进行水煮,不管是哪种吃法,都是非常美味的。

4、放风筝,古代称为"放晦气",人们将烦恼写在风筝上,放飞后剪断线绳,象征厄运远离,今天,放风筝更多是一种健身娱乐,仰望翱翔的风筝,舒展冬日蜷缩的筋骨,别有一番春日情趣。

清明习俗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习俗的形式可能改变,但其精神内核依然鲜活,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将老传统焕发出更多的新活力。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点赞点推转发走好运,愿你有始料不及的运气和突如其来的欢喜。 本文由餐饮新纪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欢迎留言评论,收藏与转发,你的每一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餐饮新纪元全网文章阅读量突破5亿,如果你对餐饮业感兴趣,热爱美食,喜欢创业,有想法有梦想,那不妨关注我们,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解读餐饮创业、分享美食。

有更精彩的观点讨论,欢迎大家私信我,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