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路,乐在其中;生活点滴,珍惜每刻。
我是黄小萝,两娃妈妈,高校教师,爱好文学,点击右边“关注”,每天给您分享美文。
当我的朋友小林用三部手机调试她难得做的一次精致早餐的滤镜时,
故宫保洁员堆的惊艳四方的雪人正在融化,
——这个荒诞的对比,
让我想起人民日报的这段话。
别把发朋友圈当作一项任务,一定要“精致”“出片”“9宫格”。把朋友圈当做记录生活的电子日记本,在享受生活的时刻顺便发朋友圈,再小的事都值得被庆祝!
如今的我们,也许正在经历一场集体审美PUA:
某书教我们摆拍、摆盘,
某音教我们修图、运镜,
却没人教我们如何面对原始相机里,
那个有皱纹、有暗沉、有痘痘的自己。
一、滤镜牢笼:一场精心策划的集体幻觉三八妇女节单位组织女性同胞们去爬山、摘草莓,拍集体照的时候,
不知谁大声喊了一句:“别忘了加美颜呀!”
一众女人大笑,随后一片赞同声。
那一刻,我想起了叔叔的婚纱照。
大学的时候,18岁的我有幸在叔叔家照顾过一岁多的小堂弟,
当时小堂弟指着他爸爸妈妈的婚纱照,问:
"姐姐,我爸爸为什么要和一个漂亮阿姨照相呀?”
我大笑,的确,婶子的这张照片P过头了,亲儿子都认不出来了。
国内图片社交软件in发布的《女性拍照指数白皮书》显示,
每五个女性用户中就有一个每天花费30分钟修图。
我的朋友圈也是充斥着精修图,有次我看到了我和朋友的合照,
看了半天,认出了“惊为天人”的我。
我竟不知,在强大的滤镜下面,我如明星一般闪耀。
相比于明星一般的我,似乎,我更喜欢真实的自己。
有细纹、有黑头,即使是卡粉也是不一样的我。
现在的社会,滤镜困出了无数人。
某音上美若天仙的网红美女离开了滤镜,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你我,甚至不及素颜的我们。
朋友聚会,本该沉浸在快乐之中的我们,也许为了镜头下的完美不停摆拍,
是有了“不真实”的完美,但也彻底忽略了真实生活的温度与质感。
在这场精心策划的集体幻觉中,我们逐渐迷失了自我,忘记了生活本来的模样。

幸好,现实生活中,也有一群人,他们不会被滤镜绑架,活出真实的自己。
王志珍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
她在2023年12月参加《开讲啦》节目录制时,她的鞋跟因年久老化而破裂掉渣,
现场出现了一些黑色物体和碎屑。
王院士并未察觉,直到主持人撒贝宁弯腰捡起一块黑色残渣,
王院士才发现自己的鞋跟掉了,有些尴尬。
撒贝宁也感觉震撼,他说:
“我才知道,一个科学家在乎的是什么,我才知道以前我们听到的所有那些故事,
什么一个科学家准备了七套一模一样的衣服,
是因为他每天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去挑衣服上,我们都觉得那是传说。”
我很欣慰央视的节目组没有把这段剪掉,
而是大大方方地向世人展示中国的科学家们真实、朴素的一面。
去年暑假巴黎奥运会上,我看到了跳水皇后郭晶晶,依旧自信大方。
比起动辄背着几百万包的明星,我更欣赏这位嫁到了豪门,
却敢扎2块钱的发绳,在菜市场拎着朴素的塑料袋,也会在地摊上买东西的奥运冠军。
当别人问她廉价发绳的时候,作为豪门儿媳妇,她很认真地回答:“它就是两块钱呀。”
让人意外的是,郭晶晶拎的“菜场同款”的塑料袋销量竟因此暴涨300%,
或许,这也是人们对郭晶晶这样真实生活态度的一种支持。
大学的时候,我学过一篇关于“流行”和“经典”的英语文章,
去年流行紧身的鲨鱼裤,今年却流行了宽大的阔腿裤,
当我们还在美颜相机里面不断修饰自己面容的时候,
长城上的每一块砖头、故宫里斑驳的红墙、甚至偏远地区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歌谣,
似乎都在诉述这经典的永恒。
请记住,真正的永恒,就静静地在那里,从来不需要滤镜加持。

这两天刚看完陈海贤老师的《重新找回自己》,
里面提到有时候人可以“当一次废人”,其实他不是让我们消极躺平,
而是想通过这样来打破对“完美自我”的执念,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是一种成长。
在这个追求完美的时代,不完美却意外地成为了流量的密码。
某音里面自嘲自己黑、短、丑,或者是分享自己翻车的无数瞬间的博主,
在分享自己尴尬瞬间的同时,意外收获了无数点赞与关注。
某号里面我看到痛批自己不是一个完美妈妈的视频,收获了很多网友的暖心安慰。
真实的,反而是更加动人的,这就是不完美的力量。

或许我们该学学苏轼,把寒食节的冷灶灰烟,写成天下第三行书;
学学敦煌画工,让剥落的金箔与氧化的朱砂,讲出动人的故事。
在这个被滤镜绑架的时代,请大胆一点,敢以真实的面目面对世界。
因为,真正的美丽,从来都不需要修饰;
真正的幸福,也从来都不需要伪装。
让我们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在真实中寻找美好。
喜欢就点个赞吧,与君共勉。[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