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被毁之后,再无皇帝陵被挖。吴晗、郭沫若将永久钉在耻辱架上

从南谈历史啊 2024-09-20 19:10:36

三十年代,当清华学生吴晗被问道:“如果由你来选择,将会挖掘什么古迹”时,他毫不犹豫的说:明十三陵。

多年以后,吴晗成为了北京副市长,终于可以完成当初的梦想。

吴晗将目光投放在了明成祖朱棣身上,他要挖朱棣的陵寝--长陵。

1955年,吴晗给郭沫若写信道:“郭老:发掘长陵事,应和各方面谈。请拟一份稿件上报,请你领衔。”

一份郭沫若、吴晗等人联名的《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由陈毅老总送到了周总理处,又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要挖长陵的消息一经传开,就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等,都认为时机不够成熟。

最终,吴晗、郭沫若挖了掘开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明定陵。

北京副市长,为何要挖明十三陵?

1958年,吴晗、郭沫若等,向世界郑重宣布:“明十三陵中明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那么,吴晗、郭沫若为何一定要挖十三陵?定陵被挖后,造成了哪些破坏?吴、郭二人又是什么关系?两人的结局又是如何?

1969年吴晗、袁震夫妇去世后,他们的养女吴小彦悲怆的回忆道:“他们一生不同纱帐,死也未能共穴。”

两人去世不久,吴小彦就变得精神错乱。

她蓬头垢面的游走在大街上,逢人就问:“人要是死了,还会流泪吗?”还总是絮絮叨叨的说:“爸爸没有死,那天我还看见他了。”

应该说吴晗是个苦命之人,他原本家世显赫,又通过自己努力考入了清华大学,并留校任教。

后来,他认识了罹患肺病、骨癌、子宫肌瘤的袁震,从此生活变得异常拮据。

两人没有夫妻生活,所以也没有亲生子女。

可以说,学术就是吴晗的精神支柱。

当初,吴晗考进清华时,校方让他在国文、英文、中史等十余门课程中,“任选一门”。

吴晗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历史,成为蒋廷黻的门生。

不过,胡适才是吴晗真正的老师。

胡适写信推荐吴晗当工读生,专修明史,自此吴晗就成了明史学者。

1934年毕业留校任教,专讲明史。颇受顾颉刚、胡适、傅斯年等提携。

1937年起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1943年7月,在昆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从这一刻起,他与胡适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西南联大停办后,吴晗又回到了清华任教。

1948年秋,吴晗奔赴解放区西柏坡,还见到了毛主席。

吴晗与毛主席一见如故,两人就《朱元璋传》促膝长谈,后来,吴晗还经常给毛主席写信。

所以,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吴晗都坚定了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值得一提的是,吴晗曾多次去信,让胡适留在大陆,不要跟着国民党乱跑。

而且,吴晗还承诺,可以推荐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兼北京图书馆馆长。

不过,胡适并没有领情,最终走上了一条错路。

至于吴晗,则在1949年1月参加接管北大、清华的工作。

当年11月,吴晗出任北京市副市长,与彭真成为搭档。

吴、郭之交,为闻一多伸冤,为武则天翻案

吴晗与郭沫若的交情,始于1945年6月。

当时,郭沫若应邀出访苏联,在昆明见到了吴晗,两人相见恨晚,对史学和当时的文坛,都有着相似的见解。

真正让吴晗、郭沫若交心的,是1946年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伪“政协”。

郭沫若、李公朴等30多人作为各党 派和社会贤达代表出席会议,却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毒打。

郭沫若被打得眼镜落地,额角 红肿,又被推倒在地,用脚击踢。

消息传到昆明,吴晗和广大师生非常愤慨,并在春城举行抗议,吴晗振臂高呼要求国民党“取消特务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当年7月,民主斗士闻一多、李公朴被国民党杀害后,郭沫若、吴晗更是义愤填膺。

郭沫若发报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国民党特务能毁灭李、闻的肉体,但不能抹去李、闻替中国历史增添的光辉,中国人民需要和平,再没有比今天这样迫切了!”

而吴晗也相继发报了《哭一多》、《哭公仆》声讨国民党。

“他们如一头发怒的狮子,大吼了!喊出人民的苦痛,他指出解救的方法。”文章最后说:“我要含泪奉告一多先生在天之灵,激起的不是千百个,而是以万计、百万计的全中国人民!”

接着,吴晗与郭沫若合作,积极为闻一多讨要稿费,安顿闻一多的家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吴晗和郭沫若同在北京任职,过往甚密。

“为武则天翻案”,正式两人合办的第一件大事。

郭沫若认为,根据儒家的正统观念,曹操篡汉是大逆不道,是白面奸臣,而武则天则是女人当皇帝,违反了懦家的道德观念,但他们都为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不应被历代卫道者所唾 骂。

因此,郭沫若着手创作《武则天》、《蔡文姬》等剧本,重塑大家对武则天、曹操的认知。

对此,吴晗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

他说:“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对她所处的时代起推进作用的人物。但是,由于封建礼教作怪,她被不少卫道的‘正人君子’们所唾骂,名誉不好。其实,这都是诬蔑,不实之词,但封建道统却使一千多年来,特别是宋以后的人们不敢正面评价武则天,不敢推翻封建道统为武则天堆积的种种罪名,甚至在新中国建立后多年,人们还不敢谈武则天。”

所以,吴晗决定“讲几次(武则天),(为郭沫若)打打气。”

总结而言,吴晗、郭沫若都是历史学者,两人有着共同的史官,共同的志向,可谓志同道合。

为何挖完定陵,再没挖过皇帝陵寝?

1955年身为北京副市长的吴晗,提议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即朱棣的陵寝。

在征询了几个专家的建议后,吴晗决定邀请郭沫若“共襄盛举”。

对此,郭沫若当然是“完全赞同”。

郭沫若曾多次说过,丰富的地下文物正等待着他们的子孙来发掘呢。

所以,郭沫若、吴晗等人请求挖掘长陵的联名报告,先后送到了彭真和陈毅、周总理的案头。

为了确保顺利进行,郭沫若、吴晗等五人,还给周总理上了一封联名信,表示:“长陵规模最大,地面建筑也最为完整…埋藏在地下的宫殿,今天如能使其重见天日,开放为地下博物馆,安装电灯供人参观…墓内的历史文物,开放后照原来陈列式样,就地保存…我们建议开发长陵地下宫殿,由科学院和文化部组织人力,进行工作。”

还没等周总理同意,各方就传来了反对的声音。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吴晗的同学,考古所副所长夏鼐。

夏鼐表示,长陵已有600余年史,很可能地层已发生变化。

而且,当时的技术落后,一旦文物见了氧气,很有可能被毁坏,贸然发掘是会出问题的。

主管全国文物工作的郑振铎,也找到郭沫若、吴晗表达了他的反对意见。

综合各方面的看法后,吴晗决定顾全大局,放弃了发掘长陵的初衷。

不过,作为明史专家的吴晗,还是希望能发掘其他一个陵。

思来想去,吴晗把目光放在了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之上。

定陵的地宫规模虽然不及长陵,但它历经多年苦心打造,对于研究明史也是意义非凡。

何况,先挖定陵,就能可以为之后挖掘长陵,积攒经验。

定陵的发掘工作就十分顺利,很快就进入了墓室,里面的金银珠宝、名贵字画不计其数,墓室中间就是万历皇帝与两个皇后的棺椁。

首次进入帝王陵的郭沫若十分兴奋,却忽略了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工作,让众多考古人员赶紧将这些珍贵文物搬回博物馆,人来人往间,考古现场变得异常混乱。

定陵中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和书画,在地下封闭的环境中保存了数百年。

由于环境稳定,它们的状态原本较好。

然而,出土之后,迅速接触到大量氧气,发生了严重的氧化反应。

比如万历皇帝的龙袍,刚出土时金黄闪耀,颜色鲜艳,但很快就发黑变碎,无法修复。

其他丝织品也从颜色鲜艳变得乌黑暗淡,开始迅速腐烂、碳化。

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三口棺椁,都是由金丝楠木制成,制作精良且宽敞。

不知怎的,这些棺椁,竟然被别人捡走,有些做成了家具,有些改成了自用的棺材。

而且,那些陪葬器具,也技术限制和经验不足而被氧化。

很多金银器、珐琅器等陪葬器具在出土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对于耐久度较高的珐琅制品、木制品和陶制品等,在存储过程中由于保护不当等问题,也遭到了破坏,大量藏品无法被修复。

有了明定陵的悲剧,怎么可能再允许他们挖掘其它的皇帝陵寝,朱棣的长陵算是保住了。

吴晗后来的命运,就像定陵一样。

1969年吴晗去世,不久他的夫人袁震也紧随而去。

参考文献:

苏双碧.郭沫若与吴晗的诚挚交往[J].百年潮,1999,(01):40-44.DOI:10.16624/j.cnki.11-3844/d.1999.01.008.

方竟成.吴晗发掘明陵信件考[J].北京观察,2002,(12):58-61.

陆奇.试论郭沫若、吴晗与民族解放、国家建设及学术研究的情缘[J].黑龙江史志,2016,(04):16-24.

3 阅读:888
评论列表
  • 2024-10-05 20:46

    郭差评

  • 2024-10-20 14:09

    就该挖,死了还要拥有这么多金银财宝。

  • 2024-10-07 20:05

    遠觀像条🐕,近看郭沫若!!!!

  • 2024-10-07 20:30

    🐩🐩🐩🐩🐩🐩🐩🐩🐩🐩🐩🐒🐒🐒🐒🐒🐒🐒🐒🐒🐒🐒🐺🐺🐺🐺🐺🐺🐺🐺🐺🐺🐺🐕🐕🐕🐕🐕🐕🐕🐕🐕🐕🐕🐕🐕🐕🐕🐕